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要借题发挥

“糊涂!做事可以见风使舵,但是心中该有主见,你如此糊涂,如何担得大业!走,我们去拜见殿下……”

从王府出来,施进卿就发现大队的羽林卫已经入城,在旧港各处巡街设卡。

虽然这些将士并无大刀长矛,也无明铠亮甲,只有腰间有一横刀。但是他们手中的火铳,让所有知道火器厉害的人,都闻风丧胆。

他们的出现,给旧港增添了一分风雨欲来的凝重,也让施进卿的心压抑不已。

这件事他本来心怀坦荡,但是一个蠢儿子却让这件事变的复杂起来。

他对这位殿下不熟,要是这位殿下是小肚鸡肠之人,怕是也逃不了挂落。

来到皇家别院,他却发现这里的气氛依旧平和。太孙殿下还有雅兴跟几位妃子在雨中举着伞畅游花园。

诸臣被带进了大殿,内侍领着施进卿和施济孙来到了花园之中。

朱瞻基见施进卿父子到来,让马欣和沈黛儿回了后院,在花园中的凉亭里,接见了他们父子俩。

施进卿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傲气了,一进凉亭,就双膝跪拜。“罪臣施进卿拜见殿下。”

那施济孙见自己的父亲跪下,吓的也连忙跟着跪下,不敢抬头。

朱瞻基笑着扶着施进卿的胳膊说道:“爱卿不仅是我大明从三品的旧港宣慰使,更是新三佛齐国一国之君,快快请起。”

施进卿顺势站起身来,然后一脚踹在了自己儿子的肩膀上。这一脚没有丝毫留力,让施济孙一个翻滚,滚落在凉亭外的草地上,沾了一身泥水。

施济孙连叫都不敢叫一声,翻爬起来,又重新跪伏在草地上。

朱瞻基笑道:“爱卿不必如此,孤知道武德将军与此事并无瓜葛,只是识人不明而已。”

施进卿心底一松,听了朱瞻基的话,他就知道殿下对他施家并无不满。

这件事可大可小,既然殿下不计较,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清算旧账。

朱瞻基当然不会跟施济孙计较,别说他没有很深地参与进来,哪怕他是主谋,朱瞻基也会为了大局,暂时放过他。

他需要的是南洋稳定,最少在朱棣西征之前,一定要稳定。

施进卿虽然有自立之心,但是能力还是有的,他现在要对付大食人,还需要施进卿来稳定大局。

要是把他们一锅端了,那以后谁来控制大局!

施进卿看朱瞻基面色温和,笑意盎然,问道:“殿下,这哈三果真有叛逆之心?”

“冯冲,你与宣慰使细细分说一番。”朱瞻基招了招手,在凉亭一边伺候的冯冲就把手中的油纸伞交给了李亮,进了凉亭。

朱瞻基请了施进卿在凉亭里坐下,自己也坐了下来。靠在栏杆上,拿了一块用盐水浸泡的菠萝丁吃了起来。

冯冲是孙林的助手,对整个局势非常了解,他把从一开始怀疑哈三,一直到今日动手的始末说了一遍,然后才介绍整个案情。

“哈三现在自知必死,哪怕刑讯逼供也闭口不言。但是他的两个随从却不是硬骨头,已经证实了哈三的确在背后图谋不轨。他与大食人,还有信奉绿教之人勾结,并且暗中了解舰队编制,想要潜入舰队的火器补给船,凿船盗枪,共举大事。如今虽然整个案子还在调查阶段,但是已经能确定此人的反叛之心。”

“殿下,哈三此人从大明前来,而三佛齐全境三百万百姓,可都是诚心欢迎殿下。可是殿下现在如此雷厉风行,只会让全民恐慌,人心背向。为了区区一个哈三,实乃得不偿失啊!”

施进卿身为旧港之主,当然是希望国境稳定。所以现在还是希望朱瞻基能宽宏大量,不要把事情闹的太大,也不要牵连进来太多人。

朱瞻基其实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现在被施进卿如此提醒,赞同地说道:“孤被哈三叛逆之心乱了心境,却是没有想到此节。诏……”

众人随即都禀身肃立,解祯期和解桢亮更是侧耳倾听,生怕漏掉了什么。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颁布张贴安民诏令,揭示哈三反叛之举。另着各部,不得有扰民之举。”

朝廷的诏文都有固定格式,朱瞻基只需要把内容说出来,解缙他们这样的大文人自然会把告示写的花团锦簇。

随着朱瞻基的一声令下,礼部,羽林卫,包括施进卿也派出了本地的衙役,联合起来,到城内各处张贴告示。

而这个时候的郑和,却忍不住感到一阵的后怕。

他没有想到,这个哈三竟然有如此狼子野心,竟然想要与人联合,盗取火枪,然后与大明作对。

更让他难堪的是,因为哈三与他有异于的信仰,他对此人优待有加,让这哈三钻了不少空子。

如今舰队有上千回族和绿教人,他们都是朝廷征召的下西洋的通事。而这些人里面,也有不少与哈三关系密切。

一个主管,识人不明,任人唯亲,这对他的名誉影响甚大。这幸亏是殿下明察秋毫,要不然,连他自己都有很大的嫌疑。

而通过刑部对越来越多的人的审讯,更多的细节被暴露出来,郑和又忍不住开始担忧了起来。

他担忧的不是这些人能造反成功,也不是殿下对他怀疑,而是怕殿下大开杀戒。

如果真的要按照越来越长的名单杀人,牵连进来的大食人,还有麻喇迦与旧港的绿教中人足有数千。

他们还都是南洋地区的上层人物,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杀了,整个南洋都会乱起来。

但是他自身的嫌疑都没有洗清,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行事了。

劝,还是不劝,都会让他心里难过无比。

一边是同族的人,一边是大明和殿下,还有他的理想。

他有想过,如果大明统一各国,肯定会少不了杀戮。

他认为这种阵痛是值得的。

但是当真的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他却感到了难以纾解的痛苦!

马车进了皇家别院的院子,刚下马车,哈三就见到了有些意外的郑和。他还有些得意,因为他说了几次想让郑和帮他引荐,郑和都没有答应。现在,他不用郑和引荐也能见到太孙了。

不过面对郑和,他还是很识相地先行见礼。“见过滇国公。”

郑和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面无表情的冯小年,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朱瞻基传唤人的话,根本不会让冯小年出面。

他跟哈三回了一礼,才问冯小年道:“是殿下传唤?”

冯小年毕恭毕敬地回礼说道:“殿下有话想要问问哈三主教。”

“我跟你们一起进去。”

别院中,朱瞻基的面前摆了三九二十七道小菜,正在吃午膳。

宫中饮食自有定例,虽然明朝的宫廷御膳不像满清那样奢侈,但是基本每顿也都有最少十八个菜,来到旧港,才改成二十七个菜。

这么多才,朱瞻基一个人当然吃不完,一个菜吃一口,也要吃饱了。

但是为了避免让宫中人知道太孙的饮食爱好,每顿十八个菜,菜单都随时更换还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让其他人知道了他的饮食爱好,就容易下毒的多了。

上这么多菜,主要是一种保护作用。

而这些菜也不会浪费,因为他吃过以后,还会把菜赏给嫔妃,或者是内侍们吃。

没有人会嫌弃这是剩菜,反而会把吃他剩菜当做一种荣幸。

听到李亮汇报冯小年已经把人带到,他放下了筷子。“把这些菜分下去吃了,不要浪费。”

李亮递过来了一杯温度刚好的清茶,朱瞻基涑了涑嘴,将茶水吐在了一个小太监捧着的痰盂里面。

痰盂里面有一些草木灰,将他吐出的水吸纳干净。这些草木灰是必需品,包括朱瞻基吐一口痰,都会用草木灰掩盖,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知道他的身体状况。

朱瞻基来到了客厅,郑和三人连忙行礼拜见。

郑和是滇国公,只需要长揖行礼。而冯小年身为武官,是抱拳单膝跪拜。至于哈三属于是民,则需要大礼参拜。

朱瞻基摆了摆手,坐在了面向花园的龙椅上。“免礼,平身。哈三……”

“小民在。”他又拜了下去。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你乃方外之人,不必多礼。赐坐”

李亮笑嘻嘻地请他在右手第二个位置坐下,自己坐在了第一个位置。而郑和当然是坐在了左手的第一个位置。

等他们坐定,朱瞻基才又说道:“据孤所知,你是洪武十一年就随穆罕默德阿訇从帖木儿国巴格达抵达大明,此后就一直生活在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

哈三抱拳道:“是,当时小民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变成老朽。”

“洪武十一年,到如今已经三十八年。你在帖木儿国和大明都生活了不短时间,对两地有何见解呢?”

这个问题早就被哈三考虑过,他之前就已经多次设想过见到朱瞻基该说什么,而朱瞻基又会问他什么问题。

所以他不假思索就说道:“帖木儿国土地贫瘠,与大明西北各处差不远,跟大明的江南相比,远有不如。因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所以大多部落以游牧为生,只有少数河岸地区,才能种植粮食。但帖木儿国位于东西交界,全民经商,故商业氛围浓郁。”

朱瞻基又问:“那你认为是我大明强盛,还是帖木儿国更加强盛?”

“两地各有千秋,大明以往略有不足,但自殿下励志改革,如今的大明在做工方面,已经超过了各国。”

从秦汉时代发展起来的贸易,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其实一直控制在阿拉伯人的手里。一直在大航海时代以前,阿拉伯人的确有资格歧视大明人。

因为在古代贸易中占据主要角色的茶叶,瓷器,铁器,白糖,丝绸,香料等,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远东出产的。

但是,控制了贸易渠道的却是阿拉伯人。

虽然远东属于生产商,却一直没有真正掌握定价权,大头利润都被阿拉伯人赚走了。

大航海时代虽然拉开了这个庞大帝国被入侵的大幕,但是自十六世纪一直到十九时期中期,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大明才真正成为了贸易顺差国。

这几百年间,大明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白银,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黄金,都全部收入囊中。

从明初根本没有多少白银和铜板,到了后来变成了黄金白银堆成山。

以至于全世界黄金和白银的出产都跟不上贸易规模的扩大,被全部送到远东还不够。

最后逼得西方各国穷疯了,不得不利用武力来进行鸦片贸易,最后发展到直接动手来抢夺。

如今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启,阿拉伯人还控制着东西方的贸易渠道。

所以虽然阿拉伯人现在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还被各族奴役,但是谈起经济这方面,他们仍然带着一种骄傲。

朱瞻基淡然一笑,他这次要打通东西方的贸易渠道,并不想跟哈三这个小角色说。淡然笑问:“只是做工吗?”

哈三没有听出朱瞻基话里面的讽刺,反而来了兴趣,说道:“殿下,大明短短几年之间,就发明了火枪,水车,轴承,水泥等物,这些都是大明的优势。如今各国都没有这些东西,大明应该早日将这些技术传播开来,扩大生产,加工,这些东西肯定都会供不应求的。”

朱瞻基并没有提火枪,只是问道:“扩大规模之后,让外人学了去,我们不是做不了独家生意了?”

“可是在他国学会之前,大明就会赚的盆满钵满。”哈三楞了一下,连忙把话圆了过来,抱拳说道:“从长安到京城,到泉州,小民已经联络了不少族人,愿意花钱购买专利,为大明的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瞻基懒得听他继续在这里做白日梦了,想让大明公开技术,哪有这么好的美事!

就像造纸术一样,被他们学会了以后,现在欧洲的纸,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供应的。

要是没有纸,哪里有他们的黄金时代!

而朱瞻基也看出来了,这个哈三就是一个差根线的傻缺,他把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在大食人,而不是大明人。

他出生在巴格达,但是在巴格达只生活了最多十五年,因为来大明,他都要走一年。而在大明反而生活了三十八年,到现在还把自己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