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 流民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2699 字 10个月前

“以前羊毛在别人手里顶多做成厚重的毛毡,但到了本官手里却能成为精美的御寒之物,为何白叠子布就不成呢?叔父大人,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饭要一口一口吃。赚钱太多,王家的大船也会被压翻的,在大宋的土地上太富有可能不是件好事儿。”

王浩的意思洪涛听懂了,这是商人的本性,贪婪。这种性格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到底哪面起作用,就得看个人的修行和道行了。自己只能尽到提醒的义务,没有权利去改造谁。

“……那这些白叠子布……”王浩也听懂了忠告,并认为很有道理。王家毕竟只是个小家族,在朝中没有依靠,假如真的在短时间内聚拢太多财富确实会有大麻烦。不过天性就是天性,他还是忍不住想问问。

“那是一两年之后的事儿了,谁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化呢,现在讨论还为时过早。叔父如果不想种植白叠子花,本官也不勉强。”

棉布的利益洪涛肯定不会交给王家,不仅仅是为了他们好,更为了自己。不能把鸡蛋全装在一个篮子里,王家只是个合作者,自己还应该有更多合作者,而不是让王家独享改革的红利。它将属于一个更为强大也更加核心的团体,促进社!

洪涛已经想好了,既然身边有了这么一个组织,那就不能让它光追求主义啥的,那玩意太虚,玩大了还容易被人利用,成为反对自己的武器。

干脆,把它当做自己的影子运作吧,凡是准备保留的产业就全由促进社暗中经营、发展、把控。一方面能像富姬的驼队那样给自己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能部分离开皇帝和朝廷的视线。

王浩最终还是选择了种植棉花,因为这块地就在河边,是水浇地,用来放牧不合适。种别的吧,他觉得不如听帅司大人一次。毕竟当初接受合同种植米囊子花的农户都有不错的收入,成功的几率还是挺大的,顺便也卖个面子呗。

不光他这么想,很多特意来认领拓荒田的内地商户想法都差不多。他们也想在这块规则不太一样、对商人比较友好的土地上试试水。

成功了,等于给家族多找了一条发展的路,失败了,无非就是豁出去几个族中的晚辈,不会伤筋动骨,算来算去这笔投资还是值得的。

“先腾出二百顶帐篷来让他们安身,但要离城远一些,免得疫病传播。另外你亲自去和他们说明一下,拓荒的地肯定不够这么多人分的,本官也不能把土地全分给他们,那样本地百姓就该不乐意了。但在本官治下只要肯出力气干活就不会饿肚子,没分到土地的人可以先给别的拓荒者帮工,混个一家温饱有房可住还是没问题的。另外如果他们乐意,本官这里还有一部分新军的退伍田,可以租给他们耕种两年。”

看着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入洪涛也有点为难,想要人手的时候都不来,一来就扎堆儿,自己总不能一年到头都准备好政策等着,那就不是流民了,而是亲爹。

可是也不能不管,这些人能走到这里已经是极限了,非要逼着他们回去的话,估计能活着走到兰州的连一半都没有。

而且看这个样子,去年的旱灾和蝗灾挺严重,等天气缓和一些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流民涌入,必须得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有好办法吗?那必须有,这千把人根本不算事儿,四处分散分散就没了,连个泡都冒不起来。其实再来十万人洪涛也能消化掉,只是别都一起来就没任何问题,

这真不是吹牛,从凉州到甘州四百多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全可以做为牧场和耕地。只要能帮着他们度过第一年,养几万人算事儿吗?

当然了,洪涛不敢这么做,小批量的流民接收一下算仁慈,大批量的涌入就得先向朝廷请示了。人口是古代的战略物资,自己手握雄兵还特别能赚钱,再弄几十万流民进来,神宗皇帝就算是自己儿子也不会放心的。

好在附近的州府也都不是人口密集的所在,肯抛家舍业来这里重新开始的人也并不多,这个问题几年之内肯定不会遇到,也就不用操这个心了。

“大人别来无恙,想不到一年不见凉州城就变得如此热闹,不知道小人这次有没有来晚?”王浩去年底就回家了,这一来一去可真不近,几乎横贯了整个中国,还是对角线。

但他依旧出现在第一波抵达凉州的商队中,还最气派,每辆车上都插着黑底红字的顺风镖局镖旗,还有全身短打扮戴着皮帽子的镖师跟随,说话的声音都洪亮了不少。

“王掌柜真是商贾的楷模,一千亩水浇地早就备好了,就在石羊河西岸,本官越俎代庖了一次,已经钉上了界桩,不会嫌弃我手下人活计粗糙吧?”

当着外人洪涛和王浩从不表露王冠那一层关系,只当是一支大商队对待。王浩自然也懂得避嫌,除了第一次之外,以后能不跟着侄子的车队来就不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