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
“兵部尚书方宾听旨。”
“臣在!”
“制东征大元帅令,发放虎符,由太孙征集人马,集训备战。”
“臣遵旨!”
“户部侍郎杨溥听旨。”
“臣在!”
“着户部筹应东征军粮,不可有一丝一毫短缺。”
今天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不在,杨溥代表户部出席,立即说道:“臣遵旨。”
朱棣连续发了数个口谕,将朱瞻基出征之准备设想的周到无比。朱瞻基一边听着他宣旨,一边想着自己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等朱棣宣旨完毕,他跪拜抱拳说道:“孙儿请求太医院支持,另征召民间郎中,皆要懂红伤救治与瘴气防治,为大军随行军医,以备后患。”
“准奏!”
“孙儿另求准予幼军作为斥候营列入军伍,为新式军略开枝散叶。”
这一次朱棣没有一口答应了,问道:“是所有幼军还是只有孤儿营?”
“凡十五岁以上幼军皆随军……”
“此前你可曾下令?”
“是!”
朱棣沉吟了一番,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准了!还有何要求?”
虽然勋贵营里不乏想要拉关系的子弟,不过目前的大明勋贵阶级还是比较上进的,大多数人都有忠君爱国,马上捞取功名的想法,即使有少部分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波澜。
朱瞻基回道:“东瀛多山,多瘴气,孙儿欲求滇军一千,作为大军向导。”
朱棣想了一下说道:“张辅率领的大军在年前有一批因病撤回广东,人数大约四千。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适应山林作战,待我下旨召回。”
朱瞻基喜道:“孙儿别无所求!”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杨内阁,拟诏!”
朱瞻基意气风发地回到了兴庆宫,迎来的却是张氏嗔怪的目光与担忧。“刚回来一个多月,又要出征,你就算不替我这母亲着想,也该为几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多想想。”
朱瞻基笑道:“母妃不用担心,此乃海战为主。儿子只有等局势平缓之后,才会登陆,所以安全不用担心。何况,即便是现在集结大军,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准备妥当,这段时日,孩儿就多陪陪母妃。”
张氏这才放过了他,说道:“有这些时日,你就多再给我添几个孙儿,那才是最大的孝敬。”
朱瞻基嬉皮笑脸道:“孩儿遵旨……”
明皇宫,谨身殿。
被分为两层的宫殿内,上面坐着怒不可遏的朱棣,下面左右两边各有两排单座,依次排开。
这不是正式的朝会大殿,属于是朱棣处理公务的地方。来此汇报工作的也大部分都是各部门的主官,最次也是个副官。所以,不仅每个大臣都能有个座位,每个人的面前还有一个案几,可以摆放公文。
遇到节日,朱棣有时候宫中小规模赐宴,也都是安排在这里。
朱瞻基在门口就遇到了等待的有些焦急的王彦,看到朱瞻基,他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总算是回来了,陛下闻知金尚书竟然遭受羞辱,怒不可遏,还要御驾亲征,亲自讨伐东瀛呢!”
朱瞻基笑道:“放心好了,我会尽量说服他的。”
朱棣年岁渐大,除了偶尔的风湿关节炎折磨他的身体,其他方面倒还挺好。
只要不犯病的时候,一顿还要吃两大碗饭,能拉三石弓。
跟他相比,太子朱高炽的身体更让人不放心,特别是这次元宵节吃坏了身体,到现在都还没有恢复过来。
见到朱瞻基进入大殿,坐在右手首位的兵部尚书方宾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陛下要亲征,没有人敢阻拦,也就只有太孙能说服他了。
朱瞻基进殿之后目不斜视,在台阶前单膝跪了下来,朗声说道:“孙儿瞻基拜见皇祖父。”
虽然在多位朝中重臣的面前,但是朱瞻基也不提官职,只论爷孙。
这也是朱瞻基的特权,不管是什么人,包括太子朱高炽,也只敢自称儿臣。
众人虽然都知道朱瞻基这样与礼不符,但是朱棣既然不纠正,自然也没有人来自讨没趣。
作为皇帝,就是孤家寡人,普通人一家,父子相见,儿孙绕膝是常事。
可是在这个皇宫里面,除了朱瞻基,其他的孙辈,也就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可能见到朱棣。
就连皇太子朱高炽,除了朝会的时候,平日里想要见朱棣,也要请见。
他虽然威震天下,权倾四海,但是除了皇帝这个职业,他也是个人。
朱棣扬了一下手,说道:“看座,将金尚书的奏折与太孙过目。”
两个太监抬了一把椅子放在了朱棣龙榻的右前方,朱瞻基起身,上了九层台阶,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接过了王彦递过来的奏折看了起来。
这次出使东瀛,是以礼部右尚书金纯为首,代表了大明帝国首先是个礼仪之国。
当然,在东瀛看来,你既然已经抓了我数万臣民,又派人放火烧了我长崎港和大阪府,再来谈礼,似乎有些晚了。
哪怕是先礼后兵,也不是这样做的啊!既然要打,那就来吧!
所以,这次金纯他们在正月二十出发,六日后抵达长崎,遭遇的就是幕府的抵制。
虽然东瀛只有几门小的可怜的小炮,也都拿出来摆开了阵势。
金纯此行不过是个过场,也是为讨伐做准备的,既然受阻,当然不会继续自讨没趣,而是直接退往了南部的琉球。
在琉球,大明的大军协助了中山国尚巴志讨伐北山国,将琉球的隐患去除,然后也派了使者回京复命。
不过他们与杨章德一南一北,所以并不是一路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