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津门学武

拳术天王 张达达 4928 字 10个月前

……

“千古文人,说到底还是有个侠客梦的,只不过这个侠客梦更像是一个童话。”说这话的人,是华罗庚。

张上前世写武侠小说,也是因为有这个梦,虽然他算不上文人,却也是个斯文写手,尽管最擅长写黄段子……

来天津的第三个晚上,或许是看着他行?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人物,李中轩老爷子。

貌不惊人而神色端庄,拄着拐杖,行动不便,但气色很好,往那一站有种高山仰止,这是连朱新宁都没有的气象。

见了人,张上直接就是“头点地”的大礼,磕出了响声,嘴里恭敬说:“张上拜见太师傅。”

也多亏他练拳近一年,身子骨拉开了些,不然指定脑顶磕不住地。

李中轩正在院里溜达,静极思动,那病床上再躺下去就废了,一但起了不想动的念头,需要人伺候,那就离垮不远了。

“杨凡生有个好徒弟。”这是李老的第一句话。

张上受了恭维,心里乐,面色却紧。

“这两天在茶馆里怎么样?”李老脚下不停,还在院里走,拐杖杵得地面噔噔响,很让人怀疑地砖会裂开。

“客人渐渐增多。”张上想了想说。

“我听杨凡生说,你以十六岁之龄,从家徒四壁到偌大家业,走正道,一年时间改了运,这样的人我没听过,所以想见一见你。”

“太师傅抬爱了。”

“不必谦虚,我这辈子愧对家人,如今又时日无多,总得给家里留点什么。”

“我懂。”张上说。

“我当年发过誓,今生不收徒,你莫拜我,记得你是杨凡生的徒弟,这次只是来串东西的。”

“明白。”

李老似乎走累了,掀门帘回屋,顿了顿说:“明日四时起。”

张上点头应着,然后回屋洗漱,悬了几天的心落下来,倒头就睡。

别看只是个茶馆小厮,可有句话叫心累,比搬砖的磨难还大。

……

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张上就起床叠被。

拉开窗帘,借着月光,却见李老已经在院里了,坐在长条凳上哼哼呼呼,手里比划着拳,有波浪滔天的气象。

好像三岁小孩面对两米壮汉,人家随手一扒拉,对你来讲都是倒海般难以抗拒。

似乎察觉到有人看他,李老停了手。

有点不好意思,来到院里想说什么,却见李老摆摆手说:“练你的功。”

张上只得把杨凡生教的桩功拿出来,他只学过这个,还有一些技巧,怎么打沙袋,怎么推铁环……

李老看了一会儿,面色严肃说:“当今习武,练拳必站三年桩几乎是武行的共识,可真站出功夫的,少说也得沉浸此道十多年,东西都失传了。李存义当年练功是不站桩的,可他有功夫,二十四法对人从头到脚都有要求,只要校正好了,自有功夫上身。”

说着,老爷子拿拐棍站起来,从头到脚的挑毛病……

哪里不对就大声训斥,急了还上拐棍,照屁股就是一棍子,那是真打,能把人抽得一个踉跄。

但抽归抽,却从不恼,只是一遍一遍的校正,从眼睛怎么看,脚趾怎么抠地,到大腿内侧的肌肉怎么绷。

这要是给了娇气孩子,几分钟就得破口大骂这老头看不顺眼,故意找茬……

徐浩峰估计是昨晚走了,没在这儿住,早上没见他。

三十多岁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张上也知道了他在报社当编辑,这院子也不是他的,而是老爷子的。

到早晨六点,张上受不住了,练拳是苦差事,这种校正法子,过犹不及了能把人的脚筋崩断。

老爷子才出院,这样的劳心劳力,早开始喘粗气了。

只看这院子就知老爷子晚年落魄,张上想了想说:“太师傅,要不咱请个保姆吧。”

“我还没到那份儿上。”掀门帘进屋,头也不回地说。

叹息着摇摇头,出门买两份早点,伺候老人吃了早饭,洗碗时,却听老爷子说:“有空,就陪我说说话。”

“好。”张上笑着。

“我说,你听。”

“嗯。”

“我早年师从唐维禄,他教会我人品和拳术,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听杨凡生说你想写一些关于拳的东西,能听多少,就听吧。”

老人眼光虚浮,回忆说:“拳术,没有飞檐走壁,没有上天入地,只有辗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

这个年代太谷还没有通高铁,老旧绿皮火车咣当咣当的一路晃,走走停停。

窗外的风景在视线中飞奔,转眼呼啸而去,宛若人这一生,过眼云烟。

看得倦了,张上便睡。

十小时后。

“天津站马上到了,收拾东西准备下车……”

卧铺车厢里,列车乘务员噎着嗓子高喊。

张上闻声转醒,看了看窗外,天黑如墨。

他练拳有将近一年了,身上有明显变化,睡与醒之间的界限变淡,梦里可以自知。

其实这点并不神秘,如果你生了孩子,坐月子,就会懂,只要孩子有任何响动,不需提醒,人自转醒。

或者外国有残酷的训练方法,在睡梦中用鞭子抽你,长年累月,鞭不临身人自躲,可以练出一份敏感。

听杨凡生说。

练形意拳需要站桩三年,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需要一千天去适应这种变化,然后行走坐卧都不一样了,有了武人的气质。

还说,旧时代武人授徒,子孙不亲自教,得送到他处。

一句话,张上就懂了。

大概他和杨凡生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师徒界限。

大概杨凡生心有顾虑,不太敢拿捏他,学武是苦差事,怕他受不住,崩了关系。

大概还是受他恩惠多,对上他心气刚不起来,自然没法教,只能寻个门路让他来天津学武。

背上书包,用纸巾擦了擦满脸油腻,好像那些年在网吧彻夜通宵看片,不知为什么,脸上被油渍洗了一样。

下了火车,跟随拥挤人流,经过一段地底过道,来到出口处。

举目四望,这年的天津还有老旧牌楼,人们衣着朴素,少见俏丽。

这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喂,张上不?”

“嗯,我是。”

“你穿黑白短袖和短裤是吧?”

随着话音落下,眼前出现一位戴眼镜的斯文人,大概三十多岁,身材高大厚重,一头艺术家的发型,看上去很和善。

“二姥爷让来接你,我是徐浩峰。”

这人一开口就让你觉得很诚恳,言语能服人。

“峰哥。”张上笑笑,不卑不亢。

“你舟车劳顿,咱先回家休息,还是带你去逛逛天津的夜景?”

“都行。”

“那咱先去逛逛,如果洗脚按摩的人没走,让给你松松骨。”徐浩峰说,似乎早有打算。

“……”

张上有点懵,洗脚按摩啊……而且您这还得找专人,够档次的……

被搂着肩膀,穿过不息的人流,来到停车场。

可徐浩峰来接的却不是汽车,而是一辆嘉陵125。

“上车。”喊一声,插上摩托车钥匙,猛蹬了两下启动杆,突突突……

丝毫不觉自己骑摩托车来接人撑不住面子,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淡然。

在张上的观点中,在这个渐渐浮躁的年代,这样的人应该比较少了吧,谁不想显得体面一些呢?

这年的天津城,缱绻、幽深、清凉,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古风,旧时代的很多东西在这里还没有消失殆尽。

被徐浩峰带着穿过大街小巷,好像找什么似的,顺道在街边吃了点油条老豆腐。

张上本以为他会带自己去足疗会所之类,没想只是转了一圈,看遍青砖灰瓦,就到了家。

一处老四合院。

“我二姥爷最近出了车祸,在医院里修养,这两天由我来带你。”徐浩峰把摩托车停好说。

“老人家没事吧?”张上嘴里问,心里却有点震惊。

按照他的理解,这位二姥爷应该是传说中的绝世武林高手,功夫匪夷所思才对,怎么可能出车祸?

似乎看出他的异样,徐浩峰解释说:“二姥爷今年八十八岁了。”

八十八啊,张上点头表示明白,这年龄出车祸还能活下来,体质真不是一般的强。

其实徐浩峰这院子挺寒酸的,厕所角落里堆满了蜂窝煤,屋里几个木箱子靠墙摆着,家具很有些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