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生活

时近年关,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都在为了庆贺新年准备。

大人们期待明年生活会更好,而孩子们更是放开了玩,根本不在乎寒冷的天气。

因为大明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员不能自由流通,如今社会稳定,那些拐子都没有生存的土壤,根本不用担心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十二月十七这一日,应天府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出海三年的太孙归国,皇上亲自到码头迎接的盛大场面。

应天府所有的车船行会都被官府调到了起来,为明日舰队的归来做准备。

关于太孙出行的收获,众人纷纷猜测不断,有说殿下获利数百万两黄金的,有说殿下打下了一个比大明本土还要大的疆域的,还有说殿下带回来了数千各国佳丽,要赏赐给有功之臣的。

老百姓们还只是当做一场热闹来看,但是勋贵们却都很清楚,如今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了。

朱瞻基尚未前往西洋的时候,大明舰队在南洲的发现就已经上报回了大明。

所有能有资格在其中分一杯羹的家族,为了这场盛宴,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年半。

朱瞻基还没有回来,但是不少大家族就借着大明舰队前往南洲换防的机会,派人去那里了解情况。

他们此前也已经在朱棣面前上书多次,为了能够在南洲占据一个好的地方积极拉拢盟友,与朱棣许下万般承诺。

但是都被朱棣留书,以一切都以太孙殿下意见为主,打发了众人。

所以朱瞻基回到应天府,首先迎来的就是这场关于开疆拓土引发的狂潮的尘埃落定。

朱瞻基抵达应天府的上午,就跟着朱棣一起先到天地坛祭天,随后又到社稷坛祭拜,太庙祭祖。

这一场奔波下来,就已经到了晚间。朱棣并没有在宫中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今日的朱瞻基只是属于皇室。

一年多都已经等了,文武百官并无不耐。他们很清楚,明天开始,关于南洲的各大金矿,还有那仅比大明本土小一点的南洲的土地分配才会逐渐开始。

进入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瞻基在午门口见到了坐在车上,行动不便的朱高炽。

他这个父亲如今体重超过了两百斤,稍微行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在他的身边,跟着两个太医伺候,各种备用药物也是准备的非常齐全。

朱瞻基在午门口以大礼参拜,恭恭敬敬地向朱高炽磕了三个头。

看到朱瞻基龙行虎步的神态,朱高炽的心中既欣慰,又嫉妒。

这个他的儿子,一个为大明立下不世功勋的太孙,是他的儿子。但是跟自己的儿子相比,他现在是一个连跟女人欢好,都要女人主动的废人。

这种差距何其大……

从阅江楼码头,朱瞻基与朱棣爷孙相见,这一日奔波下来,爷孙俩都一直在就南洋,西域,西洋各国的情况做着细致的交流。

为了这次汇报,朱瞻基已经准备了整整三年。在他的口中,整个世界以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方式,展现在朱棣面前。

一些以前不敢在朱棣面前提出的见解,现在也可以以掺私货的方式,详细地说给朱棣听。

即使朱棣从来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但是通过朱瞻基,他也能有了细致的了解。

这种了解让朱棣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能够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心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只有睁眼看世界,才能知道大明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能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针对。

当晚的家宴上,朱瞻基也见到了自己全部的妃子和孩子。

在他离家之时,就已经出生了十二个孩子,还有六个妃子怀孕。

但是十八个孩子只有十四个顺利长到现在,一个刚出生就夭折,还有三个因为发烧和天花陆续夭折。

这种折损率虽然有点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

原名秋月的陈良媛,她的孩子也染上了天花,幸运的是抗了过来,不过却变成了一个小麻子。

除了孩子,他的妃子也去了两个。

一个是被封为昭训的谢氏,是一个林黛玉式的女人,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本来是她人生的希望,却染病夭折。

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没过两天,就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悬梁自尽。

另一个被封为奉仪的袁氏,却是因为染病,没有抗过去。

让朱瞻基惭愧的是,他对这两个女人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谢氏因为帮他生了一个孩子,印象还深一点,袁氏在他心中根本都记不清长什么样子了。

这两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到亲人相聚的高兴心情,当天晚上的兴庆宫里,张灯结彩,欢聚一堂。

一直到了亥时,朱棣才意犹未尽地主动结束了跟朱瞻基的畅谈。“基儿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大朝会,基儿也要参加,向文武百官讲述此行收获。”

“孙儿晓得,已经让解师替我写了策论,明日朝会怕是还不够……”

朱棣哈哈笑道:“南洲如今成为了一块大肥肉,想把那里分配下去,年前怕是还完不成。历年各衙门都是二十左右封印,今年文武百官知道基儿十七才回来,主动调到二十八才封印。除了二十三过小年那一天,其他时间工作,就是为了南洲的土地分配。”

朱瞻基笑着说道:“明日怕是还谈不到这些,明日下朝,孙儿再跟皇爷爷好好沟通一番。”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带着昭懿贵妃和一众内侍离去。

而朱高炽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撑不住了,打了一个呵欠说道:“为父有些困乏,也先去休息了。不过基儿在做计划的时候,不要忘了彭城伯一家,还有那些文官势力。没有他们的配合,以后这些地方的管理,会是大问题。”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孩儿晓得了。”

他们虽然离去,但是朱瞻基也没有松懈下来。一路上,他听沐昕和张辅他们介绍的大明情况,都是宏观上的,许多细节问题,包括幕后的原因,还需要多听听金阔和咨情司孙林的汇报。

还有锦衣卫的案卷,这些才能让朱瞻基细致了解自己不在的这三年,大明具体的发展脉络。

孙娴这个时候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轻声问道:“殿下今日在何处休息?”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了一眼胡善祥和蓝烟,叹道:“刚回宫中,事务繁忙。你们都先休息吧,我现在要去找金太监和孙少监说话。”

欠了三年的债,可不是那么容易还清的啊!

……

……

沿着大江一路逆行,虽然顺风,但是船队每个小时的速度也不过刚过十里,比在海上要慢了许多。

卡尔索利他们乘坐的海军战舰一路缓缓而行,越向西走,越能感觉到大明的繁华。

江边的水车越来越多,并且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矗立在江边。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不是水车,而是大明的工厂区。

这里的人们通过水车的动力,不仅能够舂米磨面,还能通过水车进行纺织和缫丝,据说大明的棉布,丝绸,都是用这种水车加工出来的。

还有火枪和火炮,也是用水车加工出来的,不过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加工的。

如此大片的工厂,还没有抵达应天府,大明的繁荣已经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卡尔索利的眼中,大明唯一比不上罗马的就是这里低矮的房子了。罗马到处已经有两层,三层,甚至是五六层的建筑,但是大明这里大部分都是一层的房子。

不过,大明这方面越差,对他这个建筑学家来说,能够发挥能力的地方就越大。

特别是在大明如今有了神奇的水泥的时候,这些土屋都应该被拆除,建造出更坚固的房屋。

当监督终于抵达了应天府的东北,看到眼前连绵不绝的城市,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

罗马已经是如今西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人口也才二十万,而这座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在此之前,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但是现在他们知道了。

仅仅是从应天府的东北,抵达城市北方的阅江楼码头,他们就行驶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江边到处都是工业区,到处都是码头,数不清的各种船只在各个码头进进出出。

这个阅江楼码头就比罗马最大的城市广场还要大,码头全部都是用水泥修建,有几十条栈桥,能够同时停靠上百条船。

举目远望,一座又一座的房子根本看不到边,这还是外围啊,要是进了城墙,不知道会有多么繁华!

这就是应天府啊,一座梦幻一般的城市。

以后,他们就会在这里生活。

“爸爸,我们已经把行李都准备好了……”

他回过头来,看到索菲亚因为运动,脸蛋有些红晕,但是他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她身边那个“混蛋”。

张武看到卡尔索利的脸色有些难堪,故意岔开话说道:“卡尔索利教授,你们这些人的住处殿下已经安排在了下马桥农庄,那里属于外城区,需要穿过整个城市才能抵达。我已经安排好了,亲自送你们一家前往住处。”

索菲亚有些羞赧,忍不住喊了一声“爸爸……”。

卡尔索利才反应过来,点了点头以示行礼,说道:“能够在这样的时候得到阁下的帮助,是我们的荣幸。”

张武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说道:“应该的,应该的。”

船终于靠岸了,这四个月的旅程,终于到了终点。

他看到单身一人的语言学家多布尼巴兹背着一个大行囊,一手提着一个箱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冲在了最前面,快步地走下了舷梯。

让众人意外的是,刚踏上码头,他就放下了箱子,跪在了地上。然后用嘴唇亲吻着有些粗糙的水泥路面,嘴巴里面大声喊道:“大明,我来了!”

没有人笑话他,反而因为他的动作,不少人都湿润了眼睛。

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故土生活的不算如意的人,能够离开压迫,来到富足的大明,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虽然这里也有阶级,也有贵族,但是这里没有宗教的压迫,他们都能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

船还没有抵达大明的时候,他们所有人的身份都进行了登记,然后被统一分配。

多布尼巴兹是个语言学家,他被分到了一个叫做鸡笼山的地方居住,据说那里是大明的大学。

而卡尔索利与许多跟他一样的数学家,发明家,则被分配到了隶属于皇太孙殿下的私人农庄居住。

据说这是因为数学,建筑学据说在大明并不被大学承认。

但是这位大明的皇太孙很重视他们,会将他们安排在基地研究院,而且还要开办一所新的大学,来安排他们这些人。

多布尼巴兹被拿着他的身份证明,被岸上迎接的人安排上了一辆马车。马夫并没有要巴兹亲自动手,请他坐进了马车,将他的行李放在了马车顶上。

而卡尔索利他们下了船,却没有离开码头,而是被安排上了另一条小船。张武跟他们介绍,通过一条叫秦淮河的小河,能够快速地穿过城市。

今天他们带着众多的行李,不方便乘车,等安顿下来,他会带着他们好好逛逛应天府。

虽然有些不忿这个家伙吸引住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卡尔索利不得不承认,有了这个张武的帮助,他根本不用担心这种新的未知生活。

每一家都携带了大量的行李,这条小船上面坐了不到二十个人。一个船夫同时摇着两条船桨,载着他们向上游又走了一截,然后进入了一条小河。

这里还没有进入城墙,是城市的外围,但是他们已经穿过了好几座桥。这些桥有木制的,也有石头建造的,距离水面都超过六七米的高度,虽然不能让海船通过,但是河船能轻而易举地穿行。

他是建筑学家,一眼就被这些结构简单却优美的石桥,还有那些美观的木桥给吸引住了。

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小船才从城墙上的一个门洞,进入了城市。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子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房子的下半部分大部分都是土墙,砖墙,但是上半部分却是木板,房子结构简单,但是屋檐却都装饰的非常漂亮。

卡尔索利笑着说道:“我觉得自己以后的特长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他们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还有大街上拥挤的人群。而那些人同样也好奇地看着船上的众人。

应天府有数万各国使节生活在这里,对异域人并不算好奇,只有一些小孩子在河边跟着船队跑,看热闹。

“张大哥,这是什么味道?好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么香的味道!”

张武闻了一下,看着跟他最亲近的蒙特,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道:“这不过是烙油饼,不算什么稀奇的东西,过两天,我带你们到处逛逛,想吃什么都给你们买。”

他本来现在就想表现一下的,可是身上最后一点钱在星城的时候,已经花在了给家人买礼物上面,现在身无分文。”

就在他觉得遗憾的时候,突然听到岸上有人大声喊道:“二少爷……”

他抬头望去,只见母亲的丫鬟春杏带着几个小丫鬟,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一些买的年货,在她们的身后,还跟着两个护院。

看到真是张武,春杏激动了起来,红着眼眶叫道:“夫人知道大少爷和二少爷今日到家,派了管家去码头寻你们,却不想在这里遇到二少爷。”

“你回去跟母亲说,我执行了任务,差不多酉时到家。晚上我要吃红烧蹄膀,三年没吃母亲做的蹄膀,我都馋死了。”

索菲亚看着对方的身上穿着丝绸的衣裳,头上还带着金簪银饰,像一个贵族小姐。

而她的身上却穿着细麻布的外袍,像个村姑一般。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她觉得有些心疼,很担心他以往对她的好,都是假象,回到了应天府,他就不会对她这样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