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章 舆论宣传

朱有炖远离政治,实乃因为少年时期连续遭遇数次起伏,但是绝不代表他就愿意被当猪一样在开封王府养一辈子。

但是此事非同小可,他也不敢一口答应。

朱瞻基也不逼他,轻声说道:“五祖呕心沥血,编撰《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我欲着內监刊印天下,让我朱氏五祖名垂千古。此事你当回去与五祖商议,我明春出海,这一去就要一两年,待回来时给我答复即可。”

他期期艾艾地说道:“若是随你出海,恐无闲暇写曲目。”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六叔尽可留在京城或者开封,有祥符郡王随我出海即可。”

祥符郡王朱有爝乃是周王庶四子,老二汝阳王朱有爋因为举报周王,导致周王两度被废,被削为平民,发配大理。老三顺阳王朱有烜去年因病去世。

朱有炖身有疾,能人道却无子。所以他虽然是世子,但是以后的周王一脉,待他之后,肯定是朱有爝袭爵。

一直到走出皇宫,朱有炖仍然有些魂不守舍。他的心情非常复杂,既轻松,激动,却又倍感压力。

轻松的是可以不用出海了,激动的是出仕有望,但是出仕也意味着风险,这种压力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下来。

虽然他没有直接答应朱瞻基,但是他指定,这件事他父亲是肯定支持的。能够将耗费多年心血的四本书刊发天下,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老父不顾一切了。

何况,他的父亲周王本来就不是一个省心的主。

将朱有炖送到了东华门,朱瞻基回到了兴庆宫,就看到薛尚宫等在门廊处。“天气渐冷,有什么事这么急,连几步路都等不了。”

薛尚宫微微一笑,挥了挥手,几个宫女就退到了一边,留下两个人边走边说。“殿下年后就又要出门,这次一走就是年余,身边自然不能少了人伺候。只是该如何安排,殿下还要拿个主意。”

朱瞻基看了她一眼笑道:“是不是最近又有嫔妃一直烦你?”

“这是奴婢职责,怎谈得上烦?只是太孙妃,胡良娣都刚生下孩子,蓝良娣也怀上了。她们三人都不能陪殿下出海,其他人的身份就低了一些,怕压不住阵脚。”

朱瞻基嗯了一下,问道:“那母妃的意思呢?”

薛尚宫捂着嘴笑道:“太子妃当然是想你把还没有怀上的都带上,回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大着肚子回来。”

朱瞻基摇了摇头,他这个身份,想不当种(马)都不行。

他想了想说道:“刘承徽随我东征,一路行事有度,又精通药理,能当大用,这次还带上她。马良媛天真可爱,年岁又小,不必急着让她怀孕,也可以带上。其他人就由你……”

“万万不可!”薛尚宫连忙说道:“奴婢只是下人,如何能当殿下的家?何况若是我今日做主,此后这宫里怕是没有奴婢容身之地了。”

朱瞻基一想,还真是如此。她若是做主了,那些没有被安排跟着朱瞻基一起去的嫔妃还不恨死她啊!

奴婢当家,天理难容。这种事可不能破坏了规矩。

他自己心里没有这方面计划,觉得左右为难,就说道:“还有两个月呢,说不定这段时间还能再怀上几个……我再看看吧……”

第二日,朱瞻基在海军总部接见了返京的杨章德。昨日一直没有机会跟他见面,今日刚好跟他说说朱有炖拜托的事情。

杨章德此人心狠手辣,胆大包天,却也是个精明得力之辈。这是一把利刃,用的好了能伤敌,用不好就伤了自己的手。

不过朱瞻基自认还是能控制住他,如今的皇权社会,一个锦衣卫的鹰犬,哪怕像纪纲一样位极人臣,破坏力也有限。

他不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一个决定就能影响大明的根本,也不是率军千万的将领,能兴兵造反坏了一方太平。

锦衣卫的所有权力都是为了皇权服务,也被皇权紧紧限制住,不怕他翻了天。

询问了一番此次去太原的经过,朱瞻基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了少红之事。

朱瞻基的话虽然轻描淡写,但是杨章德听在耳中却如同惊雷阵阵。身为一个上位者,是不会在意一个下属的私生活的,而当上位者关注此事的时候,必然是有其他他不知道的缘由。

他不敢马虎,更怕猜错了朱瞻基的意思,只能被动地说道:“微臣倒是见过那少红几次,不过只是欣赏,并无独占之意。”

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我也就是随口一问,我就是管的再宽,也管不到你的房内事。不过你要记得,跟我做事要讲规矩。……若是少红心甘情愿,你纳也就纳了,但是若你仗着自己是锦衣卫指挥佥事,仗势欺人,我也不会饶了你。去吧……”

朱瞻基越是这样,杨章德也就越是心虚,虽然他并不曾为难过少红,也是他的下属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了自己对她的兴趣,润香楼那边也把少红看做是自己的禁脔。

走出了海军总部,他的心仍然吊着,没有着落。殿下日理万机,当然不会专门为这样的事提一口,既然提出来的,那就必然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发生。

他回头看了看褚松,说道:“褚千户,我不在京城这些时日,润香楼可有异常?”

褚松虽然羡慕杨章德快速地爬到自己的前面,但是事已如此,很能认得清自己的位置。“指挥大人有所不知,周王世子奉圣命在润香楼编一出新戏,据说皇上都会亲自莅临,如今润香楼全部人马都在为这出新戏做准备。”

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章德当然对王室成员的基本资料都有掌握。周王朱橚与当今升上一母同胞,周王又一直坚定支持圣上,所以周王府,蜀王府,楚王府,宁王府这四个与皇上关系亲近的王府,一般人都是不敢惹的。

他们手里虽然没有权力,但是皇上也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欺负了他们。

褚松又说道:“指挥大人可知昨日午后太庙宗族大会……”

这件事就是因为杨章德他们的查案引发,所以杨章德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那晋王罪证就是我等查明,岂有不知!”

褚松笑道:“但是宗族大会之后,殿下与周王世子单独相见,还邀请了周王世子到兴庆宫做客,吃了晚饭才送他离开……”

杨章德明白了过来,将一块玉佩塞在了他的衣袖里。“这是朱济熺送我的,据说还是前晋王的心头爱,此番送与褚兄。你如今还在殿下身边,你我兄弟也常联系……”

褚松摸了一下袖子里的玉佩,体验了一下手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周王世子就是一个书呆子,戏痴,指挥大人切记不要送金银,要是有几个戏本,他肯定喜欢。”

如果说来到这个时代,有什么事情是朱瞻基无能为力的,其实有许多。

不管是改变人的思想,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积累,还是想改变社会风气,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

但是许多事情他都知道该如何着手,慢慢奠定基础。

但是只有舆论宣传,他安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从哪里下手。

后世的宣传部位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在这个时代,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萌芽资产阶级的大明了,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朝廷了,就是反贼们,想要造反,也要喊几个口号,阐述自己的造反理念。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舆论宣传虽然很受重视,但是效果却差的可怜。

朝廷的统治基本上只能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乡老和宗族了。

每一个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一区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舆论权。

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儒家,特别是在明初这个时代,乱世刚过,读书人还处理朦胧的理想主义时代。

如今朝中的大部分文臣,其实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似乎自相矛盾,却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理想主义说的是读书人为国为民的情怀是真,实用主义是说读书人不管任何方法,都会不断尝试。

宋代开始兴起的理学,不谈义理,只谈形式的话,就是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为了不同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这种划分是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的,所以理学兴起。

而且,朱元璋的八股文原本是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太少,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形式主义,其实这也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不知道,当整个社会开始用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以后,就等于开始阉割读书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学无术,他对太深奥的道理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历史的经验,他很清楚这种思想的阉割,僵化的社会划分,会逐渐让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动力。

比如士农工商兵的划分,导致了人人都想成为士,没人愿意做工,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从商。

当然,整个社会不会缺少其他阶级,但是这些阶级是在如今就已经划分好的。

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你不努力变成士,就永远只能被剥削。

而向上变成士的道路很狭小……

这就导致了下面的阶级根本无心从事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

整个历史的社会发展一直是呈螺旋状向上发展,但是到了明代以后,直接开始萎缩,到了清代,更是往后倒退。

而在明代还领先世界的东方古国,就是因为这种萎缩和倒退,最终被后进者超越,一直被打的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最终才清醒过来。

工人无心研究加工工艺,因为研究的成果也会被掠夺,对自己的处境改善根本无用。

农民无心研究增加粮食产量,因为土地都根本不是自己的。

至于商人,除了那些士子阶级附带的商业垄断,整个东方哪有只是依靠商业积累发展起来的商业家族?

朱瞻基想要改变这些,第一步就是要把舆论宣传出来。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皇帝哪怕就是颁布了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也根本不能让底层的老百姓们知道。

当社会稳定以后,读书人就开始垄断了上下的联络渠道。接受了阉割教育的这些人们,最终只会变成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只会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让人知道。

最终,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即便是皇权也很难打破。

朱瞻基庆幸的是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利益团体还没有形成。要是等到土木堡之后,皇权都根本没有话语权。

但是,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在这个时代将舆论宣传铺开。

这个靠行政命令也最多只能宣传到县一级,至于办报纸,那些基层的老百姓可不识字啊!何况,解释权还是在读书人手里。

更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他现在能做的。他今天敢这样做,朱棣明天恐怕就要直接剥夺了他太孙的位置,给他一块封地,圈禁在王府里自生自灭。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就窝窝囊囊,敢插手政事就是一巴掌。朱棣再喜欢他这个太孙,也不愿见到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就跟他抢权。

当然,也是因为这件事不急,晚几年,早几年改变相差不大,所以朱瞻基等的起。

相对于这方面的改变,开拓海外疆域,趁着军队没有腐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海外,这更重要。

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准备还是要做。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戏剧和戏曲来进行宣传。

这就像后世的爱国歌曲,或者是电影的文化输出一样,虽然看似不重要,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