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骑兵,听着挺多,战斗力好像也挺强大,但洪涛并不完全这么认为。湟州也有不少内附的吐蕃族,比如溪罗撒。他们的骑兵是挺强的,打起仗来也很勇猛,但这一切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划个地理范围。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骑兵确实强,因为不管宋人还是羌人亦或回鹘人,都不曾在如此高海拔地区长期生活,从人到马都不如吐蕃族人适应高原。
用后世的话讲就是红血球携带氧气的能力不够,一上高原别说激战,跑快点都喘,这还算训练有素。真要是把平原地区生活的人突然弄上来,前几个月根本不能激烈运动,更别聊什么冷兵器作战了。
可是当吐蕃骑兵冲下高原,到了低海拔的平原地区之后,他们的这种先天优势就没了,充其量和夏人一个战斗水平。而且吐蕃人的装备要比夏人更落后,野战还能凑合,攻城嘛……最好还是聊聊国足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事儿吧。
假如这三万吐蕃骑兵攻不下来凉州城,战局的走向可能就会发生180度的逆转。吐蕃人打仗勇猛,但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溜的很快。
一旦发现战局不利立马掉头就跑,什么友军不友军、战略部署都顾不上了,各个族群之间谁也不管谁,先跑回家就是好样的。
然后呢?凉州的夏人军队就会追着屁股增援卓啰和南军司,说不定到时候宣化府的西夏军队也会过来,以李宪的三四万人在野战状态下肯定挡不住数量差不多的骑兵。
一旦他这里被突破,秦凤路的军队又都在会州激战,兰州城可就危险了。就算西夏人打不下来兰州城,他们不能绕过城池继续深入内地吗?
各州县光靠弓手和团练肯定挡不住西夏骑兵,然后小半个秦凤路、大半个熙河路就全被西夏人横扫了。其它四路军谁还都别想后撤救援,西夏军队非常善于打追击战,谁后撤谁倒霉。
最后算一算战果就会发现又是北宋赔了,命好能少赔点、命不好就是大亏。别说亏,赚少了的生意洪涛都不乐意做,所以他要把李宪计划中最大的缺陷给补上。
吐蕃人很可能不善于攻城,自己的新军却最善于攻城和守城,要是双方能有效的配合一下,不仅能拿下凉州城,保不齐还能来个围点打援,顺手把从西边宣化府来的甘肃军司援军也办掉。
那么这个李宪是谁呢?他和王中正、黄蜂一样是宦官出身。最初只是在边关各路担任走马承受一类的监军,但见多了、经历多了,作战经验和眼光也自然就增多了。真正让他的作战能力有质的飞跃,还是王韶。
他曾经是王韶的副手,跟着王韶一起走过了熙河开边的上百场大大小小战役,在王韶被召回开封之后,熙和路实际上是由他在经营,且成绩不错。不仅保住了战果,还把吐蕃各族收服不少,算是一位少有的军政人才。
当然了,人无完人。做为一名宦官,李宪再怎么有本事,也逃不出皇帝仆人的思维模式。想尽一切办法讨好皇帝是他们天然的第一选择,因为不管他们的功劳多大,一旦失去皇帝的庇护就狗屁都不是了。
这份作战计划里就有讨好皇帝的成分,神宗皇帝想干什么、乐意干什么,这些宦官是最清楚的。皇帝刚有点念想,宦官们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
后世里也一样,谁能走在领导前面谁才有机会升迁,事事让领导提醒、有时候提醒都不觉悟,这辈子就老老实实干活吧。
“他比王中正如何?”为洪涛提供李宪具体信息的还是黄蜂,都不用召唤,一看到公文里有李宪的名字,黄蜂干脆也别等叫了,亲自就来了马尾城。
“不太一样,此人多次为帅独领一军,且战功卓著,可说是陛下的爱将。只是有些骄横之气,即便如王老将军那般人物他也敢顶撞不从。”
黄蜂对李宪的评价比王中正高多了,话语间还有些许羡慕之情。一名宦官能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也值得被同僚敬仰。
“那你知为何唯独没有湟州军的出兵任务吗?”洪涛对黄蜂的评价不置可否,又提出一个问题。
“……想是陛下知其秉性,不愿让帅司大人在其麾下受气。且湟州刚刚退敌万余,照理也应稍微喘息。”黄蜂现在胆子也大了起来,都敢在背后揣测上意了,这事儿放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干的。
“那又为何要呈送公文与本官知晓呢?”接着还是问题。
“这……下官愚钝……”黄蜂被问住了,左想右想也想不通。
“回去转告苗魁,让他加紧练兵,守好古骨龙城到把宗城的山路,只待王大人的后勤车队一到,本官也将出征北上。学着点吧,陛下这招叫以退为进,幸好湟州军并不归属任何一路,否则本官说不定就真要抗旨不遵一次了。”洪涛并不完全反对李宪的作战计划,他只是认为如此大动干戈没有必要,或者说作战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