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传闻

虽然朱瞻基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是两个人也因此结缘,薛禄自认也是朱瞻基的人了,死皮赖脸的贴了上来。

两人其实是一拍即合,薛禄想要抱住朱瞻基这个大腿,朱瞻基也需要军中这样的大将效忠。既然朱棣没有明确反对,朱瞻基也就顺势将他收入麾下。

这个时候的薛禄却非常开心,因为朱瞻基没有背着他人接见他,而是旁边还留着其他心腹,那就等于在其他人面前宣扬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把他当做外人。

“殿下,臣这几日听到一些传言,原想来告知殿下,现在看来,殿下已经知道了此事。”

朱瞻基看了冯小年他们一眼笑道:“阳武侯来的正好,你将纪纲逼出了京师,现在孤在京师就变成了瞎子一般,还需阳武侯为孤解忧。”

这就是明目张胆的耍无赖了,薛禄忍不住苦笑,这是他最擅长的方式,现在却被朱瞻基给率先用了出来。

纪纲当然不是他逼出京城的,但是他又不能因此跟朱瞻基分辨,只能苦笑道:“幸亏臣今日前来是另有发现,否则就愧对殿下了。”

“哦,阳武侯有何发现?”

“不知殿下可还记得淇国公丘福?”

丘福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

永乐七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去的时候朱棣千叮咛万嘱咐,让他稳步推进,等他第二年率大军亲征。

结果丘福立功心切,轻敌冒进,中伏战死,以致全军覆没,被褫夺世爵。

伺候,他的家人被发配海南,明朝的一大勋贵,从此退出了朝堂。

丘福当初也是汉王朱高煦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的死亡让朱高煦如失臂助,在军中的势力大减。

朱瞻基跟丘福接触不多,他长大的时候,丘福就已经死了。

朱瞻基看了看四周说道:“这里没有外人,阳武侯有话直说。”

“前几日臣遇到了丘福的二公子丘长青,因为当初有一些香火情,他来替汉王想要劝说臣为汉王效力。但是臣既然已经决意为殿下效力,自然不曾理睬。只是没有想到,没几日京中就有殿下克父的传言,所以臣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干系。”

朱瞻基看了一下褚松,褚松不敢抬头,单膝跪拜道:“微臣办事不力,请殿下责罚。”

“起身吧,你位卑职微,掌握的人手又不多,有些疏漏也是难免的。准你将功赎罪……”

褚松在锦衣卫干过的部门最多,对朝堂内外的基本情况最熟悉,属于是百事通一类的人物。

所以哪怕是朱瞻基离京,也会留他在京中充当耳目。只是没有想到,丘长青到京师这样的事情,他竟然都不知情。

朱瞻基又问薛禄:“既然丘家并未脱罪,那丘长青能来京城,也应是违律了吧?”

薛禄点了点头道:“正式如此,只是臣曾受淇国公大恩,却是不好对丘长青动手。”

“我理解……褚千户,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五日之内,我希望能看到丘长青出现在我面前。”

永乐十四年的元宵节,因为普降大雪,今年的灯会别有一番情趣,吸引了大批的老百姓前往清凉山,九宫山,以及江南贡院附近的秦淮河流域观赏花灯。

朱瞻基虽然也想与民同乐,但是他的出行又会动用大批的人手防御,所以最后还是取消了这一计划。

但是就在这举国同欢的时候。在灯会的最后一天朱高炽组织了一帮国子监的学子们在鸡笼山国子监举行诗会,却受了风寒。一时之间上吐下泻,危在旦夕。

受了风寒与上吐下泻本来并无联系,似乎是因为他在席间多饮了几杯冷酒,才造成了如此后果。

一时之间,宫中气氛紧张。而在宫城外,一股歪风邪气也开始蔓延开来。

有传言说是因为太孙命硬,所以才克父,造成了朱高炽一直以来疾病缠身,不良于行。

虽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的。

当这股歪风邪气蔓延开来之后,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认为朱瞻基应该去寺庙或者道观为父祈福,这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

更有传言认为,朱瞻基的命太硬,不该与自己的父亲待在一起,他作为太孙,应该主动避讳其父,前往中都凤阳,或者北平行在,这样对朱高炽的病情才有好处。

朱棣在得知这个情况后虽然大发雷霆,但是面对已经传播开来的传言,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朱瞻基这几日一直忙着处理出征事宜,然后还要在宫中伺候朱高炽,待他知道这个传闻,已经是三日之后。

这个时候,传言已经在整个应天府都已经传播开了。

朱瞻基一下子体验到了纪纲不在京城的被动,要是纪纲还在,应天府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现在的这个塞哈智,在能力上弱了不是一筹两筹。

更关键的是,在他的带领下,锦衣卫这个老虎犹如没有了利齿,长期下来,这个机构就要废了。

但是纪纲,庄敬,庞瑛这三个酷吏如今都不在应天府,就是想要找个得力的人手都没有。

关于这件事,朱棣却又不同的看法。“虽然锦衣卫现在的效率降低了一些,但是如今吏治清明,为了让文武大臣安心,锦衣卫收敛爪牙,也有助于休养生息。”

朱瞻基很想问,没有了威慑性的锦衣卫还是锦衣卫吗?但是最终没有说出口。

这个天下还是朱棣的,他就是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质疑朱棣的方法。

当然,他也清楚,这是朱棣故意为之,就是想通过给大臣们一个更宽松的环境,让一些贪官污吏自己冒出头来。

锦衣卫现在并不是腐败,只是在一个温和的领导人下面,变的收敛了许多,整个机构的框架结构,并没有受到破坏。

只是,失去了爪牙,让朱瞻基有些不习惯。他喜欢把一切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今却变的像个聋子和瞎子一般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如今蔓延的传言,朱瞻基又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这样被动挨打可不是他的风格,他必须要知道这件事背后究竟隐藏着谁。

按照谁受益,谁主使的道理溯源,这件事对汉王是最有好处的。

然后就是朱瞻基要动兵的东瀛人,但是一切不能仅凭猜测,必须要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