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加上朱瞻基这一下子就生下来了四个孩子,还有四个在母亲肚子里。一下子添了这么多的孩子,也让嫔妃们连嫉妒哪一个都不知道。

所以,朱瞻基的后宫还算比较祥和。

只是太子夏天的时候又病了一场,不过生病加上消夏,朱高炽一下子受了二十多斤,反而显得他的身体好了许多。

另外还有一件大喜事,那就是汉王朱高煦又遭囚禁了。

他在就藩青州以后,私募三千勇士,并且劫掠四周州县,弄得民生四怨。

兵马指挥徐野驴奉命前往青州代朱棣问罪,并派兵包围汉王府,抓住了这三千勇士。

可是朱高煦竟然手持铁瓜,击杀了徐野驴。

朱棣闻讯大怒,着御史查其不法行为数十事,夺其冠服,囚禁于汉王府内。

随后,在朱瞻基大胜的消息传回来以后,朱棣革削其左右二护卫,将其所募军士全部调往居庸关北,立保安左右二护卫。

就在朱瞻基班师回朝之前,徙封汉王朱高煦于乐安州(后世山东惠民县),并剥夺其爵位,削为平民。

不过朱棣还是怜惜几个孙子,几个孙子的低等爵位都没有剥夺,让他一家仍然能享受富裕的生活。

但是即便是这样,朱高煦也承受不了,据说已经自杀了一次,只是被人救下。

而朱棣下一步的处罚还没有出来,这也是如今应天府比较关注的大事之一。

另一件大事,就是户部与內监最近因为争夺银行的管理权,两方各不相让闹出的嘴官司。

这银行还没有开办起来,就已经受到了大明百姓的关注。

所以对朱瞻基来说,这又是一件好事。

另外还有如今的大明商户一个个都在给工人增加工资,加班加点赶制各种商品。

勘合贸易改成了自由贸易,不少人都想要直接到东瀛去做生意。

但是內监坚持不肯放权,如今也是在跟各界打嘴官司。

听到这些事,朱瞻基感到由衷的开心,资本社会与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差别不大,但是在体制上却是天差地别。

资本社会优越于封建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对资源的应用和对生产力的利用。这一点,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只要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不加以限制。用不了多少年,大明人只是用经济,就能控制全世界。

当然,该有的限制还是要有的。

资本逐利,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其次,身为集权社会的掌门人,朱瞻基当然要限制资本的力量,不能让资本失去控制。

不过,这都是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大明,距离这一步还早的很呢!

虽然朱瞻基期待贸易的开放,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但是能源,经济,军工,关税这些方面是绝对不会放开的,这些都必须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一点口子都不能开。

杨章德到来之后,朱瞻基又详细地询问了京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他的夹江工业区和研究院,这些地方的保护工作,要增加防护级别。

将这些事情安排了下去,天色也晚了下来。

朱棣和太子妃张氏派来的御厨,为朱瞻基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宴。

的确称得上丰盛,因为光是菜品就有将近百种,让许久都是清汤寡水的朱瞻基他们,一个个吃的心满意足。

晚饭后,朱瞻基先是送了蓝烟到舱房,她跟刘承徽享受了朱瞻基四个月的恩泽,她也怀上了朱瞻基的孩子。

不过刘承徽一直没有怀孕,朱瞻基猜测,她可能还想跟自己一起下西洋,所以故意不怀孕。

但是这个女人身体强壮,自己又懂医术,出门带上她,倒是省了朱瞻基许多事。所以哪怕是下西洋,朱瞻基也不介意带上她。

安抚了蓝烟一番,朱瞻基来到了四个东瀛少女的房间。

两个公主年岁都不大,一个比十五岁的称光大了一岁多,今年刚满十六岁,一个比称光还要小两岁,刚来月事。

不过她们这辈子注定不可能要孩子了,这不是朱瞻基心狠,而是皇室的血脉不能混杂,省得以后异族会以此搅风搅雨。

就好比他要是跟东瀛的公主生下了孩子,以后长大了,东瀛人会不会利用这种关系来求他办事呢?

甚至遇到夺嫡这样的大事,东瀛人恐怕也会不遗余力地成为他们的后盾。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就只能牺牲她们。

她们两个年岁不大,另两个将军府的贵女也不大,一般过了十六岁,差不多就嫁人了,能够被送到朱瞻基的面前,自然是不满这个年龄。

朱瞻基身材高大,超过一米八五,她们一个个身高一米五左右,身材相差巨大。

这种差异,让朱瞻基总有一种亵玩幼女的感觉,虽然有些边台,但是却很让朱瞻基来劲儿。

她们单独都是伺候不了朱瞻基的,哪怕四个加起来,也才能跟朱瞻基旗鼓相当。

而她们虽然年幼,在床上的开放程度却一点也不差,伺候起人来,别提多让人惬意了。

这一路,享受着她们的贴心伺候,还让朱瞻基真的有些喜欢上了她们。

不过,也仅限于这一路,回到京城,还有那么多的女人要雨露均沾。一直迷恋她们,只会害了她们。

(还没有调整好,写的不算尽如人意,请见谅)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上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中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

朱瞻基扭头看了朱真一眼,笑道:“这件事你就不必担心了,朱总兵自会安排下来。”

陈武也看了看自己的上司,见他笑着点了点头,就知道上层已经都协商好了,他这边照办就好了。

能够帮家乡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自认义不容辞,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真这个时候接话说道:“陈参将负责在泉州募集一万两千人,许参将负责在漳州募集一万两千人,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由海军提供船只,负责转运家属到东番,可有难度?”

许韶光的参将抱拳问道:“总兵大人,这家属可有限额?”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不超过十人皆可,另外要记得,不可影响泉州和漳州当地父母官的不满。”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税,同样也按照人头收税。人口多了,税自然就多,这都是政绩。

如果因为征兵就拉了几十万人走,当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预想中的,借助家属原因,从两地各迁移十万人,暂时也够用了。

有两万五千人的海军,就能保证东番的航线安全,二十万人,在岛南安排十万人,岛北安排十万人,先把土地垦荒工作做好。

等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后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陈武大喜,忍不住双膝跪拜道:“小臣就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上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不过是一个粗通文墨的武官,现在学着文臣来拍马屁,自然有些生硬。

但是正因为这种生硬,让他的态度显得非常真诚,倒是不让人讨厌。

朱瞻基笑着说道:“好了,出发去澎湖,即便水师要在东番设置两水师,但是澎湖巡检司也不能荒废,这里可是扼守我大明东南的咽喉。”

两个水师大寨,一个设置在如今的淡水,也是以后的台北淡水河出海口。

台风过后,从鸡笼湾出来,朱瞻基就独自决定将水师大寨设在这里。

虽然这里距离平原地区有一点距离,但是这里有淡水河,方便岛上的物资转运。

至于另一个水师大寨,在朱瞻基的计划里,则设置在南部的安平,也就是后世的台南市。

那里现在有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汉族与岛上少数民族融合最密切的地方。

从台中到高雄的广袤平原,也能开拓大量的良田。在小冰河时期到来之即,粮食将是这个庞大帝国最重要的根基。

不仅仅在东番,包括暹罗,真腊,占城,交趾,还有南洋的各大群岛,都将成为大明的粮食基地。

只要大明的手里有了吃不完的粮食,有了不被撤销的舰队,庞大的运输船队。以后的农民起义,朱瞻基就不会过于担心。

只是这一点,朱瞻基根本找不到一个知音。

许多人还认为,如今大明国内的荒地就有很多,根本不需要到境外开荒,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包括朱棣都是这个意思。

朱瞻基无奈,只能用酿酒来应付朱棣。

虽然现在大明的粮食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并不宽裕。遇到天灾人祸,吃不上饭的大有人在。

朱瞻基一面提醒朱棣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一面以酿酒的暴利来吸引朱棣,这才勉强让他同意了朱瞻基的东番开发计划。

而且开发东番除了樟脑,粮食之外,还有一大特产,那就是甘蔗。

中国的蔗糖提炼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汉代的粗制蔗糖,唐代时期,中国从印度摩伽陀带回了大量的蔗糖工人,从此以后,蔗糖技术领先全球。

但是到了宋代,阿拉伯人学会了提炼白砂糖,他们从宋朝买回蔗糖,经过加工,提炼成白砂糖,然后卖到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因为欧洲并没有甘蔗,他们只能从甜菜里面提取糖,还是甜度不高的红糖。不仅数量少,质量差,价格还非常昂贵。

忽必烈征服中亚,才把提炼白砂糖的技术带回了元朝。然后元朝的工人利用阿拉伯人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技术,发明了黄泥水琳脱色法。

自此,中国的白糖制造才开始领先世界,并且开始输出国外。

如今的大明,对外贸易中,这趟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却一直非常稳定,并且是供不应求。

而东番非常适合种植甘蔗,这也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收益。

要知道,西域人,除了茶,就是糖的需求量最大。

阿拉伯人虽然是白糖提炼的鼻祖,但是他们也没有甘蔗,在白糖出口这一块,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只要以后大明遏制他们的原材料进口,他们就只能乖乖地从大明手里买糖。

因为台风耽搁了几天,朱瞻基能够留在东番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在八月十五之前,回返京师。

所以,在安平确定下来了建造水师的位置,八月初九,大军就开始返航。

永乐十四年的夏季已经过去,在南风的推送下,舰队返回的速度要快了许多,只用了两天的时间,舰队就抵达了宁波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