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默默站着的孙炳成,原本是想提醒一下张青山,小心着凉。可他给张青山当了这么久的警卫员,对张青山的一些习惯也了解不少,知道这个时候,张青山这么做,是因为张青山头脑发热,胸口烦闷,这个时候,还是不要打扰张青山苦思为好,要不然,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打扰领导的思绪,可是警卫员的大忌。
所以,孙炳成忍了下,盘算着,张青山要是再解衣扣,自己就是拼着挨批评,也要提醒一下张青山了。
孙炳成不敢,但有人敢,而且,这人比孙炳成这个榆木疙瘩还要熟悉张青山的习性。
“团长!团长……呃!”
向涛兴匆匆地跑来,隔着老远就大叫着,可跑近一看到张青山板着脸,正怒视过来,再看看张青山身后的孙炳成正对自己微微摇头,向涛就知道,此时此刻,团长大人有心事而被自己打断,因而生气了。
不过,向涛一想到怀中的好东西,又激动起来,也就没在意张青山的怒气,反而继续笑嘻嘻地跑过去。
“团长,你看这个!”向涛边说边四下看了眼,边从怀里掏出把勃朗宁,显摆似的递给张青山。
张青山一看到勃朗宁手枪,就想起了长征时的那一幕,更想起了留在草地上的那位同志,也不知道他现在过得如何了。
接过抢,看了看,把玩了一下,心情稍稍好了点,却还是难以掩饰自己心头的烦闷,把枪递给向涛,随口问道:“哪来的?”
“团长,这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赢来的……”
在宝源县犀牛村有一大地主,这个地主家上一代只是一个小康之家的小地主,到了这个地主手上却突然急剧壮大起来,或者说,就是这十来年的事,让这地主家从一个小康之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究其原因,就是这地主手段了得,家里更有四个好儿子,两个好女儿:大女儿成了县长(小鬼子来之前的县长)的大儿媳妇,二女儿成了省里某位高官的二儿媳妇(当然,也是小鬼子来之前),大儿子没什么,在家守业,可二儿子成了副团长,三儿子更了不得,不仅是黄埔军校毕业,而且是参加过太原会战,并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被追授为少将了。四儿子倒也有意思,原本是县保安团副团长,小鬼子来了之后,在这地主的指点下,说了句‘老子三哥死在小鬼子手上,老子全家都是中国人,焉能给倭奴但走狗?’就带着手下,加上村子附近的青壮年上山当了土匪,没少跟小鬼子作对。
按说,这样的大户,小鬼子应该对其咬牙启齿,杀之而后快,可有意思的是,小鬼子到来后,别说找这户麻烦,就是连这个村子的麻烦都没有过,很是让人想不通……后来大家才知道原因:这地主家跟小鬼子达成了协议:老四不给小鬼子添堵,小鬼子也不找这个村子的麻烦,大家算是和平相处了。
……
“电报上的内容,给师部发一份过去,看看师部有什么想法没有?”
电报内容很艰难单,就一句话‘鬼子贴出布告:两天后,举行入城仪式!’
“这是刚收到的电报,大家都看看。”看完电报后,张青山边说边把电报递给身边的胡英泽,然后拿起烟盒,抽出根烟,点燃,吸了口,沉默不语,却在不知不觉间微微皱了皱眉头。
电报内容虽然短,可信息量大,而且处处透露着诡异,以至于张青山都忘记:这么短的电报内容,只要念出来就好,何必传阅来浪费时间……他是一下子就陷入了沉思,而真的忽略了这一点。
与会者就十二人,电报内容又短,很快,大家就看完了。
同样,很快,大家就纷纷发言了。
“小鬼子这是什么意思?”胡英泽第一个发言:“他们都占领宝源县老久了,当时没举行入城仪式,现在却来搞这个,真是古怪的很了。”
“老胡说的对,反常必有妖!小鬼子这么干,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可告人的目的肯定有,只是我们一时猜不透,但是我可以肯定,小鬼子吃了这么一场败仗后,想通过这个入城仪式,一来可以提升士气,二来可以安抚一下那些汉奸二鬼子的心,三嘛,我觉得就是做给咱们看的。”
“老彭,你这话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觉得,这里面的门道恐怕不止这些……”
“老周,你别把话说一半卡一半行不行?痛快点,说说,小鬼子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哪知道。”
彭学斌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仅是他,大家同样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小鬼子这么反常的来一手,实在是太诡异了。尤其是,所说的那些都只是浅显的道理,相信小鬼子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恐怕不止于此,但问题是,信息量太少,时间又短,消息来的太突然,这让大家怎么分析?
别说他们,就是刚接到电报的师部,同样猜不到小鬼子这么做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没办法,只好命令前指,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弄清楚小鬼子这么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