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点说,在狙击手的眼里,有能力的人才配跟他们做朋友,没能力的,对不起,咱不认识你。
现在,一班的战士们的能力得到了秦峰的认可,所以秦峰才会那么说。
“班长,接下来咱们怎么做?”
“我想好了,虽然咱们的最终任务是堵小鬼子退路的口子,更准确的说是袭击小鬼子的补给队伍,可营里并没有说咱们除了堵口子外,就不能干别的……咱们总不能眼看着别人吃肉,咱们却在一旁干看着流口水。但问题是,看小鬼子这阵势,恐怕其补给队伍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了,所以,我决定,咱们到城墙口子那一带去活动一下,看看有没有机会给三位兄弟报仇,大家有没有意见?”
谁有意见,岂不是说不同意给三位牺牲的战友报仇?这不是自找不痛快,自绝于全班兄弟吗?大家都是老油条了,谁也不会这么不上道。
可是,还真就有人有意见了。
“班长,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说?”
大家几乎是整齐划一的看向秦峰,面色都有点沉:你这家伙,刚刚才表示跟大家是兄弟了,怎么,转眼就要变脸?
倒是薛宏桂笑着点头道:“小峰,你是狙击手,眼界比我们开阔,有什么话只管说,就算是说错了,大家都是兄弟,也不会有人怪你的。”
“我刚才一直在想,先前在林家庄园的时候,小鬼子的三辆坦克明明已经把炮口都对准过来了,可最后却莫名其妙的就开走了。当时,好像也没听见什么激烈的枪炮声……还有,大家记得吗?大家守大楼的时候,一开始,小鬼子明明可以往楼里扔,但他们的指挥官说了几句什么后,所有的小鬼子都收起了……还有,一开始的时候,小鬼子明明可以包围整栋大楼,然后调集重兵来消灭我们,可他们却宁愿进攻受阻也不全面包围,给我的感觉就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全面包围我们,而只是想把我们赶走……班长,各位兄弟,大家觉得小鬼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秦峰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思考,可是,大家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那个身材最为高大的战士叫道:“小峰,我们都是粗人,你有什么想法只管直说。”
……
如何对付小鬼子的坦克或者装甲车?
就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难的问题,张青山等人在战前就专门请教过爆破专家们,并在随后的全团动员大会上(连及连以上干部参加)专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无论是小鬼子的坦克还是装甲车,都习惯于跟步兵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来进攻。
而我军没有专门对付坦克或装甲车的武器,就只能靠集束或者包——当然,还有,只是非常少了,几乎可以不计。
对付小鬼子的坦克或装甲车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
一,结合周围的环境,利用坦克庞大的身躯不好转弯之类的缺点,将其引入巷子中,再集中火力将其炸毁。
二,利用环境,如高楼的墙面,趁坦克和小鬼子步兵走到墙面时将墙面炸毁,主要目的是消灭小鬼子步兵,然后坦克就如同没了牙的老虎,可从其背后偷袭,将其炸毁。
三,这一点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或者面对的,但是,当情况确实无法扭转,而你必须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就是你想跟小鬼子坦克或者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时候,请一定要记住,不要抱着包冲过去,因为你绝对冲不到坦克身边,就被其周边的小鬼子步兵给打死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二楼,不管是你抱着包跳楼,还是投包,都一定要注意引线燃烧的时间:投掷包或者集束的时候,一定要投到坦克前面,这样才能留给引线燃烧的时间,否则,坦克过去了,包再爆炸的话,没什么用了……当然,这种同归于尽谁都不想面对,可问题是,战场上跟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很多,所以,这一点也要考虑进去。
当然,还有别的办法,但都算是比较少见,就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战士们表面上都认为第一种情况最好,第二种情况适合大家配合,都很不错,至于第三种情况,则被大家不屑。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死去。
可让干部们没想到的是,战士们一转身,私下里,大家居然都约定,一旦到了要拉小鬼子垫背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尽量啦小鬼子的坦克或者装甲车垫背,好为别的兄弟们争取活下来的机会。甚至,大家私下里约定,如果谁真的是跟小鬼子坦克或者装甲车同归于尽,不管是不是真的炸毁了小鬼子的坦克和装甲车,那么,等这一仗结束后,只要活下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牺牲者的兄弟,牺牲者的父母就是大家的父母,大家一定会将其接到身边养老送终。
而在领取武器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多分给自己一些或者包,可因为要求的人数太多,突击团的储备有限,无法全员满足,为此还发生过不少争执。最终,大家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每一个班最少有一个包和一个集束,或者是多拿点来抵消包。而有些单独行动的小队,如薛宏桂所带领的一班,除了本身没人携带五颗外,另外还携带了整整一箱。而这一箱中,有一半是其用两个包跟别的班换来的,就这,对方还是考虑薛宏桂的面子和他们班这次任务的重要性,才勉强同意。
面对大家如此私下里相互鼓舞打气,以一种决一死战的气势面对小鬼子,张青山等突击团主要领导听到这些消息,大家既感动又无奈:感动的是大家的决死之心的勇气,无奈的是相对于小鬼子来说,突击团的武器装备还是太落后,才会有这种拿生命去弥补武器差距的事情……而对于这件事的本身,胡英泽本来是想再次召开大会,就这件事做出专门的指示,要求大家不要有这种不活就死的想法,而应该多向未来看。可是,因为张青山和田国忠都觉得这种士气可大用,最少也要等打完这一仗之后再说为理由,二比一,胡英泽只得作罢。随后,大家也都默许了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