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与我朝作战孰优孰劣?”既然连花膏的事情王安石都没让自己失望,洪涛心里也就有了点底。这位宰相还不是太孙子,有些事情能说。
“……北朝善骑利攻、我朝善器利守。”这个问题问的真不算高级,有关双方军事优劣的评估朝外朝内估计都快研究烂了,别说宰相,恐怕皇宫看门的禁军都能准确答上来。
“如用我朝之利换北朝之利,王相以为如何?”这才是洪涛想要说的话,辽国骑兵厉害、宋朝武器装备占优,能不能互换呢?
“互换!辽军精骑再假以利器如何使得?”王安石听了驸马的假设,脑袋摇的和拨浪鼓一般。
武器不像骑兵,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基本不需要熟悉时间拿起来就能用。就算辽国愿意拿战马和宋朝交换冶炼铸造方面的技术,对方形成战斗力的速度也会大大高于己方。这种买卖不仅不划算,风险还大。
“如若我朝还有更好、更快、更便宜的冶炼之法,互换可行否?”洪涛这次确实是请教,他不懂行军作战,尤其是陆军,有些问题不能想而然之,还需要专家论证。
“……晋卿可是又有神来之笔?”王安石确实和洪涛有思维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就是聊天的时候比较通畅,不用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使劲儿解释,不能说是心有灵犀也算一点就透了。
“神来之笔谈不上,我在乌金行作坊边上弄了一座炼铁炉,如不出意外可日产好铁千斤,精钢同数。我只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假如我朝可以用原来的炼铁铸造技术与北朝换得大量马匹,纵使提高了北朝军队的实力,对我朝而言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儿。在马匹问题上我朝还无法取得优势,何尝不可以扬长避短补足我们的短板。至于说兵器问题,只要等我的炼铁炉正常出产,北朝和夏国都无法企及。想一想,若是我朝有足够战马,将士们出征时可以不吝惜箭矢,每战都用下雨般密集的远程攻击抵消对方在骑兵上的优势,不敢说次次获胜,也能极大消弱敌国国力。人和马都需要吃喝长大,培养不易,可钢铁兵器箭矢无需等待,石炭、矿石、工匠足矣,日日可有万千出产。以后我朝军队就是一支由钢铁打造的强军,只要后勤问题妥善解决,任何敌人都将被这股钢铁洪流所淹没。”
有了知音,洪涛这张破嘴就找到了过瘾的机会。喷吧,合不合理、成功与否都是政客和专家们的工作,自己只管杀不管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滋味还是享受滴。
“王相,不知何事让陛下如此忧心?”皇帝走了,王安石好像没有跟着走的意思。
“乞弟族四月初攻占了戎州,当地指挥使王宣战殁。朝廷的招抚使已经出发,如果谈不拢就得派兵。这还是旁枝末节,北朝国内也有变故,辽皇洪基出皇侄淳于外,立皇孙延禧为梁王,时年六岁。以中顺军节度使耶律颇德为南院大王、广的军节度使耶律仲禧为南院枢密、一户部使陈毅参知政事,多事之秋啊……”
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宰相肯定知道,王安石也没打算瞒着,这也算不得什么机密,但确实不是好事儿。
邻国内政人事发生大变故,宋国这边就得跟着紧张,谁知道上来的是鹰派还是鸽派,以后两国关系如何走向都是未知数,确实费脑子。
“王相所说辽皇是否叫耶律洪基?”说实话,洪涛对辽国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个萧太后和一个耶律洪基,还是从后世武侠小说里看到的。
假如是说别的人他根本不会插嘴,但对于这位耶律洪基还是有些了解的,前提是后世的历史书有一半是真的。
耶律洪基是谁?他被称为辽道宗。大部分人对谁是辽道宗可能也没有直观印象,那就换个说法,他是天龙八部里和萧峰称兄道弟的那个辽国皇帝。在书里他曾经举刀对天发誓,终此一生不让辽国军马南侵。
事实上还真是这么做的,在他当辽国皇帝的任期里,两国基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边境上小打小闹都很少。但这和萧峰没半毛钱关系,一国皇帝也不会发这种幼稚的誓言,即便发了也不会遵守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两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谁也不想打仗了、也谁都打不动谁。边上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夏国,这种局面下任何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都会被第三国趁机得利。
如果非从辽道宗个人身上找原因的话,也有一条,就是他非常喜欢宋国的文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丹青也不比任何一位宋国士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