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自己都要在张氏面前彩衣娱亲,这个时候怎会替他说话。“男子汉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有什么是不好意思说的?”
张武心一横,面向朱瞻基长揖说道:“武今日来,是想请表兄为我提亲……”
张氏奇道:“你奶奶和母亲一直在为你操心,何况这事就是求我,也比求瞻基强吧?”
已经开口了,张武也就没有了顾虑,说道:“实乃侄儿已经有了意中人,却怕姑姑你们不同意,所以才想来求表兄代为做主。”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张武看起来木讷,却也是玲珑心啊。如今不谈身份,只拉亲戚关系,一口一个表兄,这是想以亲戚关系来打动他。
不过朱瞻基怎么也想不到,竟然还会有人来找他提亲,这倒是个新鲜事。
张氏还待再问,朱瞻基开口问道:“女方是何人?可是身份不能入了长辈的眼?”
这一下,张氏也有些明白了过来,不悦地哼了一声。“刚才还说你长大了,却没想养了一个白眼狼,翅膀硬了,就不在乎我们的苦心了?”
“侄儿怎敢……只是……”张武大汗,只能用求救的目光看向朱瞻基。
既然张武把自己当救星,朱瞻基这个时候自然也顺手帮他一把。“母妃,还是让张武先把事情说清楚,你这事还没说,就给他定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方面张武有自己的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是他自己娶媳妇……”
张氏依旧有些生气,回身坐到了旁边的软榻上,摆起了太子妃的架子。“参汤就不要给他喝了,连个屋内人都没有,太补了反而发燥。”
薛尚宫刚盛了一碗鸡汤,不知道该端给谁了。张氏伸手道:“给我端过来。”
朱瞻基只觉得好笑,说道:“你既然求上门来了,就老老实实招供。娶妻乃是人生大事,我就是想帮你,也要看具体情况。坐吧……”
张武倒没在乎一碗参汤,等朱瞻基绕过了他的巨大书桌,坐在了桌子后面,才在书桌前面的太师椅上坐了一边屁股。
“小弟在苏伊士的时候,相中了博洛尼亚卡尔索利子爵的千金,想娶她为妻。”
“西夷女子……”张氏手里的参汤碗一下子没端住,掉在了木地板上,碗虽然没破,汤却四处溅的都是。
薛尚宫连忙上前扶着张氏换了一个位置,让两个小宫女拿抹布来将地板擦干净。
不仅张氏,就连朱瞻基也一下子愣住了。他可没有想到自己这个表弟还是个情种,不仅自由恋爱,还喜欢一个意大利女子。
“这卡尔索利子爵是何人?”
张武老老实实回答:“他原本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被表哥招来大明,现在住在下马桥农庄。”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父亲是子爵,又是教授,身份上倒是差不了多远。不过人我还没见过,不能现在就答应了你。改日我见过之后,再做决定。”
张武急了,说道:“别改日啊,表哥若是不给我做主,怕是明日我奶奶与母亲进宫,就会跟姑姑把我的婚事定下来,刻不容缓啊!”
张氏在儿子面前从来不会插手公事,更不会在有外人的场合随便插话,不过眼前这个人是自己的亲侄儿,她也就顾不得了。“这如何使得,娶个西夷女子当正妻,怎么会管家?这人情往来的,她一个西夷女子懂什么?”
朱瞻基笑道:“母妃,既然是张武自己喜欢,就给他一个机会。待我查清楚对方身份,见过了本人是否为良配,再做决定可好?”
“娶西夷女子为正妻,这张家会被人笑话的。”
张武哀求道:“姑姑,我是次子。彭城伯的爵位是大哥的,我以后肯定会分家别居。你就让我找个自己喜欢的当媳妇,行吗?”
张氏依旧受不了。“就是继承不了彭城伯的爵位,岂会少了你一个爵位?你既喜欢她,纳回来当小妾也是好的,为何一定要娶为正妻?”
朱瞻基笑道:“母妃,这西洋各国,就连国王也都是只娶一个。如果是小家小户,纳回来当妾当然好办,但是对方既然是个子爵,又是个教授,怕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当小妾。”
张武连连点头。“是啊,我已经了解过了。这个卡尔索利爱女如命,就是因为有大贵族想要娶索菲亚,索菲亚不同意,他们才会离开博洛尼亚避难到罗马。在罗马,又有贵族想要娶索菲亚,他们被逼无奈,才来的大明。”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卡尔索利当得上刚正不阿。好了,你不用担心,我明日要去夹江,午后返回的时候,就去帮你相看一番。”
张氏站起身来,说道:“你一个太孙,岂能因为这样的事费心。你让人调查一番就好了,我明日一早,亲自去相看一番。”
说完,她还瞪了张武一眼,让张武不敢抬头。不过,姑姑的态度让他很开心,因为她似乎对一个西夷女子并无偏见。
当天晚上,卡尔索利一家的资料就被送到了朱瞻基的面前,他看了一遍之后,对卡尔索利这个人还有了一些好感。
一个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从不妥协的男人,是个正直,有担当的男人。
他把资料递给了李亮,让他送到文华殿去给张氏。“你就跟母妃说,这个卡尔索利我是要重用的……”
“是……”李亮走到门口,忍不住回头问道:“殿下,一个夷人,值得重用吗?”
朱瞻基笑骂道:“不要瞧不起夷人,人家一千多年前就用砖头修了一个能坐九万人的斗兽场,你修的起来吗?我要在应天府修一个十万人的竞技场,这个卡尔索利有大用。”
李亮跟着朱瞻基一起去已经倒塌了一半的罗马斗兽场参观过,自然知道朱瞻基所言不虚。
想到大明要是修建一个十万人的竞技场,那以后蹴鞠比赛,就能有更多人去看了。
不过,要花不少银子,好像有点浪费啊!
张氏一听李亮带的话,心里就有些明白了。虽然对侄儿娶一个西夷女子她有些不乐意,但是既然朱瞻基支持,她也不想跟儿子对着来。
最起码,她明天去相看,不会以挑剔的目光去相看,而会尽量用一种公正的目光去相看。
能做到这一点,对朱瞻基来说就足够了。
有张武开一个头,对大明以后融合其他民族的人,会有很大的促进。
(先去睡觉了,睡醒了,时间早的话,就加更一章)
在古往今来的皇帝当中,朱棣已经是一个将帝王意志执行的非常彻底的皇帝。
不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像明朝的前两个皇帝一样,能够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人,并得到彻底的贯彻。
秦皇手握军权,但是内政不得不托付于人,汉武时期外戚当政,用了几十年才将权力收回来。
唐宗得位不正,不得不重用文臣,一个魏征能喷他满脸口水。
至于宋祖,说的好听是黄袍加身,说的难听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唯独从朱元璋开始,驱逐鞑虏,恢复汉室,登基之后军政,内政大权集于一身。
不到一百年的蒙元统治,彻底摧毁了几千年汉室的传统。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阶层还有底蕴能抗衡皇权。
等到朱允炆登基,朱棣造反,将刚露出头的儒家又杀的人头滚滚,统治力度虽然比不上朱元璋这个杀神,但也不遑多让。
但是,朱瞻基通过两天的朝会,已经看出来了。
现在不是哪个人不听话,谁都听话,也不是哪个人想违命,谁都不会违了朱棣的命令。
而是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根本不给朱棣插手细节的机会。
朱瞻基出海三年,第一年就将南洲的情况大致了解清楚了,永乐十六年,关于南洲多座金矿的消息,就在大明传开。
但是朱棣一直不曾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关于南洲如何管理,关于金矿如何开发,他一直都没有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这就导致了不管那个阶层,都想在这件事上分一杯羹。并且在近两年的筹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
勋贵阶层,武将阶层,文官阶层,内侍阶层他们都有各自的诉求,也能在这种方案中形成互补成为天然的盟友。
勋贵与军中的底层将领能形成有力的开发势力,他们更多的看重矿山利益,这就跟宦官阶层是对立的。
文官想要掌控整个南洲的发展控制权,将整个南洲的开发与金矿的开发联系在一起,不愿意在大明之外形成一股不受控制的势力。
他们反倒不太看重矿山的利益,因为最大的利益肯定是属于皇室的,他们重视的是管理权。
他们与勋贵,武将形成了对立,但是与宦官的利益没有冲突,所以也形成了天然的同盟。
宦官阶层对权力的追求不高,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利益,或者说,重视矿山在开发过程中的经营。
毕竟,整个大明的经济现在都是他们控制,他们可不愿这块肥肉被勋贵们吞了。
朱瞻基现在回到了大明,也就让这件事完全爆发了出来。
所有人都为了这件事已经筹划了近两年,现在可不是朱棣想压就能压的下的。
因为这可不是一笔利益,更涉及到了今后朝廷的势力瓜分。
文官,宦官高举大义之旗,将皇权推到最前面,在竞争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们有一个天然短板,那就是南洲的开发,一开始绝对离不开军队的出力。
现在可没有树挪死,人挪活的说法。
所有老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绝对不愿意背井离乡。
大明想要往南洲大肆移民,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看着所有人在朝会上争的不可开交,朱棣也无可奈何,朱瞻基除了感觉非常热闹,更能感觉到如今的各个阶层其实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勋贵被朱元璋杀了一大批,现在的这些人虽然有一些小心思,但是依旧忠诚皇室。
底层武将们依靠勋贵代言,想要获取利益,但是也都是在河里范围之内。
文官们如今也没有形成固化的阶层,他们虽然一直想要争取更大的国家管理权力,遏制兵权,但是目前紧紧依附皇权,才能压制兵权,目前并没有异心。
至于宦官们,他们是皇室最亲信的私人势力,不可能脱离皇权这棵大树生存,更不用怀疑他们的忠诚。
虽然有争执,有斗争,但是这些都在可控的范畴之内。看到这一幕,朱瞻基的心里其实非常欣慰。
这是蒸蒸日上的大明,这是万众一心的大明,这是最好的大明。
这一日的争吵到了最后依旧还是没有一个定论,但是看到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所有人都非常满意这个结果。
朱棣的左右为难,正说明了朱棣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朱瞻基在这样的场合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不要说他这个太孙,就连朱高炽这个太子,不是朱棣让他发言,他也没有议事的权力。
他也乐的清闲,看了两天热闹,主动要求退出了朝会,因为他要清点这次出海的收获了。
这次大明的下西洋,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从大明出发的时候,货船就达到了近五百艘。
在南洋进行了一部分的交易,又到了印度那边进行了贸易,最后跟着舰队抵达欧洲的货船,还有两百二十一艘。
在南洋和印度的贸易,获利就超过了五百万两,并且收获的都是黄金和原材料。
朱棣为了西征厉兵秣马,除了人力,并没有损耗大明的力量,靠的就是与南洋的贸易。
这次朱瞻基直接去了欧洲,虽然贸易的船只不到一半,但是……获利远远超过了跟南洋的贸易。
因为跟南洋的贸易,获利很难超过一半,许多贸易的商品,为了扶持那些国家,甚至是薄利,白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