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权论

朱瞻基看了郑和一眼,笑道:“哈哈,正如孤意!”

没有人比朱瞻基更清楚,海上基地对一个国家海权的重要性。他跟郑和提起的时候,郑和还有些觉得不划算,有些反对的意思。

但是朱瞻基也知道,郑和才是真正的帅才,朱真虽然一件更合他的心意,但是也只是将才。

因为郑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国家立场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数万里之外设置一个基地,将士远离故乡,耗费巨大,只为了战局一些海上优势,得不偿失。

而朱真是一个纯粹的将领,他不会考虑其他方面,只是从战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抛开历史的经验来说,郑和的意见才更符合一个为政者的利益,一个国家的利益。

朱瞻基故意问道:“我大明要是占据这些关卡,耗费巨大,可有良策?”

朱真果然没有话说了,他躬身说道:“臣愚鲁……”

这个时候,黄渊突然站起身来,朗声说道:“殿下,臣有一策。”

众人纷纷侧目,黄渊虽然备受重视,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守备。他能参加战场会议,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担任会议记录,也就是文书。

在这样的场合,他现在敢站起身发言,实则有些逾越了。

不过朱瞻基不在乎这个,翘了一下腿。刘万连忙将一个锦凳放在了他的前面,把他的腿垫了起来。

朱瞻基靠在龙椅上,翘起了双腿,有些吊儿郎当地说道:“讲!”

黄渊朗声说道:“臣一直负责舰队后勤物资供应,对舰队消耗了如指掌。我大明舰队每次下西洋耗费虽然巨大,但是一趟利润下来,却有数十倍之多。在海外设置基地虽然耗费巨大,但是只要舰队不停,盈利足够弥补基地耗费。

今后舰队规模当然不必像今次如此之大,如同过去滇国公之例。每年一趟下西洋,期间新兵更换老兵,盈利填补耗费,这些基地就能设置起来。而驻守的将士最多驻守三年,就能被更换回国,也不虞士气消极之危。”

这跟朱瞻基想的几乎一样,朱瞻基赞赏地看了他一眼,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见解?”

郑和这个时候站起身来,说道:“殿下,黄渊之策的确可行,臣附议。”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在何处设立基地?基地需要多少兵力,多少物资?基地营造耗费几何?这些都需要诸位爱卿共襄。其他地方可稍后再议,孤欲发兵,攻打休达和直布罗陀巨岩,一南一北,控制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一来,整个欧洲各国的咽喉就被我大明掐住。今日就此事具体商议……”

攻打休达好说,这里原本就是马林国的地盘,只是被葡萄牙占据,但是直布罗陀却是属于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地盘,大明无故发兵,就有损道义。

其他国家不管,大明却不能因为其他国家野蛮,就丢掉文明的外衣,变的跟他们一样。

既然朱瞻基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么众人就纷纷出谋划策,就如何跟马林国谈判,出什么样的条件,买下休达。

两国之间如何合作,让马林变成大明士兵的物资供应地,都进行了讨论。

而关于直布罗陀巨岩的攻打,郑和也愿意充当使者,前往格拉纳达王国,与格拉纳达过进行合作,接受对方的“请求”,然后占领下直布罗陀巨岩。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还没有到午夜,众人就构划除了一整套完整的计划,这才各自安歇,等待天亮。

朱瞻基之所以敢现在就占领休达和直布罗陀,实在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易守难攻之地。

休达三面临海,一面环山,而直布罗陀巨岩就更是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山。

这个地方就是一块石头山,面临陆地的一方,还是天然的悬崖峭壁,只需要守住西侧一条崎岖的道路,再多的兵力也根本无法从陆地攻击。

至于从海上攻击,也非常困难,因为这是一座直上直下的石头山,只有少数地方才能登陆,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历史上,西班牙为了夺回直布罗陀,脑浆都打出来了,也没有抢回来,由此可见这个地方的险峻。

而这里的地理位置不用多说,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欧洲的经济线。

但是仅仅依靠大明的士兵是不可能的,大明如果想要永久占领这里,就必须要有一个盟友来为大明的士兵提供后勤服务。

所以,现在马林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他们可以为大明提供辅助人手,可以为大明提供粮食和蔬菜。甚至可以提供美女来安大明士兵的心。

如果真的遇到紧急状况,直布罗陀守不住了,士兵也不用战至最后一人,只需要撤退到马林来,等待援军来了再打回去就好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其实是很庆幸的,跟他一起来欧洲的将士们,不管是郑和,朱真,还是薛禄,包括文官之首的金纯他们,没有一个是拖后腿的。

他们不仅不拖后腿,而且都很强的能力,能够让朱瞻基的任何决定很顺利地就贯彻下去。

现在,他对自己的这趟欧洲之行的结果,充满了信心。

(解决了内部的分歧,大明士兵就要正式亮相欧洲世界了!哈哈哈……)

“滇国公曾以海权论上折,提出了大明欲扬威海外,必先发展海上势力。但如何发展海上势力,可有定计?”

新搭建起来的木制大殿内,灯火通明。除了留在船上值守的将领,护卫的将领,其他将领与朝廷各部共聚一堂。

郑和在永乐十三年第四次下西洋返回之后,就曾给朱棣上书,认为大明应该大力发展海权,控制南洋和西亚。

他从政治,经济,声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了分析,阐述了大明发展海权的重要性。

在原本的历史中,北元威胁仍然在,大明深受北方兵灾之困,所以根本无法将所有精力放在下西洋上面。

而且明朝初期的特殊经济环境,导致了下西洋赚取的利润全部都被內监获得,被皇帝获得,那些文官一无所获。

所以下西洋的举动被文臣反对,他们最后甚至烧了海图和造船的图纸,就是怕下西洋赚取的钱财增强了皇权的实力。

这一世当然不会再这样,朱瞻基一定会继续走朱棣的老路,打压文官的力量,增强皇权。

但是,大的环境改变了,郑和在发展海权方面,却并没有太多开创性的建议。

在前四次下西洋的时候,海战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船只的大小来撞击,如今大明的海船,都以坚固的撞角,结实的船体来获取战场上的优势。

船只大,就能占便宜,撞击了之后就是接舷战,谁的人多谁就占优势。

但是,这种初级的海战在大明征略东瀛的时候,就有了巨大的变化。

大明学会了用钢模来制作炮筒,即便是用泥模,也学会了用除碳法减少铁水里面的炭,让炮筒更具有韧性。

这种钢炮筒相比铜炮,要轻便了五分之四,射程还更远。

以前的大明士兵闻听倭寇就色变,但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海战中,倭寇成为了海上漂浮的靶子,打的他们哭爹叫娘。

武器装备的改变,已经改变了海战的模式,但是受限于经验和眼界的限制,郑和并没有一套适应现在需求的战术细节改进以及宏观战略发展计划。

听到朱瞻基的问话,他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道:“殿下,臣前次上折是三年前的事了,这三年来大明不管是神机营,还是海军,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原本的海战凭借的是船大,人多,但是现在,更需要船坚炮利,谁的火炮更强,谁就能胜利。原本的战士需要大打接舷战,但是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海军士兵也配备了火枪,战场已经变成了另一种模式。今日殿下得问,臣还需细细斟酌一番。”

朱瞻基并没有觉得失望,大明现在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新技术的应用让战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大明跟鞑靼人打仗,从来都不会取得大胜,因为对方有马,打不过就跑,大明的士兵却追不上。

从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开始,火枪的大规模应用让士兵的威胁从身前一米,延伸到了几十米以外,就让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特别是朱瞻基现在又研发出来的钢丝网,这种钢丝网在战场可以随处移动,形成活动的战壕,让马匹失去了冲锋的可能性,彻底让游牧民族失去了他们的威胁性。

所以,现在将领们都需要适应现在新的战术改变。

朱瞻基的羽林卫学的士兵为什么备受重视?不仅仅因为他们这些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因为他们拥有对新战术的深刻认识。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东方民族由于大一统的思想限制,从下至上的改革永远都是艰难的,但是从上到下的改革,往往事半功倍。

朱瞻基穿越到了一个最好的年代,如今的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已经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要不是蒙元的入侵,在南宋年间,社会模式就能有一个发酵,量变的过程。

还有就是如今是大明最辉煌的时代,朱棣虽然在民政方面有他的短板,但是却是将皇权发挥到最大的年代。

不管勋贵阶层,还是文官阶层,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而且通过內监,皇权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这让皇室拥有的权力大于任何一个时期。

而朱瞻基穿越到这个时代,完全不必费心费力的来抢权,就能让自己的意志得到最大的执行。

朱瞻基拥有经验和眼界,那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除了他之外,包括朱棣在内,其实都不会知道未来的历史会如何发展,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连皇帝都是这样,你让一个备受掣肘的大臣能有多少惊世骇俗的改革思想呢?

所以朱瞻基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不再试探其他人的想法,直接给出了自己的决定。

他让李亮拿过来了自己没事时候记下的本子,翻到了其中一页说道:“所谓海权,应该是大明疆域的衍伸,国家实力的增强,大海也是国土,海外化民也应该为大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海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政治方面。通过扩张海权,使我大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而这种政治规则是我大明皇权的衍伸,让蛮夷小国都能遵循的华夏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遵循我大明的治世规则。”

其他武将没有太明白朱瞻基的话,但是以金纯为首的文臣,还有解缙,黄渊,郑和这些人都听的心潮澎湃。

特别是郑和,这一点就是他内心所想的,这五次下西洋,他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这个。

他们望向朱瞻基的眼神火热,更将朱瞻基手里那个巨大的本子看做是一个宝藏。

众人虽然惊叹,神色大变,但是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屏声静气听着朱瞻基继续向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