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家

而苏南他们三人知道了不仅会分一个老婆,还有房子和爵位,一个个都被震惊住了。

他们回京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朝廷的赏赐,不仅有赏银,还有升职和授勋,包括在老家分配的五十亩到八十亩田地。

而马德钟因为是孤儿,没有要田地,却也折半价给他发了银元。

现在不仅老婆有了,连房子也有了,还是一般人根本住不进去的下马桥农庄。

下马桥农庄如今在京城可谓是出尽了风头,这里是太孙的私人农庄,能够住进来,不仅是享受了大明最先进,最幽静的社区,更代表着成为了太孙的嫡系,这可是千两万两银子都买不来的荣耀。

一排马车前往下马桥农庄,这个时候,那些高级将领全部被撇下,护送他们这三十多人过去的全部是太孙殿下的内侍们。

一个马车上坐八个人,苏南和段仁志,马德钟三人依旧待在一辆车上。看到了上次的清单,三个人人觉得受宠若惊,但是一商议,还是决定都要老婆。

现在爵位有了,房子有了,他们三个人也就都缺老婆了。把家安在太孙殿下的农庄里,他们也不会担心出征之后家中无人照应。

只是,太孙殿下却要安排什么巡回演讲,那他们是不是就不能跟着太孙一起出征了呢?

车队在一个大院子门口停了下来,苏南他们在内侍们的安排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院子。然后就是每人面前有一个内侍,他们仔细询问了各自的喜好。

将相同爱好的人凑在了一起,然后不一会,内侍就带进来了几十个女子,每个人的面前都带来了好几个按照他们喜好挑选出来的女子。

苏南觉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这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是他以前从来没有敢奢望的女人。

他也不愿意亵渎了佳人,有些拘谨地躬身抱拳说道:“鄙人苏南,两湖荆州人士,侥天幸立下微功,如今被授湖阳子爵,昭信校尉,升授太孙殿下亲军千总。诸位姑娘任何一人都是如此出色,若有人愿意与在下共度此生,请向前走上一步。”

苏南虽然出身低下,但是常年军伍,身强力壮。加上他长的也不猥琐,浓眉大眼,相貌沉稳,倒是让这些女人都眼前一亮。

她们被人当做礼物送给朱瞻基,却连宫门都进不去就被转移到这个院子来。未知的命运让每个人的战战兢兢,谁也不知道以后会被送给一个白发老叟还是纨绔子弟。

这次听说会被赏赐给军中的未婚将士,她们都还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对她们来说,已经是不错的命运了。

这些将士既然在太孙这里被挂上了号,当然也不会是小兵,一个有前途的将领,还能当正妻,这比当一个连自己命运也掌握不了的小妾要好的多。

所以这几女看到苏南,都是眼前一亮,一个身材高挑的鹅蛋脸女子率先向前一步,向他行了一个仕女礼说道:“贱妾乃川西成都府人士,年方十五,自幼入蜀王府习歌舞,擅记账,愿与君共度……“

余生两个字她终究不好意思说出口,只是张了张嘴。但是她已经是比较勇敢之人了,身上的这股大气兼羞涩让苏南很是满意。

他是长兄,长嫂如母,娇滴滴的连话也不敢说的大小姐,他是看不上的。

他点了点头,用来的时候内侍教他的新诗,长揖说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其他女子慢了一步,只是将注意力又放在了其他人身上。

不一会儿,他们这些人每个人的身边都站了一个女子。段仁志虽然身材不壮,却偏偏挑了一个高大丰腴的北地老婆。而人高马大的马德钟,却又反其道而行,找了一个娇小玲珑的福建女子。

这个时候,一个衣襟上镶了红边的内侍,看起来应该是个首领,在众人面前说道:“殿下有令,送诸位新人至温泉别院,明日殿下亲自为诸位举行婚礼,并安排诸位到别院度假三日。苏千总,你们三人且慢行,因你们分配的房子就在此地,所以可以带着夫人先去看看房子。”

三人这个时候都心不在焉,没有了一丝主见,见身边的女子点了点头,才跟着两个小太监的身后一起向外走去。

新居距离这个院子不远,走路也没用一刻钟。在路上,苏南也询问了两个小太监一番,知道这里除了工部的吏员,就是羽林卫的家眷。

因为这里都是研究院,所以有大军驻守,绝无闲杂人等出现。

这里道路笔直,绿树成荫,地上连一丝灰尘都不见,更没有污水四溢的现象。

除了采买需要走远一点,要到东华门外的集市,这里没有任何缺点

更让苏南他们喜出望外的是,由于幼军现在被纳入了羽林卫,原本的幼军变成了一所军校,羽林卫的家眷子女,都可以免费入学,他们住在这里,以后有了孩子,也能送进去读书。

想到以后的美好日子,苏南忍不住回头看了看跟在自己身边的女子。虽然到现在他都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已经把她看做是自己的老婆了。

他低声说道:“以后我们有了孩子,也可以送到幼军校读书。”

那女子轻轻嗯了一声,将头低了下去。

在农庄南侧紧靠秦淮河的一条小河边,一排排建筑式样一样的房子整齐划一地隐藏在大树之间。

他们三家的房子紧紧靠在一起,样式也都是一样。一个不大的庭院,马车可以直接开进去,前院有一口井,都是青砖地面。

正屋只有三间,看起来不大,进步却挺深,足够一大家子住了。

左侧是伙房,顶头竟然还有一个茅房,难怪他们走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哪里有茅房,只是这茅房建在院子里,会不会臭啊?

右侧是一排杂物房,还有一间给下人住的小房子。

房子里面空空荡荡,想要住进来还要置办一些家什,不过这些东西都不会太贵,他们的俸禄足够了。

通过了正房,还有一个门直通后院,后院更小,只有前院一半大小,却是一片菜地。

带着他们参观了整个房子,小太监笑着说道:“房子都是一样的,这挨着的三套,就是你们三家的。想要住进来,就要自己置办家什了。不过你们想住进来,还要先到入口那里去办了手续,这里是殿下最重视的地方,一般的人可进不来这里。不办了手续,出去了可就进不来了。”

虽然这个房子不大,但一切都让人满意无比,能在这里住下来,再生几个孩子,苏南再也没有别的期望了。

段仁志和马德钟也都迫不及待地去看自己的房子了,苏南看着空荡荡的屋子,从怀里掏出了自己的存折,递给对方说道:“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我的俸禄本就放在你这里。待从殿下的温泉别院回来,我带你去户部银行登记一下。哪怕我不在家,以后每个月初五,你到银行去就能直接领到俸禄。不过要是不用银子,也不用取出来,存在银行里面,还有利息算呢!”

“妾身听说过银行,却没去过,也有点怕。”

苏南见她神情有异,久久不伸手接过存折,大着胆子掂着她的下巴,让她抬起头来。却见她已经是泪流满面,梨花带雨。

“怎么了?”

她身子一软,坐在了地上,却露出一丝笑容说道:“妾身从来都没有家,现在终于有个自己的家了。”

(明天加快进度,争取后天就出海。今天先补一千字)

朱瞻基的个头,在这个时代,要比一般人最少高一个头以上。

即便是跟所有人一样,坐在一起,他也要显得比一般人高半个头。

特别是他连护卫都没有带一个,就跟他们这些个英雄一一相见,最后还坐在他们之中,让不少人激动地泣不能声。

这些在战场上断腿断臂都不哭一声的糙汉子,虽然不懂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但是都有甘愿为太孙死的冲动。

黄渊作为大会的主持者,在一开始回忆了从太祖时期,收归第一支巢湖舰队,历经鄱阳水战,洞庭水战,到正式组建大明水师的过程。

然后就是太祖到当今永乐时期的驱赶北元,水师在北征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包括在洪武末年对倭寇的两次大型清剿,还有对国内各处水寇的清剿。

最后,才是朱瞻基两年前将水师更名为海军,重组水师。并且占领了济州岛,对马岛,东番岛,东瀛诸岛,擒获东瀛王室的辉煌。

黄渊此人头脑清晰,文采出众,虽然没有看出他在领军作战方面的能力,但是他在组织,统筹,管理方面的能力,让他在海军里面成为了最显眼的后起之秀。

如今的明朝军队还是糙汉子多,除了一些出身勋贵的二代三代识字,有大部分将领都还不识字。

他这样一个弃笔从戎的将领在海军里面就是木秀于林。

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有朱瞻基的力挺,刘江的重用,就连郑和也对他另眼相待,所以他不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而有了最宽松的发展环境。

更何况,他的父亲黄福如今也是兵部的右尚书,根本不怕一般的宵小诋毁。

所以,哪怕他现在的级别还不高,但是已经注定成为海军的后起之秀。

就连这次出海,郑和主动点了他作为自己的副手,负责统计战船后勤物资,行军布阵,以及在各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联络部门。

回顾了一番大明海军并不算太辉煌的历史,话题转到了今天会议的主题。黄渊以海军总部的名义,对过去六十年中,对海军发展做出贡献的战斗英雄们表示了缅怀和感激,然后将今天这一百二十人大大褒奖了一番。

第一个出场的战斗英雄是一个年龄已经超过六十岁的独臂老人王大柱,此人虽然年过花甲,但是依旧身材高大,只是常年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身材佝偻。

他是岳阳府人士,原洞庭水师一位把总。在洪武末年,一次剿灭洞庭水贼的过程中,他们这一小队人马遇到水贼主力,但是王大柱率部下英勇抵抗,将对方主力阻挡了超过两个时辰。

虽然他们全军覆没,却也让水师主力追了上来,剿灭了水贼。

王大柱命大,活了下来,功劳却被上司虚报,只是拿了一笔赏银回了老家。

洪武时期的吏治虽然清明,却因为管理水平有限,官员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常有。

王大柱嫉恶如仇,这样刚直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哪怕他过去曾经是个把总,也算一个官员,最后成为乡老,也有一点权力,但是最后一大家子还是逐渐衰落。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抢了他功劳的上司早已因为腐败而被杀,他的事迹在家乡又逐渐有人提起,这才让第一舰队的文书们知道了曾经有这样一个战斗英雄被遗弃乡野。

接下来的日子,就让这位老人如堕云中,不知东西南北了。

首先是洞庭水师的一众高级将领纷纷来请,给他补了这二十多年的俸禄,然后就是为他授官田,建新宅,最后还把他他送到了京师来。

虽然在当地的十里八乡,王大柱也算是个人物,但是这一辈子都没有出过洞庭湖的他,根本不能理解为何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还又翻出来给予这么大的嘉奖。

特别他还见到了太孙,而这位龙子龙孙还能拉着他的手喊一声“老人家,你受委屈了。”

刚强了一辈子的王大柱虽然比那些年轻人更世故,却也更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

太孙的一句受委屈了,让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吃的苦都不苦了。

他颤颤抖抖地登上了高台,上台后顾不上说话,先是跪下向着朱瞻基磕了三个头,才被他旁边跟着的一个文书拉起来。

这个文书是他的翻译,他一辈子没有出过洞庭湖两百里,说的自然是当地的土话,没有一个说官话的助手,他的话会让人如同说天书,听不懂。

会议正常地举行了下来,朱瞻基这两天也是哪里都没有去,耐着性子参加了这次的表彰大会。

造星计划是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想要实施的,在他的计划里,这些原本的普通士兵和军人,经过一番包装,要迸发出不下于中举,甚至是当状元的荣耀。

当然这很难,因为整个社会对文人的推崇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如今整个社会的基础构架就是士农工商,士人位于金字塔尖。

但是,能够读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都还是只会识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想要改变这种局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全民普及教育,让人人都变成士人。

但是以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来看,非常困难,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用五十年代时间,把教育程度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就足够了。

如今的人更少,整个大明也就五千万人左右,但是正是因为人少,所以每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能支撑下一代的全面的教育普及,连老师都凑不够。

想要发展教育,一是要增加人口,其次就是发展经济。

如果只是依靠大明的自身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大明才需要去海外掠夺更多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经济。

当南洋的粮食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到大明,当境外的资源可以给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生产资料,那个时候,哪怕是强制,也要开始在孩子们中间普及义务教育。

这三天对朱瞻基来说略感无聊,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却是一场心灵的净化。

这些出身底层的百姓,因为贫穷才选择当兵,甚至不惧成为军户。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数悲惨的经历。

而这些经历,用他们笨拙的语言说出来,又会让他们之间相当有共鸣。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上面一个人在讲,下面和二三楼哭成一片的场景。

所以当这场英雄事迹大会,或者说诉苦大会结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还觉得意犹未尽。

以后的键盘侠们衣食无忧地躲在电脑后面抨击时政,诉说不公的时候,根本不能理解这个时代的人的要求有多么低。

有人一辈子的追求,可能就是让家人都有一套冬衣穿,有一床被子盖。

而这些在后世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场梦。

因为这个时代是僵化的,你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衣食无忧,你是穷人家的孩子,那就要被剥削。

土地里挣的一点收入,还不够交税,交租,能吃饱肚子都是奢望。每年还有最低一个月的时间,自带干粮去做免费的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