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茵还上课那会儿,经常听见课上的老师随口提几嘴。
她“嗯”了一声,摸索着鼠标关机:“做记者专题吗?”
“你也知道这几天料不多,只能炒冷饭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不是天天都有新鲜事。
但是杂志每周都要发行,没有新稿子,就只能拿旧稿子来凑。
整理好的话说不定也能写出一个精彩的专题来。
小谢明显就是这个意思,乔茵应了声:“怎么救你?”
“你肯定比我了解他们吧?”小谢开始使出杀手锏,鼻子一吸嘤嘤起来:“帮我提供提供素材嘛!”
乔茵动了动,拉开床头柜的抽屉,把之前剪新闻的笔记本拿出来:“七点在杂志社楼下的咖啡厅见。”
-
乔茵提前十五分钟到了咖啡厅。
杂志社地处北城cbd,四周高楼林立,是整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
因为是周末,又加上是上班族们下班的时间点儿,咖啡厅里被人塞的满满当当。
三月的天,咖啡厅里的空气已经开始滞闷。
乔茵待的不舒服,好在小谢也没让她等太长时间,风风火火就冲到了靠窗的位置坐下来。
笔记本很快被乔茵递过去。
小谢灌了杯咖啡,几页几页粗糙地翻了一遍,眼睛很快亮起来,“哇塞乔乔,你奖学金果然不是白拿的啊!”
乔茵支着下巴看她:“你打算怎么写?”
“板块不太大,位置又不显眼,随便写几句吧……”
“比如呢?”
“比如……我听说纪寒声还是单身。”
小谢把笔记本合上:“三四十岁了还单身,多有新闻价值啊!”
乔茵:“……”
原来不止她一个人以为纪寒声三四十岁。
咖啡厅里实在太闷,连小谢都忍不住憋气,喝完最后一口咖啡之后赶紧拉了乔茵出去。
外头太阳已经下山,日光隐隐约约还在地面浮着一层。
小谢还在说她的专题规划:“反正我们杂志也不算太有名,再说了他们那种精英哪有空看娱乐杂志,我就随便写几句……”
她是吃准了新闻有爆点,而且胡编乱造也不会被当事人发现。
这个时间点儿又开始日常堵车。
两个人沿着路边停了的一排车往前走,小谢美滋滋的,心里开始噼里啪啦放烟花,“乔乔,你说我是不是特别机智?”
乔茵停了一步:“你知道纪寒声是谁吗?”
“不就是……”
乔茵打断她,“就是上次拍徐佳的时候在会所见到的那个。”
小谢一愣,好像没能立马想起来。
乔茵叹了口气,旁边车流移动地极慢,人声也有些砸,她说话的声音都比平常大了几分。
她嗓门本身不高,所以声音一大声线就会轻颤,虽然不明显,但是仔细听还是能听出来。
乔茵咳了一声,提醒她:“就是八百块钱一晚的那个。”
见小谢还处于愣怔中,乔茵又叹了口气,刚抬脚打算过马路,后头就有喇叭声响了一下。
就一下,短促,也不太尖锐。
乔茵皱眉转了下头,然后愣了。
此为防盗章,购买比例不足的小可爱们可以等48小时后来看比动物还不如,她妈养的猫还知道找猫砂盆解决问题呢。
纪念心想,要是把她的小乔给吓到,她绝对追着那人胖揍一顿。结果转过头来一看,那丫头的眼睛这会儿还被一只手捂得严严实实的。
纪念没仔细看,轻嗤了一声又盯着那人落荒而逃的背影看了眼,“行了别捂了,裤子已经提上了。”
乔茵声音有些颤,“不是我的手。”
那只手还覆在她眼睫上,力度不重,但是严丝合缝地遮得密不透光。
因为距离近,乔茵还能闻到那人身上的味道,被凉风一吹,干干净净地萦绕在她鼻息间。
清新好闻,还有点熟悉。
乔茵眼皮动了动,“小叔叔……你能把手放开了吗?”
话刚说完,眼前果然又恢复光明。
乔茵低着头遮了遮眼帘,她耳根底下似乎还残留着男人薄薄的呼吸,温温热热,经久不散。
等视线完全恢复清明,她才转头道谢,声音轻轻,仿佛一吹就散:“谢谢。”
纪念本来想就着“小叔叔”这个话题侃几句,结果一转头,还没来得及勾出来的笑又僵在嘴角。
她看他俩的眼神发生了质的变化,哀怨又怪异。
今天纪寒声开车送她回来的时候,纪念刚好也看见乔茵回来,她是想着介绍这俩人认识一下来着。
这回好了,人家俩早就认识了。
而且这个男人,自己的妹妹放着不管……刚才还居然第一时间捂了别的姑娘的眼睛?
纪念越想越觉得郁闷,她对纪寒声简直绝望,白眼一翻话都懒得说。
乔茵倒没放在心上,又抬眼看过去,前方的树底下已经空无一人。
“他脱裤子了吗?”
纪念没好气:“短小精悍,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当街脱裤子?”
乔茵“哦”了一声,停顿半秒,轻轻叹了口气:“真可惜。”
话音一落,那两人同时看她。
纪念眼眶撑大,一脸的不可思议。
另一个表情要淡的多,只有那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里有暗潮涌动。
“怎么,”纪寒声眉梢轻挑,“你还想看看?”
乔茵这才发觉自己刚才的话有歧义,直接来了个否认三连:“我没有我不是我不想看。”
有什么好看的。
都是成年人,谁成长的过程中没看过几部片子啊。
乔茵毫无兴趣:“长得太矮了,根据定律,基本没什么看头。”
纪寒声:“……”
呵呵。
男人声音放轻,但是又一字一顿:“你还挺懂。”
乔茵当成夸奖了,抿着唇冲他笑了一下。
然后纪念成了炮灰,她听见乔茵说了句:“没有念念懂。”
“……”
乔茵又往那棵树底下扫了一眼。
当真是雁过无痕,一根毛都没拔下来,这会儿看着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可不是可惜嘛。
这种现象一拍成照编辑一下,基本一条新闻稿就出来了。
到时候再结合其他影响市容的现象往深度引申,写的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被评为年度最佳新闻稿。
这是他们做记者这行的职业病。
乔茵不信纪寒声就没想到这点,她转头看了一眼,还没问出口,那人已经先一步回了她三个字:“没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