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除了皇帝亲自下旨,否则任谁也打不开宫门。
今日的家宴气氛并不热闹,朱棣高高在上,与宗室关系亲密的朱高炽如今在京城,朱瞻基却跟这些宗室关系一般。
所以不到戌时,这顿略显寡淡的宴席就散了。
朱棣今天情绪不好,多喝了两杯,随后就回了后宫休息。朱瞻基原本还想跟他谈一下跟他出海的內监首领安排,也只能改天了。
这次出海,他是正使,郑和是副使,刚出海归来的候显这次留守,不过还有一个同样对南洋诸国比较熟悉的王景弘帮郑和减轻负担。
他们三人负责整个船队的全面工作,不管是使节团,还是贸易团,还是航海指挥,作战指挥,都由三人全面控制。
內监首领是朱瞻基最贴心的大太监金阔,他是负责內监贸易的太监总管,但是还必须给朱棣的亲信太监们留几个位置。
这次出海,光是內监就抽调了足足一千五百人,他们用这半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筹集了大批的贸易物资。
这次內监准备充足,要将这些货物全部变成金银和各种生产资料运回来。
使节团由礼部,通政使,锦衣卫三部联合组建,专门负责船队的外交环节,总管是礼部右尚书金纯。
自东瀛之战之后,金纯这个在朱瞻基心里比较古板的文臣却对他亲热了起来。
这种亲热不是有心投效,而是对朱瞻基的处事之道有些兴趣。
在东瀛的时候,他还对朱瞻基意见多多,认为朱瞻基霸道有余,王道不足。
但是在发现朱瞻基的方法比他更有用了以后,他就开心细心研究朱瞻基处世之道,这次出海,也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
使节团的人数有五百多人,除了各级吏员,更多的是翻译人员,这也导致了这里面的异族占了一大半。
甚至里面还有来自东欧和南欧的人员,他们有些是被俘虏过来的,有些是到南亚一带做生意,被他们的使节带过来的。
使节团的翻译总管是朱瞻基比较赏识的马欢马宗道,此人学识丰富,具有很高的外交水平。
《瀛涯胜览》此书一出,他也成为了如今大明在外交领域最权威之人,仅比如今帮朱瞻基管着下马桥农庄的陈诚名气略逊。
这主要是因为陈诚是作为主官在中亚一带纵横捭阖,帮大明将整个西域纳入了统治圈。而马欢原本只是一个翻译,所以比不上陈诚。
舰队航行总管是海军第二舰队的总兵朱真,他将会负责这次出海,近千条船的行军布阵。他曾经岁郑和三次下西洋,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
其次,他也是海军作战总兵,这次出使的五万海军,大部分将直接由他指挥。
不过以大明舰队的力量,恐怕根本没有谁敢来捋虎须,所以海军人数虽然多,更多是作为航海保障力量。
陆军作战总兵是朱瞻基的心腹薛禄,他率领两万两千神机营,加上副总兵赵永亮率领的一万两千羽林卫,将会是军事作战部分的主要力量。
而黄渊这个守备,却成为了了后勤保障部分的总管,他的级别虽然不够,但是有朱瞻基和郑和的支持,也没有谁敢提意见。
他负责的项目比较繁杂,财务管理、后勤供应、医护,通讯联络,都由他负责。
幼军总管则是原幼军统领张凤山,他如今也已经晋升羽林卫守备,虽然级别不算高,还比不上一些幼军出来的士兵在其他军卫的级别,但是这是在太孙身边的守备,而且他还是羽林卫学的山长,属于极具潜力的将领。
他吃亏在于年纪有点大了,所以现在对仕途追求不高,安心在朱瞻基身边,帮朱瞻基管理好人才培训。
这次出使,八百幼军全部一起出行,他们肩负着描绘最详细的世界地图的任务,这比其他事情更受朱瞻基重视。
因为现在的世界地图虽然在比例上已经跟后世差不多,但是大部分大陆的内部,都是比较模糊的。还有一些小岛,比如新西兰,并没有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将已经确定出行的人随便统计一下,这已经是差不多九万人,这还没有算总人数达到三千人的宗室成员和他们的随员。
另外还有数百名来自各国的使节,这次出海,也会将他们都送回去,等回航的时候,又会带上那些小国新的出使人员。
除此之外,那些勋贵们还会有最少数十条船跟随着舰队一起下南洋贸易,他们都是缴纳了海关税的,大明舰队有保护他们的责任。
当然,也少不了文臣们的观摩团,这个观摩团从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开始跟随舰队出使,如今规模越来越大。
永乐五年,郑和舰队在第一次下西洋归来之后,又迅速准备第二次下西洋,送十九国使节回家。
当时恰逢秋闱挂榜,才十岁的朱瞻基以天真的语气询问,为何不把这些考上举人的文臣派到海外去了解一下南洋各国?
举人还不是进士,严格说起来还不是官,但是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
如今的大明新朝初立,官员还不泛滥。但是连续换了三个皇帝,恩科增加了好几次,举人的数量也不少了,求官的更多。
朱棣当时也比较烦恼怎么安排这些人,随即下诏,愿意随舰队巡检南洋,并能写出让他满意策论的举人,可以优先赐官。
金榜题名三年一次,一次几百人,对整个大明的文人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官位更是杯水车薪。
大部分举人都卡在了最后一关,蹉跎岁月。现在不用再考进士,就能直接授官,登时吸引了无数人报名。
第一次只选了五百人,回来有超过两百人授予了九品,从九品官职。第二次就选了一千人,虽然依旧授官两百人,但是比例依旧很高。
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人数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人。这次除了地方辅官选了两百人,组建银行的时候,也安排了超过两百人。
这一次再出海,人数也不会少于一千五百人。
这样算下来,这次出海,总人数即使不足十万,也相差无几了。
乌云盖顶,白雪飘飘,从汤池温泉到京城的官道旁边,一队骑士正快马加鞭地疾速快行。
马队行驶的是原本的官道,不过因为旁边修建了新的水泥路,所以原本的官道只剩下了一半宽,只能容下两骑并行。
而水泥路虽然更有利于车行和人们步行,却不适合奔马,所以原本的官道并没有取消。
朱有炖跟在朱瞻基的身边,勉力支撑着疲惫的身体。但是几十里地跑下来,大腿早就被磨的生疼。
要不是今天腊八节,各家王府今年都有人在京城,又被陛下召集在一起举行家宴,他才不会如此折腾自己,骑行几十里向回跑。
这样的天气,躺在温暖的温泉里,看着雪花飘飘,那才是极美的享受。
当然,怀里搂着一个娇美的小美人,那就更美了。
想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有些羡慕今日在那里举行婚礼的几十个大兵了。那可都是各家王府收集的佳丽,就这样便宜他们了。
不过……他斜着眼神看了看一脸平静的朱瞻基,这个侄儿今日这一举动,这些将士哪个不是甘愿为他效死啊!
论拉拢人心,他都不如这个侄儿,不仅给他们这些人送媳妇,还亲自给他们举行婚礼,这样的规格,以后谁也不敢对这些人如何了。
哪怕就是有上官想要抢夺这些美人,但是只要想到这是太孙亲自许配,并且愿意把自己的别院拿出来给他们当新房,还有谁敢抢?
这些海军的后起之秀虽然现在都还官职不高,但是有大功在前,只要不自毁前途,二十年后,怕不都是一方大将,这海军,就会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里。
今日骑马,虽然没有摆出太孙仪仗,但是当先的两个锦衣卫还是举起了两面皇旗。
不时有路上的行人认出了这两面旗帜,一个个都心甘情愿地跪下磕头,待他们行过,才又起身继续赶路。
如今这京城四周,太孙在百姓的眼中,怕不是比皇上还要英明。
这些人有奶便是娘,不过这个侄儿也的确造福了京城的不少老百姓。
从郑和四次下西洋,从南洋带回来的吃的,用的,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整个江南一带,几乎没有哪个家族没有从这个产业链里面受益。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太孙这些年搞出来了这么多新兴的产业,每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只要有点力气,哪怕家中无地,靠双手也能养活一家人。
而这些人,没有一个不说太孙好的。
朱有炖想了想自己,开封府要小的多了,但是恐怕他走出来,也没有几个人认识他。
这就是差距。
行至孝陵卫,除了原本的军营,这里如今也有大批百姓依附这个侄儿的下马桥农庄生存。路边的简易窝棚就多了许多。
速度也终于降了下来,这个时候,朱有炖不用再绷紧了身子,也能缓缓了。
这里不远处是太祖陵寝,这些窝棚都还是朱瞻基让人搭建的,就是给周边百姓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也能赚几个小钱。
这些人对朱瞻基的态度就更亲近了,有人喊了一声“殿下来了。”路两边就跪满了百姓。
他从来不像这个侄儿,总是不厌其烦地跟所有人打着招呼,笑脸相迎。
但是他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百姓由衷的跪拜。他们看向这个侄儿的眼神满是尊崇,这是他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
路过了如今已经成为禁地的下马桥农庄,他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东西需要保密,也没有兴趣打听。
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这是他用亲身经历换来的经验。
但有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好奇,难道这里的东西,比夹江工业区那边还要重要吗?
不过他也没有答案。
马队很快抵达了后标营,这里过去就是东安门了。朱有炖的心终于松懈了下来,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了寒风刺骨,他握着马缰的手都已经僵硬了。
朱瞻基这个时候回过头来跟他笑道:“六叔留在京城,要多敦促一下那几位作家,尽快将资料整理好,写出来话本。”
朱有炖点头应道:“明日我就到你的别院,亲自监督他们跟那些英雄交流。”
“內监那边我已经安排好了,待话本写出来,就会大量刊印,发行于世。不仅各处书铺,就连官衙,县学,府学都会低价售卖。不要怕卖不出去,光是海军,我就已经预定了两万本,准备免费发放。”
“只是……,这耗费是不是大了些?”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纸墨都是內监出产的,最多也就是耗费些人工。只要卖出一半来,就不会亏了……何况,这耗费真不大。”
他已经看出来了,他这个六叔虽然贵为周王世子,也愿意接触底层人物。但不知道是不是跟那些穷酸接触多了,也变得穷酸起来。
总体来说,眼界不够宽,魄力不够大。不过,搞文化思想工作,还是可以的。
东安门处,刘万带着几个小太监在寒风中正打着哆嗦,看到朱瞻基他们回来,立刻就迎了过来。“殿下,时辰不早了,陛下一刻钟前已经吩咐摆膳了,要快一点。”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我的衣服准备好了吗?”
“在东华门内换马处。”一边说着,他就已经开始开始迫不及待向里面跑。
因为大明皇宫建在整个城市的东南角,东安门是外城门,东华门是皇宫门,但是两道城门距离并不远。
这东安门并不对百姓开发,内外城之间住着锦衣卫,內监,还有府军前卫三个不同的军卫。这里有一条对文武官员开放的小路通到承天门外,方便大臣们,还有来东宫拜访的勋贵们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