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临海镇一日游

临海镇距离尚家村大概有三公里,时唯按照卜大娘说的路线,从村口出去以后就上了一条黄土大道。

与现代干净的沥青马路相比,这里的条件明显要艰苦一些,时唯抓紧了背篓的肩带,时不时警惕地扫一眼周围的环境。

或许是因为春初大家都在忙着地里的农活,所以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只有偶尔几个,还都是坐着牛车,慢慢地从后面赶超上来,徒留下阵阵灰尘许久不散,时唯随手扇了扇便继续朝前赶路。

大概五十多分钟以后,原本“风吹土起”的黄色大道渐渐被用水泥和石板铺成的平整道路所取代,远远望去就见一座小小的围城赫然伫立在前方。

时唯还来不及惊讶这里竟有水泥的存在,便赶忙加快脚步朝着城门走去。

周围的城墙都是用青白色的砖石砌成,有些地方还带着些豁牙,满满的都是历史的味道。

时唯又走了十分钟左右才终于来到城门口的位置,她向上抬头一瞧,就见城楼正中央的位置高高挂着明晃晃的三个暗金色大字:临海镇。

再继续往下看去,城门的两侧各站着一个青年男子,他们身着统一的靛蓝色制服,手中紧握一杆长|枪,胸口处还染着一个大大的繁体“门”字。

想来是专门负责看守城门的士兵了……

时唯快速地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淡定而又自然”地从两人身边走过,正式踏进临海镇的范围。

相比尚家村而言这里明显更为繁华,人口也更密集,倒不愧是附近几个村子补给生活用品的集散地。

她放缓脚步,踩着平整的石板路慢慢悠悠地往前逛去。

无论是对于原主来说,还是对于时唯来说,这里都是从未来过的地方,所以时唯果断选择沿着最宽阔的主干道走,免得到时候因为不熟悉地形再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临近城门口的地方有规模的店铺并不多,反而是小摊小贩比较密集。

卖小板凳的、卖竹篮的、卖头花的、卖簪子的等等,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时唯每走过一种摊子就上去问问价钱。

一段路走下来,对这些东西的物价已经基本可以做到心中有谱。

普通的木制品按照工艺的繁琐程度要价在五个铜板到五十个铜板不等,竹制品要比木制品稍贵一些;

如此分类足以囊括大部分商品,还有零星一两件是带有金属和玉质的饰品,比如手镯簪子之流。

这样的东西主要看材质和精巧程度划分价钱,便宜的要几十个铜板,贵的就要花银子了。

大概五六百米过后,道路两边的小摊渐渐变少,整齐有序的店铺一点点增多。

只是……

时唯捏着背篓的肩带,看着眼前慢慢变换的景象,心里却隐隐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

正在思索间,就见一位戴着面纱的年轻姑娘身后跟着两个仆妇朝她迎面走来,那两个仆妇怀里还一人抱着一匹像是绸缎的布料。

时唯没注意年轻姑娘为何与众不同地戴着面纱,反而对那两个仆妇怀里抱着的布料多瞅了几眼。

既然来镇上是为了增长见识的,那就要多进店铺里看看,这买卖布匹、制作衣物的地方自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想到这里,她的目光便越过几人,朝着与她们相反的方向看去,一间名为“织锦坊”的布店瞬间映入眼帘。

光从门脸来看,织锦坊的面积要比附近的其他店铺大一些,想来经营的不错。

时唯的眼睛亮了亮,这样的地方正适合打探消息,所谓“心动不如行动”,当即便朝着布店而去。

“小姑娘想买布料?”

时唯刚走进店里,就看到贴墙放着几排架子,里面摆得满满都是各色布料,一个小胡子男人站在架子前笑呵呵地朝自己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