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圣旨的意思就是蒙古人已经完蛋了,你们最好放聪明点,诚心诚意归顺我,不要在贡马、驻军、通商这些事情上耍小聪明。你们要是老实,我就不打你,但如果要打你,一定是会灭了你。至于穿什么衣服,这种破事就别来烦我,自己该怎么穿就怎么穿,还用我教你吗?
朱瞻基憋住笑,板着脸,看着台阶下的百官面面相觑。显然众人已经习惯了他的经常骂娘,一个个面无表情。
冷不防身后高处的朱棣突然大声说道:“太孙瞻基听令!”
朱瞻基只是楞了一下,就连忙起身躬身抱拳道:“瞻基在此!”
“月前命你筹措军务,可否完成?”
朱瞻基应道:“自获圣命,瞻基不敢有一丝怠慢,十六万大军整装待发,只等陛下旨意。”
朱棣大声说道:“好!着礼部,司天监选好出征日子,你便率大军出征。此战要打出我大明国威,让那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持小儿知道,我大明不可轻侮!”
朱瞻基大声应道:“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爷孙俩三言两语,就敲定了出征事宜。这个时候,朱棣又命户部核对军粮,兵部做好后勤,內监派出监军,为大军出征做好准备。
而那东瀛的使节如丧考妣,瘫倒在观礼台上,却也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其他各国的使节倒没有太多唇亡齿寒之感,首先东瀛一国悬孤海外,与其他国家都不接壤。
唯一与东瀛相近的朝鲜,对倭寇更是深恶痛绝,巴不得大明跟东瀛打的你死我活。
临近午时,朱瞻基才随着百官退出了奉天殿,今日大朝会,散会之后还会有主官们与朱棣在谨身殿召开的小朝会,他倒是不用陪朱棣共进午餐了。
刚出大殿,就看到衣着光鲜的沐昕迎了上来,躬身道:“殿下。”
他是长辈,算起来是朱瞻基的姑父,朱瞻基不敢拿大,回了一个礼说道:“姑父不比多礼,此地非朝堂,唤我瞻基即可。”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沐昕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常宁公主已经去世,他跟皇室之间的关系缺少了必要的纽带。虽然朱棣对他依旧宠信有加,不仅命他修建武当道宫,就连给大明其他王爷颁旨,经常也是让他作为主使。
但是朱棣年岁已高,太子怪他没有照顾好常宁,与他关系一般,他自然要巴结一下如今越来越势大的太孙了。
朱瞻基原本想要把他带在身边,但是朱棣却把他安排为了第二舰队监军,当易信的副手。
沐昕虽然是大名鼎鼎的“沐王府”的后人,家学渊源。但是他自小其实是在京城长大,只是作为特使去过云南,贵州等地,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他这个时候找朱瞻基,也是想要跟朱瞻基示好,听听朱瞻基这个主帅的意见。
见他态度放的比较端正,朱瞻基心里还是比较舒服的,有心指点他说:“海军舰队初建,只是经历了一次实验性战争。易信虽然资格较老,但是缺少海军新帅。他如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第二舰队内建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姑父身为监军,应该维持他的威信,哪怕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面让他难堪。只要他立下大功,自然有你一份,就是出师不利,与你干系也不大。”
沐昕点了点头,试探说道:“身为一军主帅,昕自会听令于他,这次过去,只带耳朵,不带嘴巴。”
朱瞻基笑道:“当然不能仅限于此,孤这次是想一绝后患,该监督的时候,姑父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沐昕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肃立抱拳说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朱瞻基笑了笑,这种话听听就算了,还是要看他到底称不称职,以后才会决定是否重用他。
四月十五,大朝会如期举行。黄渊采购回来了大量的粮食,让朱棣高兴不已。
当户部尚书夏元吉在大朝会上核算出了这次买粮的成本,立即让大部分大臣神情恍惚。
虽然粮食从数千里之外运回来,但是因为如今的宝船运载力很大,一算成本,竟然还比国内的粮价更低。
无数人纷纷上书,要求中断海运,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在农业时代,粮食价格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粮价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现在的大明粮食价格已经很低了,一两银子能买四百五十斤大米。灰面的价格略高一点。一两银子也能买将近四百斤。
如果粮价再低,农民种地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钱,那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能进入奉天殿进行大朝会的没有一个傻瓜,相反还是这个时代最精明的一帮人。他们都能清晰认识到粮价太低对农民的冲击,如果没有人愿意种地了,那以后吃什么?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岂不是又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朱瞻基当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他据理力争,首先分析了年初的雪灾对农民的影响,其次认为大明应该储备更多的储备粮,应对有可能的灾情,并且以后应该保留传统。
最后,他又承诺不会将这些粮食流通到市面上,除了作为储备军粮,更多的将通过內监的酒醋面局,做成酒水,米醋,用以售卖。
还有大臣想要反对,但是被朱棣驳了回去。
朱棣用起银子大手大脚的,在武当山建道观都能花几百万两银子。
但是他同时也更清楚银子的重要性,没有银子,他打仗都没有底气啊!
现在每年可以有更多的酒醋售卖,也就意味着更多的银子,他怎么会允许大臣们断了他的财源。
这个时候,江南的资本势力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还不懂在朝廷内部树立自己的代理人。
所以朱棣的意见,也没有大臣敢于反对,也没有必要反对。
只要粮食不大量流通到市面上,影响了粮价,不管是扩大储备粮储备,还是做成酒醋售卖,跟他们都没有利益关系。
再说了,今日所有大臣,包括观礼的外国使节们,他们的关注点也根本不在这里。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兵部的汇报,因为如果大明要出军,应该就会在今日宣布。
户部的总结结束,众人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整个大厅里,只有王彦那略显尖细的声音传开。“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几个太监等他的话音刚落,就共同重复道:“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方宾上前几步,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礼跪拜,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正对着朱棣大声说道:“兵部方宾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彦从侧面下了台阶,接过了他呈上来的奏折,又上去递给了朱棣。
朱元璋时期,大臣奏事一开始都要跪着,到了朱棣时期,就改成了站着,不过在初一十五大朝会的时候,因为大朝会每次都有外国观礼团,这个时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过了奏折点了点头,站在他旁边的王彦就又高声喊道:“准奏!”
坐在二层高台上的朱瞻基刚好就在王彦的下面,被他的声音裹的耳膜发麻。
方宾的声音当然就没有这么刺耳了,此人虽然贪,但是却有干才,善以机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风度极佳,言谈举止都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