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人无好坏,制度有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2854 字 10个月前

但想进攻肯定不太够用,这一点洪涛马上就发现了,然后就怒了。皇帝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既不想给自己增兵,还想让自己主动出击,这不是逗傻子玩呢嘛。

湟州有多少作战兵力呢?整五千,湟州驻有三千,其余两千人分成了七份,分散在七个寨堡中。为啥会这么分配呢?众将官给出了答案:为了防备归顺不久的吐蕃各族作乱。

至于说这么点兵力怎么过境去打击敌人,怎么能守卫百里长的边境,众将官又说了:北面边境都是大山横亘,不仅夏人的大部队过不来,宋人的大部队也过不去。

既然两边谁也看不见谁,打个毛啊?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这些三天两头转换阵营的蕃人!

怎么盯呢?当洪涛看到全州的防卫策略之后立刻明白了,合算抗日战争时期小鬼子搞的堡垒封锁战术也不是他们的原创,而是从北宋朝廷剽窃的。

湟州总共有十五个寨堡,大的军寨有上千兵力、小的军堡也有上百。它们全都坐落在沿河的河谷或者盆地中,同时也是湟州的交通要道。

只要把这些土地肥沃适于耕种的地方占据住,顺便再卡断交通,就等于把本地蕃族全都限制在了一个固定区域中,无法自由行走,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想活下去就必须与各军寨、军堡搞好关系,服从管理,然后才能通过交换或者劳役换取生活用品。

这么做有好处,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好处是相对容易,不用太了解对方,更不用替他们考虑过多,就当是一群挂名的职工养着。愿意上班就上,不愿意上班也不追究,只要不添乱到日子发工资。

缺点呢?很多,第一就是耗费钱粮。这些蕃人等于永远要靠中央财政拨款活着,一旦中央拿不出这笔钱他们马上就得反。

第二就是没有认同感,既然你从心里就没打算让人家成为国民,人家自然也不会上赶着认你这个国君。

你认为对方是累赘,恨不得人家一场瘟疫全死光。人家也没觉得拿你的救济有什么亏欠,当你挨揍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的站在一边看热闹。假如利益足够的话,冲上来给你两拳也很正常。

第三就是不稳定因素太多,花了这么多钱又收不到税,结果养出来的都是白眼狼。有个风吹草动,敌人还没来呢,他们就先心思活动了。你在前方打仗,背后还得防着他们作乱。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在以前有个国家会把罪人集中流放到一个岛上去自生自灭,可是运送罪犯的船只到地方之后,当地官员总会发现罪犯死亡率奇高。为什么呢?有人经过研究发现了原因。由于朝廷是按照人头给船家付费的,所以这些船家就玩了命的往船舱里塞人,水和粮食则越少越好,根本不顾罪犯的死活。于是朝廷把付费方式改了改,变成到地方按照下船的活人给钱,你们猜是何结果?”

对于苗魁的疑问,洪涛没有直接回答,又开始讲故事了。此时众人还没找到合适的办公场所,只能和经略安抚使大人挤在府衙大堂里一起办公,听到大人在讲故事都放下了手中的事抬起头。

“商人逐利,既是按活人收钱,他们必不能让人死在路上。”洪涛的这个问题对于宋人而言太简单了,不敢说所有宋人都有商人天赋,但每个宋人都对商业不陌生是肯定的,就连老实巴交的彭大都能毫不思索的给出正确答案。

“没错,从这之后,运往小岛上的罪犯死亡者百中不足一。别问我这是什么朝代,大人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也不是让诸位去考较史料的,更不是让大家来讨论罪犯该不该死。我只是想问诸位一个问题,船家为什么忽而视人命为草芥、忽而又变成了观世音菩萨呢?”洪涛讲的这个故事根本不是发生在中国,更别提啥朝代了,那是英国往澳大利亚流放囚犯的真实案例。

“……”众人顿时陷入了冥思苦想中,说是商人逐利吧,也对,但之前的草菅人命也是逐利。都是逐利,怎么会有一恶一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想不通。

“有位哲人说过,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则会让坏人从良。廖春之所以作恶,恐怕不仅是他的个人责任。本官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并致力于把湟州变成一个能让坏人从良的地方,还望诸位与我一同努力。”

廖春的事儿对洪涛触动很大,他倒不是懊悔自己杀错了人,而是要借机向这些人灌输一个思想。

古人对皇帝存着天生的敬畏,且认为就应该无条件的听命于皇帝。这种观念很难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让他们幡然悔悟,得用滴水穿石般的功夫去磨,同时再辅以利益方可事半功倍。

另外这番话也不是完全在忽悠人,规则的重要性洪涛感触很深。后世他的国家改革开放不过三十多年,贪污腐败之风就有点要超越古人了。

是那些官员本性为恶吗?想来不是的,他们刚刚踏上仕途时也是怀着理想、抱有热情、准备为国出力的。但最终为何会嬗变成了理想的对立面呢?

当年宋美龄曾经说过一句话,能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那是在抗战结束时,几位记者从延安回到重庆,高度赞扬了我党廉洁奉公、富裕理想的献身精神。

宋美龄听过之后,是这么和记者说的:如果你们所说都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利的真正滋味!

想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总统夫人对权利的滋味是深有感触的。不幸的是,她这句话好像说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