第424章 重回书院

回唐 锦衣夜行 3236 字 9个月前

方炎走进教室,四十多个学生便齐齐的站了起来大声问好,方炎挥了挥手让众人坐下来了,因为没有什么年龄的限制,所以这里的学生最小的才十二岁,最大的都快三十岁了,他们都是完成了基础教学考核进来的,不过大多数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相当于后世的初中生年纪。方炎决定要用教学的方式让大唐走在世界的前沿,那些已经世界观形成的老儒们自己也拿他们没办法,所以只好从这些孩子们身上下手了。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上第一堂课。”方炎笑了笑说道,放眼看去班级里有一半都是女生,其中有穿着绸缎的富家小姐,也有平民女子,不过在这里她们都没有了身份差别,坐在一起不时的聊几句,好奇的看着台上的方炎。

“我负责教你们的这门学科叫物理,大家能理解什么是物理吗?”方炎笑着问道。

原本以为这些学生应该都不知道的,结果却让方炎有些意外,下面的学生顿时议论成一片,其中还有学生举出了〈论衡〉〈墨经〉等课本,问道方炎这些是不是就是物理,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看过方炎所编著的物理课本都有了一点认知。

“嗯,看来你们都是有所准备的,很好,物理学就是研究物体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大到宇宙小到空气中的一粒尘埃,都是我们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需要研究的便是这宇宙中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和组成结构,最后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它也是当今世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方炎笑着解释道,不过这是他所写的课本上的标准解释,看到下面一群学生一幅异懵懂的样子看着自己,显然有些不理解这么复杂的问题。

青山书院位于长安城北区,占地面积很大,如今也是大唐有名的一所书院了。这一次招生的规模更是达到了五百人,虽然青山书院一直要求严格,并不是以数量取胜的,但是随着书院在整个大唐的名气增加,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报名。不过最能让青山书院短时间内名声传遍整个大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只有这里是招收女学生的!

放眼整个大唐,除了方炎办的青山书院,任何一座书院都是不招生女子的,大家闺秀也都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的家中教学,然后还有专门招收女生的培训机构,多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和规矩,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教学,所学的东西也不过是为别人服务用的。方炎这样的举动一开始自然也遭遇到了很大的压力,就连邀请过来讲学的大儒都不愿意过来,甚至还有不少人聚集在书院门口闹事,不过方炎很坚持这一点,加上自己的勋贵身份压制,那些人口诛笔伐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青山书院招收女生的事情也传到了大唐各地,自然吸引了不少女生前来。

而在院中担任老师的也都是宏文馆大学士,或者是集贤院的大学士,这集贤院又名集贤书院,主要作用是收藏古代之典籍,并且这种机构一直都是一脉相传下来的,和汉、隋诸朝以来的天禄阁,文德殿,文林馆,观文殿等等相似,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而在开元十三年,集贤院共有大学士职位的就有十八人,编著典籍,保管和研究古书是这个部门主要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科学院院士,都是以做学问而当官的。

其中闻名于世的浑天仪全是收藏于集贤院的,置于武成殿后,以示百官,随后藏于集贤院,而现在,青山书院的开设也吸引了不少博学多才的人才前来任讲,特别是方炎所提出来的物理,算术等方面的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方炎自己也担任了青山书院名誉老师一职,因为以前事务忙碌的很所以没有来,现在大唐内来安定,方炎便又重新回到了青山书院里,准备给这些未来的人才讲课了。

凡事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一种观念被人们接受,也会经历漫长的过程,即使是方炎现在身为侯爷,也不可能靠自己的权势来强行灌输新的观念,所以方炎所编著的书籍都是最浅显的知识,相当于后世的初中所学知识,在中国古代,虽然物理学一直没有从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它的发展却是一直都在进行的。其中还创造了不少举世闻名的发明创造。

方炎现在所做的便是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统一起来,比如力学方面,墨家所著的书籍〈墨经〉就曾提出来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众所周知墨家以发明创造出名,而墨经便是其家族内部流通的一种科普读物,只是没有像诗经一类的书籍流行在市面上,只在其家族内部流通。在墨经上,便首次提出了杠杆的工作原理,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两物的重量,还取决于杠杆的长短,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给我一根杠杆可以翘起地球。墨经在力学方面成果颇大,发明了不少省时省力的工具。

墨经中还第一次提出了小孔成像的工作原理,以及共振等等方面都有所探究,利用共鸣现象在地下设瓮,以探查敌人挖洞攻城的,方炎来到这个世上后,也收集了不少这时代的书籍,这才渐渐的发现唐朝的文化科技程度远比自己想像的要高,只是这些世界领先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流失了很多,到了满清的时候更是达到了最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