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捷报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2754 字 9个月前

这不过是皇帝和王安石他们玩的疑兵之计,就是说给夏人听的,为的就是分散夏人的注意力。毕竟王诜是蜀国长公主的夫婿,夏人也非常清楚这位长公主深得皇帝喜爱,所以没有大事,是不会派这位驸马去边关的。

另外皇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王诜去搅浑水,吸引朝臣的注意力,这样他才能在朝中施展手段抓权利。

之前王诜把任务完成的很不错,皇帝本打算等年底的时候就把妹夫调回来。长公主已经在夏天产下了一女,王诜有女儿了,任务也完成了,该回家享福了。

可是没想到这个小子没理解自己的苦心,居然买通了皇城司的探子发假军报。这条罪名太大了,皇帝也盖不住,看来调回来之后还得贬官,否则无法和朝中大臣交待。

还没等皇帝拟好申斥的圣旨,湟州方面的情报就如雪片一般飞进了大内。这次不仅有苗魁、黄蜂之流的单独呈报、皇城司的正式密奏,还有湟州马步军总管直接发往枢密院的明文军报。

内容嘛,和之前皇城司的密奏差不多,只是在斩首人数上打了一个七折,没有五千,只有三千左右。

但梁太后的侄子肯定死了,随着军报来的还有他的官凭、往来文书等等一系列物证。另外王诜在奏章里还说了,抓到了几名夏军步跋子活口,已经派王冠的水虎翼押送,不日就将抵京。

这下皇帝真不淡定了,如果说之前的密奏有可能是王诜买通了湟州的探子作假,那后面这些奏报就不可能全是假的。

这么大规模的造假别说王诜玩不利落,就算让王安石去弄一时半会也摆不平。这是n多个部门啊,假如都被驸马收买,那这个国家干脆就给他算了,还要皇帝毛用。

“这是真的!王诜他……他胆子也太大了吧!”看着御案上的那些奏章和物证,神宗皇帝都晕了,难道说自己这个妹夫还是军中悍将,文武双全?可他连刀剑都舞不全,骑马就和骑驴差不多,怎么上阵呢?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得此智将。吾以为诸葛呼风唤雨乃是草民评话演绎尔,不承想王诜真有此本领。看来七星同宫之言也不全是民间传闻,此子确与众不同。”

王安石和皇帝一样,正拿着几张奏报观看,一边看一边摇头叹气。听到皇帝的问询之后,这才把手里的奏章递了上去。

这次奔袭计划到此还不算完美收官,雪崩能害死夏人,对宋人照样有用。所以特种部队还得返回湟州城,再带些霹雳弹回到马尾城,继续到城南的大山上去,把山峰北侧已经被震裂的积雪接着炸松。让它们一小批一小批的滑落,去掉后顾之忧。

只是这个工作不用洪涛再亲自指挥了,在如何炸松积雪的技术上,蕃人们更拿手,他们用肉眼就能分辨何处的积雪最容易滑落。

洪涛现在的任务就是回湟州城和莲儿、周一日埋头于书案,争取把这次的行动渲染得辉煌、伟大一些,然后变成文字,再加上那位夏国倒霉皇亲的物证一起呈送给皇帝看。

事情干得再漂亮,不如汇报写得天花乱坠,这个道理洪涛早就明白。他倒不是打算谎报军情,但能用几个字就为自己获得利益的事情干一干也无妨。

现在马尾城的命运还没定呢,必须要给皇帝足够的理由和信心把马尾城留下,别被那些不思进取的口贩子几句话又给说没了。

元丰四年,对北宋神宗皇帝而言是登基以来过的最顺心的一年。从年初开始,以巩固皇权为目标的改革就进行的很顺利。

借着种凯的事情,先是把一大堆闲散官职裁撤了,顺势还在官制上小小的动了动。别看只是小改动,要是放在以前这也会被朝臣们喷得体无完肤。

刚进入夏天,妹夫就和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又把武将杀得人头滚滚,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弹劾之声不绝于耳。

可是自打苏轼从湟州回来,呈上了他在湟州的所见所闻之后,大家都傻眼了。苏轼在奏章里没写驸马什么好儿,基本都是错,但是听在皇帝和众臣耳中却得三思一下了。

表面上看这些错误很严重,无一不是对祖宗章法的蔑视。可实际效果呢,只要是个深谙政务的官员就能得出很不错的结论。

这就是苏轼的弱点,他太自我了,也太不善于政事,说白了吧,就是不称职。做为一个大文人,他做得非常够格,但做为一个官员真不怎么合格,尤其是中央官员。

凡事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和环境。这也是他既不受旧党欢迎,又不招新党待见,还不被皇帝青睐的根本原因。

目前朝堂中是啥气候?改革啊,即便是旧党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说皇帝改革是错误的,只能在改革的细节上挑毛病。

这就叫大趋势,顺着趋势走就顺利,逆流而上不是不成,但你得有极大的力量才能逆潮流而动,否则就会像山洪面前的一棵小树,瞬间就被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