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蒲家已经被抄家了四十年,女眷死光,男人还有几个风烛残年,就只剩蒲日和还算年轻。
所以朱棣不在乎这个蒲日和,心情开心之下,加上郑和的好话,赦免了他的罪。
即便是这样,朱瞻基也不打算给郑和好脸色。最少要冷落他一段时间,让他长点记性,知道自己现在是谁的人。
当然,这是因为朱瞻基还想用他。要是不想用他了,只会对他客客气气,然后回来后就一脚把他踢到一边。
他改变了计划,原本他计划自己亲自带着郑和率领主舰队,王景弘带领右军。但是现在他计划让郑和带领右军。
当天下午,朱瞻基接见了泉州的各大商会代表和大商户们,跟在宁波一样,朱瞻基阐述了朝廷的信用保证措施,承诺银行将优先归还货款,届时不管是想要金银,还是想要物资,都可以。
当然,要金银的话,也必须存在银行里面。
今后的朝廷会逐渐加大对大额金银流通的控制,金银锭也将逐渐退出市场,由金银币取代。
他也详细介绍了银行贷款的条例,只要是能有抵押物的,都能直接从银行得到贷款。朝廷今后还会加大对商户的扶持力度,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众商户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朱瞻基,一个个倍感荣幸,他们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朝廷授勋,在朱瞻基这里也得到了满足。
临走之时,朱瞻基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一个小册子,上面对银行贷款,大额金银的运输控制,银行转运金银的费率,都做了详细介绍。
其中也包括了让商户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今后朝廷将会每年都挑选一批商户进行褒奖,授勋。
当然,这一切要等到他回来以后才能进行,朱棣对商户可没有多少好感。
至于朱高炽,那就更不用提了。他一直把商户当做是社会的负累,认为商人是祸乱之源,秉持坚决打压的态度。
没有感觉到商人们带来的威胁,朱瞻基的心情也就更好了,等朱真和黄渊他们将泉州的所有船只都编入了指挥系统。
孙林他们将内线也安排进了所有的船只,并且承担起教育的职责,然后所有的商船同时起航,趁着北风正好,开始南下。
郑和对朱瞻基改变计划有些意料未及,但是也没有严辞反对,听了朱瞻基的安排,只能有些失落地领了军令。
他知道,朱瞻基对他有了成见,他现在说的越多,印象会越差。
舰队又多了一支从东瀛追过来的船队,这是庄敬和庞瑛带着两千倭寇从东瀛前来,他们将会跟随朱瞻基一起,探寻南洋诸岛。
而薛禄和朱真他们,虽然不知道朱瞻基与郑和生疏的原因,却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海军总监这个仅次于海军都督的位置,可是有许多人眼红的。
从京城走的时候,还是寒冬腊月,但是泉州这里却已经进入了春天。
如今的木船因为有着最厚达到一米的原木间隔,冬暖夏凉,但是当进入到这热带地区开始航行的时候,船舱里面就热了起来。
所有的人航海,都喜欢冬季,因为哪怕冷一点,船舱里面也不会冷,最多到了甲板上,多穿两件衣服。
但是进入热带地区以后,船舱里面的热度让大部分人都难以承受。
特别是朱瞻基的旗舰上面,因为有女眷在,士兵们在甲板上调整船帆,是不能光着身子的。
如今的布料和丝绸价格昂贵,几乎每个人就只有不多的几套衣服,那些百姓,能有一套体面的冬衣就是有钱人了。
即使战士们的衣服是军队发的,但是一年就那两套,所有人穿衣服都是小心翼翼。
在船上干活,到了热带地区,几乎所有人都是光屁股,最多穿一条牛犊裤。
但是能在这艘旗舰上面干活的水手,一点也不嫌弃天气热和浪费衣服,光是为太孙服务的自豪,就足以让他们不在乎这些了。
当然,他们的衣服也会多发一套。
朱瞻基让人在他这艘旗舰的船尾甲板处,修建了一排木屋和泳池,这里比甲板要矮了三四米,又有木屋挡着,当他带着自己的妻妾来这里享受阳光和海风的时候,让人用布幔再挡住上面,就能形成一个私密的世界。
在这里,还有几张特意打造的木制躺椅,和竹制躺椅。木制的躺椅用布包着厚厚的棉花,躺在上面十分舒服。
如果不看这木制的船体,这一切的享受跟几百年后相差不大。
一开始,几个女人还害怕这里,因为这里距离海面有足足十五米的高度,当船航行起来之后,那推开的波浪让人有一种耳晕目眩的感觉。
但是当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她们一个个都喜欢上了这里,因为只有在这里,她们才能穿着单薄的衣服,享受海风的吹拂。
整个舰队开始了一股学习大潮,王景弘也开始积极筹备各种运动竞技活动。
两天后,船队在后世的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分开,郑和率领大半货船和一部分保护的海军舰队将从这里一直向西南方航行,前往交趾,占城,真腊,暹罗进行贸易。
而朱瞻基率领着羽林卫和一半的海军以及小部分货船,先前往正南方的吕宋。
他们这支船队将会大约沿着后世的菲律宾,巴拉望群岛的北方,再到苏禄国,渤泥国,然后与郑和舰队在旧港汇合。
随后的舰队依旧会分开,大批的货船将会留在旧港,与周边小国贸易。而朱瞻基会率领舰队前往爪哇进行贸易,并且将探访南洲,也就是后世的澳大利亚。
(这一章不在状态,有些想写的没写出来,今天想双更,下一章争取把这一章补全,并且定下下西洋的基调。撇开郑和是因为他是一个绿绿,有他跟在身边,朱瞻基很难对一些小国强硬。)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商人这个阶级一直受到了最严厉的打压,范蠡,吕不韦这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商人备受歧视,首先是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儒家学说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
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
“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其次是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对贸易需求大大降低。
因此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人员一般。
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这些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真正的大商人,从秦代以后就少之又少,一直到宋代,才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更多是作为权贵的附庸存在。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的不发达。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
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钱粪土,清高的读书人自然会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封建统治者最怕别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敌国,谁都保不准他会干什么事,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
沈万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士农工商的排序,就明确地说明了商人在地位上的地下。
在秦朝时,商人即使富得流油,也不可以穿丝绸衣物。唐朝时,商人不能入朝为官,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转变,从富商巨贾仕途无路到富商巨贾仕途有路。
这不仅仅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更因为一直到明清时期,全世界的白银都流入中国,这才支撑起来了商人阶级的货币规模。
如今还是明朝初期,不管是黄金,还是白银的数量都不多,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商人的交换。
连朝廷发俸禄都需要用布匹,丝绸,香料,木料来替代,商人们就是有再多的货物,交换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商人们,哪怕家财万贯,但是让他们拿出一万两白银出来,都几乎不可能。
因为他们的财富都不是金银,而是实物,土地。
苏州的织造商户能一次性拿出来十万匹丝绸的商户有不少,这些丝绸按照价值来说,能值二三十万两银子,甚至更高。
但是他们不可能一次性换来这么多的银子,因为市面上的银子数量有限。
所以他们只能跟內监交易,从內监的手里换来他们需要的粮食,工具,物资,只有少部分才能换到流通的金银。
一直到明朝中期以后,东瀛和南洋的金银大量流入华夏,商贸的规模才逐渐扩大。
到了十六世纪,西班牙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然后这些金银大量地流入华夏,才让商人阶级卸掉了一直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桎梏。
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里写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人不可能骑鹤,更不可能腰缠十万贯。
按照南北朝时期的铜钱,一个差不多两三克,一贯就是两三公斤。十万贯就是二三十万公斤,也就是两三百吨,用小船装都要几十艘,用车拉要几百辆车。
谁有这么牛,能缠在腰上!
比如说蒲家从唐代到越南,然后又到广州,到泉州,他们家族发展到最大的时候,自有上千条海船,挂靠的海船超过了两千艘,垄断了整个香料贸易。
但是金银的数量依旧不多,更多的时候是以货易货,商业的规模再大也要受制于整个社会的金银流通。
泉州的茶叶商人,青瓷商人们一个个富可敌国,让他们拿货出来有,但是他们拥有的金银的数量相对于整个贸易规模,也差距甚多。
所以这个时代,即便是朱瞻基不用银行来进行调节,只要控制了外来的金银输入,也能用內监控制住整个国家的商业。
但是,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商业的发展,所以他才想到了利用银行来控制商业。
并且利用封爵来提高商人的地位,虽然只是开了一个口子,但是对这些商人的诱惑,却不是一般的大。
商人们的地位低下,大明立国以后,对沿海的异族人控制甚严,艾哈迈德他们这些人更是备受防范。
现在他们如同看到了黑暗里的灯塔,若是能够获得授勋,他们每个人都会不吝钱财,跻身大明的上层阶级。
郑和也没有隐瞒,将获得授勋五人的经历讲了出来。宁波仇和获得授勋是因为与朱瞻基的合作,并且在朱瞻基的影响下,在家乡修路架桥,便利百姓。
宁波吴进文是因为在去年甬江大水期间放粮赈灾,绍兴韩一郎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间舍弃家产,一直在家乡推行共产,共济。
杭州廖成贤则是一直推行慈善,过去几十年一直捐资修建多座普济堂,惠安堂,育婴堂,济善堂,桑敬堂等利民之所。
而余姚金知元是金阔的族人,他是受到金知元的影响,在这次內监筹备货物的过程中,除了自己借支给內监大批货物,更影响了一大批人。
将这些介绍了一遍,郑和又说道:“殿下虽然对异族有些防范,但这是他将国家的利益看的很重,只要不做有损大明利益的事,殿下对商人阶级并无偏见。他们五人能够获得授勋,主要就是他们为大明安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也给你们这些人提了醒,商人牟利,更应回馈乡间,促进民间和谐。只要能做到这样,即便你们这些人,同样能受到殿下的信赖。”
他又望向蒲日和说道:“你祖上牵累了你,但这是罪有应得。最少在你这一代,还要韬光养晦,不要再想着出风头了。”
蒲日和的脸上有些不甘,但是这个时候他不能跟郑和对着来,他现在的身份只是奴仆,而郑和却是国公。
要不是众人还顾念着他是同族,曾经受过蒲家的恩惠,他根本连坐在这里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