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战争暴徒(八千字大章)

而郑和的爵位却不能继承,自他起,自他止。

哪怕他收了自己大哥的儿子来继嗣,那个孩子也不能继承他的爵位,只能继承他的家产,这是世爵,一世之爵。

即便是如此,这个封赏也让所有內监羡慕不已,这代表郑和已经彻底脱离內监,有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而他们这些人,依旧只是皇室的家仆。

郑和在大殿上再三推辞,但是都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最后“勉强”接受了这个封赏。

除了郑和与柳升,其他人就没有封公的了,最高的易信与朱真,也只是封了侯爵。

而纪纲虽然在朝中一大批仇敌,但是在大殿上言明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加上他在东瀛的情报之功,被封石见伯,终生替大明守卫石见。

一个小小的石见,在大明还没有一个大的县大。但是这可是实打实的伯国实封啊,让一大帮文武大臣嫉妒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一县之地的实封,就连大明的王爷也没有这个待遇,因为大明的王爷就是养猪,除了每年的俸禄与最多一万亩土地的收入,其他什么事都不能做,一点权力也没有。

但是纪纲如今却拥有石见一地,一万多人的统治权,这种封赏别人不嫉妒才出稀奇了。

在点火之后,朱棣随后就又宣布,今后大明征略海外,所获得土地,将会以此为准,嘉赏众将。

这一下可就不是点火了,而是放了一把熊熊烈火。

文臣都认为此赏太过,武将们一个个却激动无比。

一直到最后,朱棣明言不仅武将,就连文臣若在海外归化的过程中立功,也能得此封赏,这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听着刘万描述朝堂上的纷争,朱瞻基开心地笑了起来。

今日播下了一颗种子,这棵种子以后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啊!

只要大明的精英分子们都将目光投向海外,这个世界就很快会被染黄。

封建立国,这可是自秦皇统一天下后,就再也没有过的创举。

能当一方土地的主宰,这可比位极人臣更要能吸引人。

不仅仅是文武大臣,就连朱高炽也被震撼的不轻,到了下朝回来,依旧还有些魂不守舍。

“此计可是你向你皇爷爷进言?”

朱瞻基将他引到了世界地图前面,指着那美洲,澳洲,非洲问道:“父王,若不是以封建制度,我大明如何能有效统治这个天下?以东洲为例,船行半年,一年才能抵达,没有好处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里?我大明想要管理那里,不实行分封又能如何管理?”

朱高炽大呼道:“若不能管,我大明要之何益?”

朱瞻基笑道:“那里有大片的金山,银山,难道父王不想要吗?”

这一下朱高炽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只是叹道:“以利驱之,因利亡之啊!”

朱瞻基当然跟他解释不通这个世界如果大明不去占有,以后那些欧洲人就会去占有。最后他们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就会来打大明。

不管如何,大明先占据这些地方,大力移民。哪怕这些地方以后不再听大明的话,那里也都还是汉人,还是黄种人。

这样几百年下来,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都给我老老实实窝在欧洲和非洲那旮旯里,别想翻了天。

那个时候,即便是大明亡了,这个世界也是说中国话,写方块字的汉人做主。

朱瞻基只能说道:“若父王不愿,当可以我朱姓王爷开始分封,文武大臣降封,这样不管如何,这个天下就还是我朱家的。”

“陛下驾到……”

朱瞻基父子顾不上说话,亲自迎了出去。不过他们还没有出门,朱棣就已经进了正殿。

“你们父子在说些什么?”

朱瞻基将父子两人的争执说了一遍,又说道:“外臣不得封王,而我朱家王爷与其留在王府圈禁,不如放他们到东洲,南洲。这中洲大地,就留我嫡系一支,今后子孙后代亦可如此照办。以后这个世界都是我朱家的,还可以手足相望,互为凭仗。”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理倒是在理,但那些族裔不愿背井离乡又该如何处理?”

“此事不便强求,我愿为先锋,携各王府兄弟手足一同去海外探路,然后再谋后事。万事开头难,只要在各地有了基础,还怕发展不起来,吸引不了人去吗?”

朱高炽斥道:“身为太孙,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却远渡重洋,置自己于险境,此举不妥。”

朱瞻基心道:“这件事以前不是说好了吗?怎么又变卦了?”

不过他毕竟是父亲,不能相争,朱瞻基只能说道:“郑太监四下西洋,也未出事,孩儿哪有那么娇贵!何况,孩儿想要去西洋看看,不仅仅只是为了此事,也是为了打探一下帖木儿国现如今的情况。他们一直不服王化,还曾经想要入侵我大明,如今虽然因为争夺王位内战不止,但是却还有余力侵占我西南藩国,这个仇不可不报。”

朱棣眼睛一亮,问道:“那帖木儿国远隔万里,山高水长,如何报仇?”

朱瞻基见他心动,随即笑道:“皇爷爷,如今我大明舰队已经两次抵达忽鲁谟斯,那忽鲁谟斯就是帖木儿国的藩国。从忽鲁谟斯到那帖木儿国的国都,只有不到两千里地,还无山水相隔,更无瘴气恶沼,大军可以长驱直下。”

朱棣绕到了那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前面,看了看帖木儿国的位置,问道:“十万大军,行军半年,军粮如何解决?”

朱瞻基指着印度位置笑道:“我大军只需少许军粮,到了交趾,暹罗,古里,沙里湾,祖法儿等地都可就地募集军粮。沙里湾,祖法儿等国一直受到帖木儿国的荼毒,如果我大军出征,他们自然要替我大军筹粮。”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明日中秋,后日我便召集这几国使者,为我大明筹粮。”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不必心急,待孙儿先去查探局势,筹备妥当,再出动大军也不晚。”

朱棣狐疑地看了看朱瞻基一眼,问道:“为何突然想要攻打帖木儿国?”

朱瞻基指着欧洲地图说道:“我大明地大物博,瓷器,铁器,茶叶,丝绸,布料应有尽有。那边的人跟蒙元人一样,以肉食为主,离不开茶叶,丝绸可换同等重量的黄金,但是贸易通道却被这个帖木儿国堵死。灭了帖木儿国,我大明的货物就能直接卖到那边去,赚回更多的金银。”

朱棣也知道这个孙子格外重视贸易,这才没有怀疑他的居心了,认真考虑起了攻打帖木儿国的利弊。

如今大明的火器发展迅速,无人能敌,这种战争模式的改变也让朱棣有了更加庞大的野心。

他仔细看了看亚欧之间的陆地通道,这个帖木儿国可比他选的勃固,南掌要大的多,东瀛跟他们比起来也是个小国家而已了。

如果自己能灭了这个国家,那可比灭几个小国家要强太多了。“此计可行,不过……”

朱瞻基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接话说道:“孙儿只是先探路,即便是开战,当然也是等皇爷爷亲自下令。”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指着中亚的地图说道:“帖木儿国地势广阔,只是从海上攻击伤不了其根基。我认为应该一南一北,两方夹击,才能一举奏功。”

后世的新疆大部分,如今还属于察哈台东汗国,也就是如今的奕力把里。大明只有一个哈密卫,那也是大明在西北最边缘的控制区。

想要从陆路攻击中亚地区,这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现在有了火枪,朱瞻基其实并不担心,所以他故意凑趣说道:“那这个奕力把里……”

朱棣哈哈笑道:“我大明军马五十万,火枪现在也有了六万支,只要火药充足,不管从哪里,都能打的他们落花流水,一个小小的奕力把里,要是不听话就把他灭了。”

这种一点道理也不讲的蛮横,朱瞻基看在眼里却窃喜不已,有这样一个战争暴徒的爷爷,还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啊!

想想他最少还能活六年,这个时间,足够他再威风一把了!

朱瞻基把几个孩子轮流抱了抱,安排了奶娘抱下去喂奶才说道:“我先去看看太孙妃,母妃就安排备膳吧,孩儿饿了。”

听到朱瞻基说饿,一帮人立即忙活了起来。嘉兴拿出了一块冰糖说道:“大哥,给你吃。”

朱瞻基摸了摸她的脑袋笑道:“大哥不吃,你也别喂小家伙们,他们现在还不会吃,等大一点,你就带他们玩好不好?”

嘉兴犹豫了一下说道:“只要他们不哭,我就带他们玩……”

一句话逗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太孙妃孙娴还没有出月子,在这个时代,没有出月子,是不能出门的。

八月的气温还不算低,她将近一个越没有出门,没有洗澡,虽然房间里撒了不少香水,但是还有一股怪味。

朱瞻基当做没有闻到这股味,嘘寒问暖了一番。她毕竟是自己的正妻,不谈两个人之间的多年感情,光凭她坐在这个位置上,也要给她应有的尊重。

随后,朱瞻基又接见了几个正大着肚子的妻妾,搁在后世,这一个个都是初中生,高中生的年纪,现在却都要当母亲了。

她们的脸上也没有了稚气,比后世十几岁的女孩子要稳重的多了。

当朱瞻基在母亲的照顾下吃过了午饭,李亮他们押送着足足十余船的金银,才回到了宫内。

这一批的金银上次更多,虽然有一部分是货款,要返还给內监进行商业运作,但是依旧要在承天门外展示几天。

虽然经历了上次的展示,百姓们对于这么多的金银已经不再稀奇,但是对文武大臣来说,朝廷现在多了上千万两银子的财富,不用担心会入不敷出,也不担心以后会遇到灾年了。

清点金银的时候,刚在西殿大宴之后的不少群臣也来看了一会儿热闹,朱瞻基也见到了都知监大太监李谦。

都知监掌宫廷各监行移、关知、勘合,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负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前导警跸。

也就是说,这个衙门是监管其他各监的职责,并且负责皇室成员出行安排,包括分配内监护卫。

如此重要的职责,每一任的大太监都是皇帝最宠信的人。

李谦乃是內监七大首领太监之一,从小被朱棣养大的,深受朱棣的信任。

不过在前年北征之时,朱瞻基就跟李谦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他虽然不会违背朱棣的命令,但是给朱瞻基行一些方便,透露一些信息,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监管內监的宦官们装卸银子的时候,朱瞻基和李谦根本没有背着别人,就在皇宫小河的桥上,进行了一番对话。

“太祖赶走了蒙元,陛下虽然北征了两次,但是只是打服了北元人,却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殿下今次直捣黄龙,抓获了倭国王室,这功绩可要比皇上立下的功绩要大的多。陛下一直忧虑文官们在历史上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心思难免多了一些。”

朱瞻基嗯了一声问道:“那他有没有透露什么意向?”

“殿下立下不世之功,陛下如今也有意效仿。只是朝鲜李氏如今对大明忠心耿耿,济州岛不仅没有问我大明再要回,殿下攻陷京都的消息传出,李氏立即又派出使节进献宝物和美女。

北元的鞑靼一族如今内附我大明,郑亨在北明山开矿,大部分工人都是鞑靼提供的奴工,我大明也不好再对他们动手。瓦剌人如今势力大损,就连马哈木都被鞑靼部的阿鲁台抓获……”

朱瞻基楞了一下,问道:“马哈木被抓住了?”

“上个月被阿鲁台抓住的,阿鲁台将他与答里巴全部都抓住了,送与了我大明。郑亨也派人将他们押往京城,应该再过半月就能抵达京城。”

朱瞻基沉吟了起来,朱棣这个人不说好大喜功吧,最少也要算个好战分子。

但是他征战几十年,一个北元都没有灭亡过,南方的交趾也是打了十几年,才算勉强征服。

如果没有朱瞻基直捣黄龙,逼死足利义持,抓获倭国王室这个功绩,他的功劳也不算小了。

但是这些跟朱瞻基几个月就把东瀛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还获利千万两相比,他那些劳师动众,耗费巨资的征战,就显得一地鸡毛了。

所以,这也是朱棣接受不了的。他可不想在历史上留下窝窝囊囊的名声,所以肯定也想找个目标出气。

但是在北元已经臣服,朝鲜就像个哈巴狗的时候,亦力把里远在大西北,万里远征不现实,所以目标就只剩下了南方。

可是南方的中南半岛上,交趾已经基本平复,占城,真腊,暹罗等国都对大明臣服,朱棣就是想灭掉一国,也找不到目标啊!

沉吟了一会儿,朱瞻基问道:“那皇爷爷可有目标?”

李谦摇了摇头说道:“陛下不曾明言,不过他曾说过勃固王朝和南掌当初竟然敢收留南陈余孽,该受惩罚。”

勃固相当于是后世的缅甸,南掌相当于是后世的老挝。

这就属于是故意找借口了。当初陈季扩的确是被张辅赶到了南掌一带,但是那是陈季扩势力太大,南掌那些地方根本没有势力能对付他,所以只能承受他的入侵。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对真腊和勃固动手,是不能服众的。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既然皇爷爷有此心结,我自当帮他解决。”

朱瞻基要给朱棣找一个“立功”的目标,当然不能是真腊和勃固这种大军不好出征的地区。

这个目标要大,还要大军容易出动,最好的目标当然是帖木儿王国。

永乐初年,帖木儿还想东征大明,但是刚出家门不远就死了。

他死了之后,他的子孙为了王位斗争不止,这个时候才释放了明朝使臣傅安、杨德文等人,并托他们带来了帖木儿帝国意在与大明修好的愿望。

当时的陈诚在得知帖木儿帝国正陷入夺位内战时,立刻向明成祖朱棣建言“速派使节,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

永乐六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儿帝国的郭骥为使节率团出使,带去朱棣的亲笔书信。在帖木儿帝国当地调解内战两派——哈里和沙哈鲁的纠纷。夺位成功的沙哈鲁最终将被囚禁的哈里释放,封伊刺黑为其封地,持续帖木儿帝国3年的内战终于“和解”。

永乐七年,正式成为帖木儿国王的沙哈鲁派使团至南京朝见朱棣,送上豹子、狮子等礼品。双方重新恢复了朱元璋时代的“宗藩”关系。

但是天高皇帝远,他们只是表面臣服,这些年始终只是最少说的好听,却没有一点诚意。

而且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印度的侵略,印度各王一直都在向大明求援,只是大明顾不上他们。

印度这个名字这个时候是没有的,这个名字是后来英国殖民时期才起的名字。如今的印度半岛上,有几百个部落和藩王,他们的力量非常分散,甚至还经常自相残杀,根本抵抗不了帖木儿的大军。

接到印度多个藩国的求援,朱棣也下旨斥责过沙哈鲁的使者,不过根本是一点用也没有。

以前的帖木儿帝国天遥地远,大明拿他们毫无办法,但是现在,大明的舰队可以直接开到忽鲁谟斯,从海上就能直接攻打他们。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明火枪在解决了枪管问题之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和量的飞跃,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生产几百万支枪,武装所有的军队和衙役,根本不是大问题。

有了火枪,不管帖木儿王国是有骆驼军,还是有象兵,都不可能是大明的敌手。

选择帖木儿帝国当做对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是沙漠和丘陵地带,没有瘴气。

相比中南半岛的瘴气,那里简直就是天堂。

只要解决了水源问题,派个十万大军,就能直接攻打到他们的首都赫拉特去。

而这样一个大国,也符合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

当然,在此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今的火药短缺问题。

跟李谦问答了一番,朱瞻基已经大概摸清楚了朱棣的真实想法,心里也有了相应的计划。

让李亮赏了一把从东瀛王室抢来的精品折扇给李谦,两个人结束了对话。

这种在公共场合的接触,虽然看似不隐秘,但是只要不被别人听到他们的对话内容,反而不会受到朱棣的忌讳。朱瞻基和李谦都很清楚这一点,对了一下口风,然后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