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他功能,一样也没有开发出来。
朱瞻基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进行,因为电灯泡的制作,可要比这个难的多了。
即便是马致德能够做出梨形的玻璃灯泡,灯丝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更没有能力抽出灯泡里面的氧气。
所以,朱瞻基虽然知道该如何产生电,却不会制作电机,也不能利用电力来服务工业,就只能暂时封锁起来。
在造出巨型发电线圈之后,朱棣还有一个打算,准备在明年的元宵等会上,在承天门城楼给百姓演示一番。
这个计划朱瞻基大力支持,如今的老百姓太好忽悠了。将这一套装置搬上城楼,晚上表演一番从“天上借来的雷电”,不要说老百姓,恐怕那些大臣们一个个也吓的腿软。
逛了一圈回来,这个时候的中和子已经跟一大帮太医们混熟了。不少太医围着他,正在跟他探讨关于瘴气的形成和治疗。
去年交趾的瘟疫,一下子死了近百万人,就连跟交趾相连的广西,也死了数万人。
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如果真的能解决瘴气,瘟疫这个大患,那可是造福于民的大喜事。
如果是个一般人,自然不会这么快就受到太医们的认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医学最拔尖的一拨人,一般人那有可能被他们放在眼里。
但是中和子年岁已高,七十二岁了看起来还生龙活虎。而且他是真的精通医学,为了解决瘴气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研究。
这样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长者,没有哪个太医敢真的鄙视。
中午朱瞻基本来要请中和子吃饭,并且在下马桥为他安排了住所。
但是就在他准备吩咐摆膳的时候,宫里却来了内侍,宣朱瞻基与中和子回宫。
朱棣是下朝后知道了朱瞻基今日竟然放下手上事务,去码头迎接一个岭南过来的老神仙。
他原本还以为是江湖骗子,但是听说对方精通医术与养生,七十二岁了还老当益壮,从岭南奔波半个月过来,依旧健步如飞,他心动了。
身为一个皇帝,他现在当然不追求长生不老,那是谁也没有办法做到的。
但是他如今已经五十七岁了,当然在要多活几年。
既然自己那个心机深沉的孙子都能认可他,还是孙子承徽的长辈,道家高人,那他见见也无可厚非,所以让人宣了旨。
如果是真的高人,能帮他调养一番当然最好。
要是个骗子,他也能帮自己的孙子把把关。
其他人知道了中和子要入宫陛见自然是羡慕不已,就连他的徒弟元贞也有些失态。
不过中和子依旧云淡风轻,似乎根本不在意,安排了元贞布置房间,跟着朱瞻基一起回宫。
进了东华门,刘承徽是没有资格去见朱棣的,只能先回宫。
来到这个帝国中枢,哪怕中和子再云淡风轻,这个时候也有些好奇,四周观望了一番。
朱瞻基心想,小样,再高深也不过是一个人,还没有成神啊!
他不是看不起中和子,只是觉得他这副高人做派有点太装逼了,比自己这个太孙还装逼。
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被一个老头夺走了关注,心里有点不服气了。
两人相见后,朱棣也直接询问了中和子的底细,这个时候,朱瞻基也才知道这个老道士竟然还有俗家名字,姓徐,字静之。
惠州天宝观也是唐代就兴建的大道观,他在道录司里面也有登记,只是并没有注明老道精通医术。
老道推却不过,也给朱棣把了脉,指出了他身体的一些小毛病,给他开了两个养生的方子。
随后的闲聊,两个人谈到了道教的兴衰,佛教的兴起,竟然越谈越有兴致,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吃过午饭,朱瞻基就被朱棣赶了出来,让朱瞻基感觉自己的爷爷似乎又没安好心了。
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基本国策。
但是朱瞻基却认为不能简单地利用道教来打压佛教,这在历史上已经证明了没用。
这是因为佛教善于学习,善于融合,善于放低身段,更善于蛊惑人心。
而道教要不是那些装神弄鬼之辈,要不然就是一副世外高人做派,不屑与俗人相处。
在教义上,佛家讲究入世,讲究忍让,追寻来生。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也能让人期待。
但是道家讲究修炼己身,讲究出世,自然竞争不赢佛教。
想要抑制佛教,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政府管制,软硬兼施。
过于依靠道教,只会又把道教给养大。
不过这个时候,他对这些还不能插手,所以只能任由朱棣作为。
他只希望,中和子不要忘记了自己来京城的目的,早点拿出防治瘴气有效措施。
年底他就要出海,还等着更好的药方呢!
现在世界各地瘴气肆虐,没有好药,他许多地方都不敢去啊!
不知不觉回到了兴庆宫,朱瞻基一时之间也有点意兴阑珊,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在宫里陪陪几个孩子。
朱瞻基一直喜欢接触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人,一方面是能增加阅历,一方面是想要借助这种不同圈子的融合,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理论。
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区别,除了权力的大小,更主要就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有了空间让朱瞻基自由发挥。
比如说,朱瞻基如果直接拿出世界无限大,无限小的理论,就会非常突兀。可是当他跟中和子接触之后,就可以说是受到中和子的影响,才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还有像江油有硝石矿这样的信息,如果他只是一个下位者,哪怕知道江油有硝石矿,他也不敢随便说出来。
但是他现在位于社会的中心,所有人围着他转,他们之间可能毫无接触,但是不可能漏掉朱瞻基这个点。
所以朱瞻基可以用各种理由,各种借口告诉其他人,江油有硝石矿,其他人却不会怀疑,只会认为他有其他的信息渠道。
世界无限大,无限小的理论,是他很早就想抛出来的理论。在显微镜做出来之后,他就想拿出来的,但是后来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这次中和子的到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当是自己受到了中和子的启发,才有了这种想法。
元贞道士激动之下质疑了朱瞻基的话,听到朱瞻基的反问,他才想起上首坐着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帝国的未来继承人。
这个时候的他有些恐惧,但是看到朱瞻基的笑脸,大着胆子说道:“贫道不是质疑殿下,只是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无限大,又无限小呢?”
朱瞻基伸出一根手指笑道:“一,如果说这个世界是有限的,那么在界限之外又是什么?”
所有人都愣了住,然后沉吟了起来。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没有认真想过的,但是真的想到这个方向,每个人都觉得朱瞻基说的有道理了。
是个,这个世界怎么会有界限呢?假如这个世界真的有一堵墙,那么墙后面又是什么呢?
朱瞻基继续说道:“二,如果我们将某个东西一直分解下去,这个东西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它依旧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来分解罢了。
这两个不同的方向,也代表了我们今后不同的研究方向。格物致知,想要得到答案,就需要我大明有无数人一直来用心研究,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得到确实的答案。”
朱瞻基的这两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沉吟了起来,中和子眼睛望着窗外的街景,却没有焦点,左手捋着胡须,右手却在不停的掐指算着什么。
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老道痴活七十多年,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殿下的话如饮醍醐,让老道茅塞顿开。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知道,未必就不是真理。老道行医一生,也就是近年来才摸到了小虫子存在的门槛,却没有想到,殿下小小年纪,就已经入了门。”
虽然这马匹拍的有些生硬,但是从他的口中说出来,就让人感到舒坦。
朱瞻基哈哈笑道:“老道长过誉了,孤也只是因为从显微镜看到了那些小虫子的存在,才有感而发。不过那些小虫子因为太过细小,也不像动物一样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跟植物也有一些区别,所以孤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细菌。
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包括我们吃的水果,饭菜。有些细菌应该对人还有好处,有些对人却又坏处,所以孤将致人生病,中毒的细菌,称之为病菌。”
中和子问道:“细菌对人还能有好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却能活的好好的,那就说明我们人是习惯了细菌的存在,如果没有了细菌,可能人还会承受不了。
“就以我们吃的饭菜为例,夏日晌午的饭菜,放到晚上就变味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冬天两三天饭菜都不会变味?夏天为什么放两三天,饭菜就会腐烂,甚至长蛆?蛆又是从何而来?在没有变成蛆之前,被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饭菜是不是已经就有了细菌的存在?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还能继续吃,还能吃饱,这都说明细菌对人是有好处的。但是当细菌变成了病菌后,再吃这些饭菜,就会腹痛,甚至有痢疾……”
中和子激动地说道:“南方多瘴气,北方却少瘴,并且瘴气多发于春夏,也是因为跟温度有关!这就说明细菌的存活和繁殖跟温度是息息相关的。”
中和子如此上路,也让朱瞻基开心不已。
他能懂得许多道理,但是都流于表面,再往下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真正的研究,还是需要他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进行。
他笑了笑说道:“孤在显微镜里面,看见那种细小的细菌,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圆球状,有长杆状,也有螺旋状。具体这些细菌各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分类,还需要道长与太医们细心归纳。只有了解了它们的习性,才能为我们所用。”
中和子激动地说道:“老道敢不从命!”
他来京城就是为了看显微镜的,原本还在想着如何跟太孙提起,现在听他话里的意思,就直接安排自己去用显微镜了。而且还能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太医们一起研究,他如何不激动!
朱瞻基又跟他介绍了一番下马桥的研究院的禁忌,这才止住了话题,让刘承徽与老道叙叙情谊。老道也给刘承徽带来了父母兄弟的书信,让她开心无比。
船行到了秦淮河天地坛的附近,这里位于下马桥农庄的南方,从这里上岸,众人又换乘了农庄的马车。
如今的下马桥农庄可以说是整个大明规划最好的小区,整个区域房屋整洁,绿树成荫,混凝土道路四通八达,地上干净的连一丝灰尘都没有。
特别是下水道和室内厕所的存在,加上固定的化肥池,让整个农庄呈现出后世的别墅区景象。
中和子他们见到这样的环境,就忍不住连叹:“这真是人间天堂啊!”
一清子对这个老道也颇为亲近,笑着给他介绍了一些表面看不到的东西,更是让他对这里的规划钦佩不已。
就连刘承徽也听的津津有味,她虽然知道这里,却也是第一次过来,显得非常好奇。
“如果我大明人人都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那才是盛世啊!”
朱瞻基微笑道:“会有这么一天的。”
车队进入了医学研究院,这里原本就是从太医院抽调的人员,一些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善于研究,却拙于交际的太医被安排在了这里。
一开始,所有的太医把这里视为“流放”,只有几位年迈的太医看中了下马桥农庄环境优美,想到这里颐养天年,才心甘情愿地过来。
但是时间一长,两边的差距就出来了。太医院是个伺候人的地方,不管医术再高明,在皇室或者大臣们面前,他们依旧是小人物。
太医院的院使才正五品,正八品以上才十三人,其余全部是九品,从九品和不入流,所以地位低的可怜。
研究院这边虽然没有了那些出诊的外快,却不用伺候人了,也不用担风险。
而在研究院这边还能继续研究医学,又能住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所以一年的时间,研究院的职位已经太医院更紧俏。
朱瞻基要求太医院首先对哥们学科进行科学分类,其次就是写出一本《本草纲目》来。
他们这些人可比李时珍的条件要好的多了,不管想要什么药材,都能让人从全国各地把药材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