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青山带着人马来到三桥县县城的时候,所有预定的工事基本完工。
于是,张青山拜谢乡亲们,当天的晚饭,准备的格外充分,既是感谢乡亲们的有力支援——要不是有着两千多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就这么大的工事工作量,光靠突击团先前派来的那些人和游击队,根本就无法完成。说的难听点,恐怕当‘水泥’用的糯米都收集不到这么多,就更别说完成任务和修筑这么多,这么坚固的工事了。
同时,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大战,鼓舞士气,让将士们好好吃一顿之余,也感谢将士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大战的付出。
那顿晚饭,很多人哭了,也有很多人大笑:乡亲们哭的是,眼前这么多大好男儿,就要为国赴死,九死一生。笑的是咱们中华男儿面对日蹄,依然不改英雄本色,敢于赴死,让日寇见识见识我中华男儿的豪杰志气。
战士们哭的是既为国尽忠,却无法父母膝下尽孝,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笑的是能和众多兄弟们一起共同打鬼子,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慷慨高唱军歌,一起英勇为国捐躯而自豪的大笑。
好在,没有人醉!
张青山虽然亲自下达解酒令,却也下达了每个人只有一碗酒的命令……既能跟乡亲们和战友们打成一片表达情意,又能借酒展现我堂堂男儿的豪迈之情。
等大家酒足饭饱后,等乡亲们离开后,张青山命令作为预备役的五营,把最后一点工事全都构筑完毕……一营和二营明天就要准备迎战,五营作为预备役相对来说,第一天应该用不上,所以,由他们完成这最后的工事最为妥当。
最后,战士们在各自预定的位置上等待,而张青山等领导则没日没夜的开始等待各个派出去的部队,传回来的结果。
以逸待劳中,时间过去的很快,小鬼子也终于来了。
……
这么大的原始森林,想要找到躲藏的几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对此,小鬼子们虽然羞愤万分,急于想找四营报仇雪耻,却毫无办法。
最终,也不知道是不是四营的顽强让小鬼子们打心眼里对其高度戒备,而导致小鬼子们不敢再肆无忌惮的赶夜路,深恐半夜遭到偷袭,而不得不在这里等了一夜之,天亮之时才敢在留下一个大队,并给这个大队配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后,才继续靠着两条腿,向三桥县县城出发。
而留在青龙山上的那个大队,其任务不仅要照顾伤员,还得防备四营的偷袭的同时,做好青龙山周边这一带路段的安全保卫工作,尤其是物资供应方面的保护,同时,也是为万一有事而接应大部队之意……反正,这个大队驻守在青龙山上,意义重大。
四营残余之兵力,虽然拿拿一个联队为主的小鬼子们再也没什么办法拖住其速度了,可是,接着地利优势,跟这一个小鬼子大队进行游击战,还是有点把握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四营跟这个小鬼子大队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了。不过,相对于三桥县那边的大战,四营这边真的只能算是小摩擦了。
如果说,四营这边打的惨烈,那么,三桥县县城保卫战,打的不仅惨烈,而且还得加上一个词——顽强!极为顽强,这点,用小鬼子战史的评价说‘支那人在这座小小地县城里进行了极为顽强的抵抗,让帝国皇军不得不以平等的目光与其血战’……要知道,当时,在狂妄自大到自认为天下第一的小鬼子眼里,视中国军队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就如同‘东亚病夫’这四个字的别后含义一样。而能让小鬼子敬重,在小鬼子心里,这已经是给当时的中国军人最高的评价了。
从某方面说,这是突击团用鲜血和刺刀拼出来的:不管事先敌人如何看待自己,都只能打!打的敌人不得不重视,打的敌人不得不尊重,打的敌人不得不收起狂妄之心,打的敌人不得不胆寒。用手里的刀枪和热血胸膛,换取民族的尊严,打的敌人不得不认清残酷的现实而主动低下他们自认为高贵的头颅。
……
张青山率领着一营、五营和先期到达三桥县县城的二营会和后,立即进行了紧张而繁重的部署当中。不过,好在因为胡英泽先期带着五营和一些如医院、宣传队等单位早就在三桥县县城做了很多工作,因而,极大的减少了如修筑工事、县城内建立碉堡等工作,让张青山他们两个营,只需要根据县城的位置和工事进行部署就好。
宣传队早已分散到各个村镇,去发动宣传,主要有三点:一,组织各村,有秩序的赶紧向根据地深处转移,要是实在转移不了的,则一定要保持警惕;二,各村的民兵留下来,一部分到县城保住修筑工事,一部分则留在自己村子里做好警备工作,还有就是联防,这方面,主要由游击队负责;三,发动大家把自己家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要藏好。这方面,百姓们痛恨小鬼子的精神,从一点上就能看得出来:自家粮食一时间实在带不走的,宁愿烧了、埋了、填井也不留给小鬼子。当然,绝大部分都自愿捐给八路军,然后由八路军组织统一运送到后方,再拿出来给乡亲们。
游击队主要是负责各村镇的联防,以及破坏小鬼子的后勤运输线。还有一点,伏击落单的小鬼子,和外面进来的汉奸……在突击团控制了三桥县等三个县后,这里的汉奸已经迅速得到了清除,所以,别的地方不敢保证,但这三个县内是绝对没有汉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