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陈二狗看门(上)

向胜利前进 火树 3550 字 9个月前

四天前的那个晚上,以前的老朋友上门拜访,送了五十块大洋的重礼——要知道,不管他的背景有多好,可他现在毕竟才是个排长,官不大,就决定了他的灰色收入的级别,所以,平日里一般都是一块两块大洋,最多也就是去年夏天放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犯从他看守的城门‘平安’出去,那次,他也就收了二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收了五十块大洋,对于他来说,绝对是重礼。

陈二狗重视这方面的信誉,以前只管拿钱,不管对方要做什么。可这次,他因为这礼受的太重,就忍不住破例了。

对方也觉得这次事关重大,尤其是在细节上,必须要陈二狗配合,否则,万一陈二狗不知道如何配合而导致事情败露,那就是天大的事了。所以,也就稍稍提了下:过几天,他将亲自带着一些人到县城里避避风头,同时,因为要自保,这些人可能会带着一些违规的东西,比如说武器,当然,因为自保,这批武器可能会多一点,希望他到时候关照一下。还特意说明:最多三天,这些人就会离开,绝对不会给陈二狗添麻烦,哪怕被抓了,也跟陈二狗无关,因为他们不会知道这次交易的。

能说会道的人自然都是十分聪明的,更何况在这行里干了多年,信誉都打出去了的陈二狗。他立马就知道要具体关照什么了:说什么避风头都是扯淡,关键就在于那批武器。甚至,陈二狗还自以为正确的想到,这些人大概是走私犯,要么走私武器,要么走私逼的,嗯!从对方的话语中可以判断,大概是走私武器。

于是,陈二狗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不仅大包大揽的担保,甚至还提出,到时候能跟这些人的头领见见面。因为他一想到:对方十有八九是首次走这条线来走私武器,也就是江湖上俗称的探路。那么,只要对方这次买卖成功,就等于这条路走通了,今后必然还会继续使用这条路线,而他一旦跟这些人拉上关系,对方有求于自己,到时候,钱财还会少吗?而且是长期的,这可比他左贪右拿要强多了:虽说风险大,可只要单靠这一条线的买卖,相对来说,风险就要小得多,而且收入也要高上不止一个层次,所以,他格外上心。

陈二狗这几日就没干别的事,一心等待老朋友带着队伍出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这个排长突然被雷劈了,居然风吹日晒都不怕,每天都坚持来坐镇南城门,而且,不仅大清早就来,甚至还有意拖延大家的下班时间。所以说反常即为妖,不知道内幕的人自然一辈子都别想知道。

可左等右等还不见对方上门,他有点心浮气躁,甚至,还替对方求神拜佛:路上可千万别出事。

今日中午,他正准备去吃中饭,却见一群身穿孝服,头戴孝帕,押着一辆装上棺材的马车的队伍出现。

一开始,他还没怎么在意。只是本着:蚊子再小也是肉,能刮一点是一点的原则,懒洋洋地坐在那儿,盘算着敲点中饭钱后就去吃中饭。

可是,当他眯着眼,无意中抬头看清楚带头的那个捧着个相框的孝子时,眼睛登时就瞪大了,心情也立马激动起来——那位老朋友居然当起了孝子,那还用多说吗?

那活儿来了,咱收大钱的好日子也将开始了……

{}无弹窗张青山当初在众多连排指挥员中提拔赵山河为新突击连连长,主要是看中了他的两个能力:机智和胆大心细!

而赵山河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得起张青山的提拔。

当张青山带着队伍在鹰嘴崖休息的时候,突击连不顾自身的疲劳,不做休息,继续向龙凤县县城出发。

根据情报和向导的指点,龙凤县县城近几日检查的异常严格,想混进去容易,可想要把大家身上的盒子炮一起带进去,那就难了。

赵山河就只问了一个问题:龙凤县县城的二鬼子们平时是怎么搜身的?

当得知二鬼子们以往虽然都是见不得钱,搜身搜到的钱财基本上都往自己口袋里装。可近几日,或许是因为知道了其主力要攻打青龙山,把本县有失,所以,县城城门口,近几日有小鬼子监督他们,他们也不敢再如以往那般,本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原则而肆无忌惮的只要收了钱就不管别的了。

赵山河听的却哈哈大笑,别人问他为什么发笑?难道就不担心?赵山河回答就一句话“狗改不了吃屎!”

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赵山河对于人性的判断:钱财动人心!贪婪成性的龙凤县县城里的二鬼子,面对小鬼子的各种欺压,他们不敢反抗,可他们为了钱财,却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反抗任何阻碍他们发财的人。关键就看你的钱财是否值得他们这样做。

当然,早就做好准备的赵山河自然有应对的办法。

他先让下面的战士化装成樵夫、渔民、做工的等等普通百姓,不携带枪支和钱财,正正经经地从四个大城门分别混入了龙凤县县城。

而他自己则带着最后十五个人,在当地县游击大队提前准备好的‘装备’下,化装成出殡的队伍,一路哭嚎着向县城南门而去……这些‘装备’可不是今时今日才准备的,而是早在几天前,张青山提出同时攻打三个县城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只是推迟到现在才具体派上用场而已。

而在这里体现出赵山河个人能力的是三个细节:第一,在普通人的眼中,对于县城的人来说,出殡,一般都是由县城往外面去安葬。而由县城外往县城里抬人,显得很夺目,更容易引起别人怀疑。但是,赵山河早就想到了借口,而且是本地的风俗:如果有钱有势的人家,家人死在外敌,本着落叶归根的原则,是必须要把死去的人运回到家乡安葬的。同时,必须要在家里举行三天或者七天的哀悼仪式。如此一来,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反而让人放心。更何况,张青山留下的这十五个人中,只有两个本地的,其余的全是外地的,这就体现出了赵山河的胆大心细:要是回来的人中,多半是本地的,那反而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你从外地运个死人回来,孝子们多是本地的,这不符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