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心要撤换张凤翼,却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给张凤翼传旨,命他立即参战,解救百姓,即便不能歼灭鞑子,也要将他们赶出关。
朱由检就不信了,三十万勤王之兵,还有各军镇的驻军……就是四个打一个,鞑子也被消灭光了,不知道这些将官们如何打的仗,如果不是京师在稳定人心,他都预备亲自督军!
八月十九日,前方的锦衣卫将讯息传回京师:张凤翼依然没有出战!
朱由检更是怒不可遏,他立即传旨,将张凤翼革职查办,押回京师,勤王军改由卢象升督师,高起潜依然作为监军!
因为城外一片混乱,朱由检的圣旨并没有及时到达张凤翼的手上。
其实,已经不需要了,八月二十日,鞑子在连破延庆、昌平、定兴、房山、涿州、固安、文安、宝坻、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等十二城后,由冷口开始向关外撤退。
张凤翼得到讯息,忙点起士兵尾随在后,一直追到丰润,却不敢出击。
卢象升要求以本部天雄军追击,张凤翼亦是不许,没保住京师,他罪责难逃,但他保住了军队,至少结果不算太坏,如果皇上开恩,或许不会追究家人的罪责。
高起潜也是不同卢象升冒进,鞑子明显有伏兵,辎重部队留在最后方,不是诱饵是什么?为了大明江山,他必须为皇上留下这些军队。
数十万明军,眼睁睁看着无数的同胞被鞑子掳走,他们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连大明的军队都放弃了他们……
幸好他们只是卑贱的百姓,皇上不会因此问责……
四日后,鞑子全部出了冷口,进入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张凤翼这才带着士兵进到迁安,前部的游骑找到一块刻了字的木牌,交给张凤翼,张凤翼接过一看,几乎晕倒。
“各官免送”!
这是阿济格留给他最响亮的一记耳光,他是勤王总督师,怀揣着皇上的尚方宝剑,前线一切罪责,必须由他承担!
作为兵部尚书,当鞑子入塞的那一刻的,他就知道,他的生命,已经完全寄托在鞑子身上,鞑子一走,该是朝廷算账的时候了,不知道有多少言官已经写好了参他的折子,这些文官,打仗不行,玩文字都是一把好手。
不过,他已经准备好了,言官们的奏折,他已经无需面对了。
张凤翼着人从大量的尸体中翻找,终于找到三具鞑子的尸体,便让人割下脑袋,用石灰腌了。
回到大帐,张凤翼立即给朱由检上疏:“……鞑子已经被驱赶出关,斩首三级……”
他派出传令兵,将讯息送往京师,然后掩上滚帘,将所有的大麻都取出来,就着凉水,全部吞了……
朱由检“革职拿办”的圣旨终于传至军营,可是,张凤翼已经看不到了……
李自成在兰州,一直在关注着京师周围鞑子的动向,为了让朝廷集中力量对付鞑子,他暂时放弃了南下巴蜀。
哪怕因此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他也在所不惜,天命军与朝廷之间的战斗,无论谁胜谁负,那都是内部自己人的事,鞑子已经建国,那就是外人,至少在李自成的心目中,他们暂时不属于华夏。
最了解敌情的,还是在宣大最前线的兵部尚书、勤王总督师张凤翼。
张凤翼离京后,行了两日,方才到达清河店,大军依靠玉泉山扎营。
此时阿济格已经突破延庆,直逼昌平,骑兵分散开来,四处攻城略地,无论城乡,鞑子所过之处,如蝗虫掠食,财物抢光,老弱杀光,青壮男女用绳索缚了,绑在战马之后,拖着前行。
张凤翼不敢直面阿济格的兵锋,便与高起潜商量,分别扎营,互为犄角,守护着京师背面的最后一道屏障。
卢象升要求北出榆河,将大军屯于昌平城外,与城内互为犄角。
张凤翼不许,卢象升要求亲率天雄军北上,高起潜以钱粮不够为由,拒绝发放一粒粮食。
数日后,鞑子拿下昌平,守城总兵巢丕昌投降,明德陵被焚毁,阿济格的兵锋直逼榆河,卢象升认为,鞑子除了草料,又携带了大量抢劫而来的财物、人口,骑兵的机动性大打折扣,再次要求以天雄军单独出击。
高起潜不仅拒绝拨钱拨粮,反而指示张凤翼、卢象升,隔着榆河与阿济格对峙,防备鞑子突破榆河,进犯京师。
但阿济格并没有渡河,而是向东,直奔怀柔、顺义、密云,还是用骑兵采取地毯式掠夺,也不停留,抢完了就走。
张凤翼一看坏了,鞑子根本没有进逼京师的准备,只是在京师附近掠夺,这样下去,京师附近将成不毛之地……
如果这时候选择出击,步兵难以追上骑兵不说,就是追上了,还能追着骑兵打吗?鞑子明显就是要避开勤王的重兵,然后对城池各个击破,各个城池的守军都是不足……
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大错已然铸成,后悔亦是不及……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鞑子入塞,皇上杀了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袁崇焕,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鞑子再次入塞,皇帝诛杀了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洽。
战斗失败,总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的,难道这次轮到自己了?
张凤翼越想越不对,他是现任兵部尚书,又是勤王诸军总督师,如果不能将鞑子驱赶走,这锅非他背不可!
如何才能驱逐鞑子?
张凤翼实在没有把握,也没有勇气,他一直是文官,别说气势汹涌的鞑子骑兵,连盗贼都未见过。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实在不愿督师,在鞑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