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感激

朱瞻基亲手扶起了郑和说道:“总兵不必如此大礼,孤只是不想明珠蒙尘。孤前几日也看了总兵撰写的海权一说,孤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一番。若总兵成书,孤定当让整个大明海军士兵人手一本,让总兵成为海军不可替代的大都督。”

郑和激动地站不直身体,深深鞠了一躬说道:“臣……领旨!”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个字,但是朱瞻基却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这两个字对朱瞻基说出来,也就是他已经真正地臣服于朱瞻基了。

杨章德这个时候也才从震撼中清醒了过来,他对殿下如此不按规矩出牌担心不已。

这可不是简单地给郑和换一个职位,而是真正挑战世俗认知啊。将一个阉人封为朝廷将军,还是大都督,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这是殿下需要担心的问题,他这个时候顺势跟郑和恭喜道:“小臣恭喜总兵大人!有殿下相助,总兵大人必定心想事成。”

郑和知道杨章德一直是朱瞻基的心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比对方高得多就倨傲。他深吸了一口气,缓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说道:“今后我等共同为大明效力,为殿下效力,自当手足相望,同心协力。”

能跟郑和成为盟友,杨章德为之大喜,连忙鞠躬说道:“小臣定当以总兵大人马首是瞻!”

十二月初九,杨章德率领一百羽林卫火枪手,五百水师第一舰队大刀手,离开了尾崎浦,前往北部山区。

与此同时,庄敬肩负着朱瞻基的任务,率领十二艘快速战舰离开了对马岛。与他同行的除了早田左卫门和两百倭寇,还有整整三千水师士兵。

对马岛和济州岛现在都已经在大明的手里,虽然距离明年正式实施计划的下半部分还有一些时日,但是宣传工作已经可以做了。

这些人前往东瀛,一方面是给室町幕府施压,更主要的还是要让东瀛各大名知道现在的局势,拉拢人心。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前期谈判,向那些有亲属参与倭寇的大名家族索要赎金。

为了保证岛上的局势安全,朱瞻基留下了足足三万人的舰队,有这样大规模的军队,足以应对所有的敌人来袭。

而他将率领五万多人的舰队,只留下了四日的口粮,准备离开对马岛。

除了这五万人,船队还将带回一万多人的俘虏,这些人将被带回应天府用来展示武功。

而那些女人,则将会被发卖,或者赏赐给有功的将士。

如今的大明人口还不多,需要大力发展人口。

整个对马岛上,原有的一万五千民众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其中一半还是营妓。

大明对营妓的管理有着细致的规定,规定了葵水期间可以歇息,平日每天也最多只接待十人,保证她们的营养和长期服务能力。

对这一点,朱瞻基并不想改变。

战士们每天训练,又要面对生与死的战争,自然在这方面的需求比较旺盛。

营妓的存在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缓和情绪的渠道,对于军队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一万多俘虏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全部装上船,期间也有一些不听话的,全部都被毫不犹豫地处死。

十二月初十,大军离开了对马岛。大军沿直线行驶,另派出了十艘船只绕到了济州岛接上了高乙德一行人。

这个时候,留守的大军才解除了对济州岛和朝鲜之间的封锁,高乙德一家都前往大明了,这个时候,再封锁也毫无必要了。

哪怕这个时候朝鲜知道了详情,也来不及再反对。大明实际控制了济州岛,再打嘴官司也不怕。

十二月十三,三大舰队在北风的欢送下,抵达了长江入海口,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返回驻地,只有第一舰队逆流而上,带着俘虏返回京师。

而在长江沿岸,得到了消息了民众们已经在自发地欢迎大军。大明海军在太孙的带领下又打了大胜仗,清剿了倭寇,不少曾经受过倭寇侵袭的民众,都在河边焚香叩拜,感谢朱瞻基这个太孙。

朱瞻基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民心可用啊!

十二月初八,大明军队基本已经完全控制了对马岛全境。岛上幸存下来的倭寇和民众仅仅过了一半,总计不过八千之数,还大部分都是女眷。

成年的倭寇和壮年,除了反水的近两千人,还有不足两千人活了下来。

这些人被朱瞻基授权庄敬进行了整编,暂时收缴了武器,软禁在了对马岛上。

这不足四千人的力量虽然对大明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他们凶狠残忍,不论对朝鲜还是东瀛来说,都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如果给他们一些船只,就是大明军队想要再清剿他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时间理他们,只能暂时放在对马岛上,待来年再把这股力量为自己所用。

今日已经是初八了,从京师已经来了两批使者,都是朱棣派来催促他尽快回京的。

大明舰队在济州岛围剿倭寇,报讯的使者在朱瞻基的授意下,自报杀敌逾五千,俘虏近万人。

此番大战虽然不如朱棣上次北征的成绩更大,但是对大明来说,仍然是一次大胜。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大战,朱瞻基正式确立了他在海军中的地位,再也没有人能因为他的年龄,再说三道四。

所以,朱棣对朱瞻基这次大胜,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这种权力的平稳过渡,是朱棣最希望看到的。

因为跟朱瞻基隔了一代,加上朱瞻基一直很小心地不去触碰朱棣的权力结构,所以朱棣地这个孙子的满意度远远超过了那个被一帮文臣忽悠瘸了的儿子。

目前的这种权力构架也是朱棣愿意看到的,放一部分权力给孙子,远比把权力交给朱高炽要更符合朱棣的权力分布意图。

对朱瞻基来说,海军初建,这次的军事行动是三大舰队的第一次联合作战,也是六分仪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有了这个行船的利器,大明舰队在大海中的行动,第一次不用再受到夜晚的影响,行船的精确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通过这次的三军联合行动,大明水师也对整个东海海域,包括朝鲜海域的水文情况有了详细的记录。

这些水文记录对于今后大明海军的行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他现在控制了整个海军的人事和指挥大权,但他在海军的威望,却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这种海军力量的质的飞跃,这种带着整个海军胜利的节奏,才是他真正确定自己威信的过程。

“殿下,杨千户求见。”

朱瞻基看了看下首坐着的郑和与京城来的特使马琪,笑道:“宣……”

不背着郑和接见杨章德,也是因为朱瞻基对郑和现在是越来越信任了。

虽然这次出征,朱瞻基一直在各方面压制着郑和,这是因为郑和的仁爱之心。

但是现在战事结束了,屠杀之后需要安民,这个时候,郑和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朱瞻基要返回京城,但是现在已经攻打下来的济州岛和对马岛他当然不会放弃,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坐镇。

不论是安抚两岛的民众,还是与朝鲜和东瀛两国打嘴官司,郑和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常年四海纵横,郑和整个人有一种大气的雍容,如今越发不屑在宫中的蝇营狗苟。

距离下一次出海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郑和也愿意留在对马岛这里主持大局,所以他跟朱瞻基也算是一拍即合。

这让特使马琪格外羡慕,他跟朱瞻基暗示了好几次,但是朱瞻基根本不愿意留他在这里主持大局。

对于马琪,此人常年担任镇守特使到处跑,朱瞻基了解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