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战争准备

中洲就是亚洲,不过现在被改名叫做中洲了。

世界地图和地球仪还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南美洲,北美洲没有被人知道。

但是一些区域地图,已经开始传播开了,比如庞大的大明地图,虽然卖价高达三百文一张,仍然有无数人省吃俭用买一份放在家里看。

许多大家族在分家的时候,更是要看着地图跟族人确定要迁移到哪里去。

如今的大明地图北到北冰洋,白令海峡,南部一直到南极洲,包括了后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太平洋里面许多小岛。

而西部一直到莫斯科,因为那里现在还是金帐汗国的地盘,所以通过颜色标明那是“待收服区域”。

西南部将半个非洲,马达加斯加都框了进去,却是以小图的方式单独印在地图的一角。

这不是因为怕地图比例失调,只是不想让人知道整个海图。

哪怕是阿拉伯人,现在也只是通过红海,地中海跟欧洲进行贸易,他们还不知道非洲有多大,是什么形状,要走多远。

他们的船只最远也只是到了后世的坦桑尼亚,还没有去过更南部。

大明在每个地区占据绝对统治力之前,整体的世界地图是最大的秘密。

只有等大明在每个区域都保持住优势之后,世界地图才会出现。

自从前年南洲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同时传回来的还有朱瞻基让人带回来的信。

在信里,朱瞻基劝说朱棣在保持严格户籍登记的同时,放开对移民的控制。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大明就一直在移民,不过是官方移民,属于强制性的,让百姓苦不堪言。

朱棣时期也因为南北人数悬殊太大,执行了好几次强制移民,并免费发放土地。

但是效果依旧不好,因为在北方的一些区域,土地贫瘠,现在又没有土豆和玉米,那里长不出粮食,再多的土地又有什么用?

朱瞻基写信的目的就是让朱棣有限度地开放大明地图,然后让官府印刷各种介绍图册,介绍每个地方的特色和物产,气候特征,以及人口比例情况,移民优待等等。

每个没有土地的贫民,包括大家族分产出去的庶子等,去官府登记,就能自由选择想去的地方。

官府给他开出路引,沿途都能住驿站,抵达目的地之后能领到棉被,工具,种子。

第二年开始,才开始还款,第三年开始,才按照最低份额缴税。

只要不是懒人,就能好好活下来,养活一大家子。

朱棣当然不会照章全做,但是也按照这个思路施行了自由移民计划。

还别说,以前的强制移民祸国殃民,人们打死都不愿意离开故土。

但是这种可以自由选择的移民政策大受欢迎,民间自发移民的数量,比强制时期的人数还要多。

当然,这件事的功劳被朱棣自己安在自己的身上,听到百姓呼喊皇上圣明,他就满意无比。

中洲帖木儿国附近一些地方的区域地图被拿了过来,爷孙两耳围着地图看了好一会儿,朱棣还是不舍地说道:“西北那里越过沙漠,撒马尔罕周边也是一处好地方啊。”

朱瞻基当然也对中亚五国那里很熟悉,那里虽然突厥人不少,但是更多的是蒙古人种。

而且,控制了那里,大明就能把势力辐射到欧洲。俄罗斯人还是老老实实窝在莫斯科周边,别想往东发展,否则的话,大军随时就能打到莫斯科去。

不过,如此远的距离,在如今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环境下,想要稳定统治,却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

最好的方式,还是扶持蒙元人的势力,建立势力稳定的属国,让他们替大明守国门。

见朱棣对那里有兴趣,朱瞻基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大堂那时候那么强盛,也一直打到了里海,但是最终还是丢了那里。

主要因素就是自己统治,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力有未逮。如果扶持蒙元人统治那里,大明只需要支持当地人一些武器,就能将影响力衍伸出去。

而以后时机成熟了,也可以派兵直接占领。

至于南部的阿富汗和伊朗高原,不管是朱棣还是朱瞻基都没有兴趣。那里除了一些小金矿,几乎没有什么出产。

而且那边靠海,大明舰队只要能控制海洋,就不怕他们翻天。

所以爷孙两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南部征服为主,北方占领为主。

“孙儿这次出海,在忽鲁谟斯得到了不少当地的书籍和当地各大部落势力资料。帖木儿国由于跟蒙元一样统治手段,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并不是铁板一块。所以如何征服,如何占领,孙儿还要做出整理。”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三年都等了,也不在乎这二十天。……不过早点整理出来也好,只要文官们不拖后腿,马上就要确定各方将领,开始制定详细的战术策略,你爷爷我已经等不及了。”

这话说的……真让人无语啊!

朱瞻基应了下来,朱棣这才志满意得地走了。

而朱瞻基出来坐到了书桌前面,一时之间有些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的茫然感。

这一次大军出征,南路军好办,直接坐船就过去了,后勤补给都不用太操心、

但是北路军要走上万里路,中间还要经过几个国家。这行军路线,后勤补给,都非常考验人的能力。

而哪个国家拉拢,哪个国家占领,那个部落收服,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一甄别,进行区别对待。

而且,他又不知道北路军主帅是谁,恐怕朱棣自己都没有定下来。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风格,要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战术。

更主要的是,针对北方的瓦剌和鞑靼,这次要不要带他们一起出征,带谁出征,付出什么代价。

因为不可能让朱瞻基领军出征,所以想到复杂的局势和关系,他还是忍不住为北路军的主帅人选担心。

朱棣虽然挂名御驾亲征,但是这次他就是去打酱油的。

现在的大明要是还要他亲自率军的话,那些将领也就不活了。

他想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头绪,吩咐守在旁边的李亮道:“你去帮我问一下皇爷爷,各路大军的计划出来了吗?领军将领都是谁。”

李亮去了,他又吩咐刘万。“你让人明早把我已经搜集好的关于帖木儿国的资料全部拿过来,这几日,我们就好好先整理一下这些资料。嗯,先去把孙林叫过来,我要问问他西北的情报。”

刘万刚出门,迎面遇到了一个宫女正在跟值守的内侍小声说话,见了刘万连忙行礼。

“见过刘少监。”

刘万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宫女,皱了皱眉头,对那些内侍轻易放她进来有些不悦。但是等看清了她的脸,心中一动,问道:“有什么事?”

这个宫女是庄奉仪跟前的得力宫女,因为伺候的主人身份不高,在宫内也没有多少存在感。见到兴庆宫的红人刘少监,自然不敢怠慢。

“禀刘少监,今夜殿下是要在庄奉仪处安歇,此时还没有过去,奉仪让我来问问情况。”

“你去回话,说我马上过去。”朱瞻基的身影走了出来,交待完又跟刘万说道:“你让孙林去永福宫见我,再让他派人去锦衣卫和通政司与两司联络,将关于西北的资料全部送过来。”

对朱棣来说,他固然能够强硬地推行一些政策和行动,但是这跟文臣们自愿支持的时候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很简单,任何一项政策,任何一个计划,都需要人来执行。

谁来执行?

只有这些文臣们!

哪怕是行军打仗,没有文臣的支持,行军路途中吃什么,喝什么?兵器,补给何时运抵战场,这都是文臣们控制的。

他们自愿的时候,各项工作进行的就快,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哪怕就是执行命令,磨洋工的时候也不少。

这样不同的态度,造成的结果也是大不一样。

以前就是因为文臣的不配合,三年下来,西征的粮草,马匹,车驾什么的,通过民夫们的转运,缓慢地运到西北,到现在都还不够。

不是他的银子没有给到位,而是各地官府,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来合理拖延。

他就是皇上又能怎么办?把他们都杀了?换一批人恐怕还不如他们干的好呢!

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进行沟通和妥协,莽撞和强制只会把事情办的更糟糕。

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有让这帮大臣们改变主意,瞻基只是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让他们领悟到了其中的意思。

想通了这个环节,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去看看太孙在干甚,让他来……算了,我还是去兴庆宫吧。”

后宫妃子的大殿朱瞻基不方便去,他住的几个大殿虽然架子大,但是因为太大了,不仅冷,更不舒适。

兴庆宫虽然是皇宫内最先改建的宫殿,硬件条件跟其他宫殿差不多,但是朱瞻基的喜好自然偏后世,怎么舒适怎么来。

每次到了兴庆宫,朱棣也感觉格外舒服。

但是其他宫殿就没有这么自由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像三大殿,里面的规制几乎都不能变。

仪仗抵达了兴庆宫,朱瞻基从给孩子们建的玩具房里连忙迎了出来,头顶上还粘了几根鸭毛。

看他这副模样,朱棣想要骂他几句,但是又看到玩具房内一群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骂不出口了。

“孩子们可以宠,也不要宠的过分了,我可不愿你将来养出一帮纨绔。”

朱瞻基笑道:“孙儿知道。离家三年,孩子们都不认识我了,这才跟他们培养一下感情。”

“听说你把孩子们的功课都停了,不让教他们识字?”

如今的孩子们学认字,可没有后世的拼音。一开始蒙学,直接就是三百千。

才三周岁,不到四岁的孩子们懂什么?因为要记字,一个个脑袋思维都僵化了。

所以朱瞻基回来以后,就让停了教识字,只让教孩子们学数数。

他准备用一两年的时间,搞出汉语拼音来,然后孩子五六岁了,刚好可以学识字。

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学认字不靠音,只靠字义。不把意思记住,这个字就等于认识了也没用,除非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也是古代蒙学更加艰难,教育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孩子们太小,学识字还早了一点。等五六岁了,我会把他们都安排到下马桥农庄统一学习。”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不妥。虽然你的下马桥农庄如今招的孤儿很少,但是你把那些战死的兵丁的孩子都安排在那里学习,皇家子弟,岂可与平民相交?”

朱瞻基并没有太深的阶级等级之分,想要跟朱棣辩论一番。“为何不能?”

“太近,失了距离,让那些人就少了尊卑。”

一句话就把朱瞻基说的哑口无言了。

的确,不管什么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现在不是后世信息爆炸的社会,贵族,特别是皇室,在老百姓的心中比神还要尊贵。

皇帝的儿子跟兵丁的儿子一起摸爬滚打,甚至许多时候还比不上那些兵丁的儿子优秀,那么他们长大了会怎么想?

不如我的人身居高位,只是因为生的好而已,不值得敬重。

要是等他们掌权了呢?会不会就直接推翻了这个压迫阶级?

这是很大的可能。

所以,朱瞻基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

他可以对那些烈士的子女好,帮助他们,但是不能将自己的孩子跟他们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成长。

他知错就改,对着朱棣长揖道:“谢皇爷爷提醒,孙儿差点犯了大错。”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随我来吧,有话问你。”

朱瞻基却没有直接跟他走,而是回到了玩具房,轮流摸摸每个孩子的头。“爹爹要去办事,你们自己玩啊。”

有几个性子软一点的舍不得,还想撒娇,却被他们各自的小宫女连忙拉住劝解。

朱瞻基回身安抚他们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有始有终,从一言一行开始言传身教,并不是给他们撒娇的机会。

见他们不闹,心里也很满意,就施施然地离开。

等他来到自己的书房后面休息室,因为房间里只有一个李谦在,朱棣已经又来了一个葛优躺,腿还高高地翘了起来。

既然他都没有皇帝的样子,朱瞻基也就自在的靠在了他对面的沙发上,把腿放在了前面的一个锦凳上。

刚坐好,朱棣的声音就传了过来。“这把火点燃了,你有信心扑灭?”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的意思,开了一个放权的头,等这些文臣消化了这一部分权力,他们又会得陇望蜀。

他笑着说道:“虽然父王对文臣优待,但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任他们放肆。只要文臣的权力不脱离皇室的裁决,孙儿就有信心。

何况,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建立新的朝议法则,其实已经是在分化他们的势力。

不是铁板一块的文臣,其实并不可怕。打压一批,拉拢一批,扶持一批。再对他们进行分化,分而治之。

到最后他们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难以融合,也没有力量跟皇权竞争,只能老老实实依附皇权。”

朱棣对朱瞻基的自信格外赞赏,开心笑道:“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非要搞这么复杂,为什么?”

“很简单啊,孙儿懒啊!为了以后多享点福,现在就多做一点。今日跟杨士奇他们说的话,一半也是孙儿的真心话。

向高祖那样当皇帝,不是孙儿愿意的,像皇爷爷这样当皇帝,也不是孙儿愿意的。

而且,朱家的子孙后代,谁能保证一定能像高祖,能像皇爷爷一样能干?要是出几个昏君,这朱家的江山岂不是要完蛋?所以也要防患于未然。

如果孙儿的计划完全实现,以后的小朝会就可以撤销,每月只需要举行两次大朝会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