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眼眶发红,嘴唇颤抖了许久,最后才深深埋下头去。“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会客厅出来,熔炼场的工部以及內监负责人就守在门口,行礼之后,短暂寒暄,就将朱瞻基迎进了熔炼车间。
不过,没有任何人敢让朱瞻基亲自走到熔炼窑旁边去,他也只能远远地隔着众人,观察着熔炼炉的火情。
炉温是古代炼钢最大的制约,普通的火苗只有几百度的温度,炼钢炉的温度,最低也要一千度以上。
在西汉时期,华夏就发明了可以让炉温达到一千两百度的高温炼铁炉,但是此后的一千多年,这项技术就一直卡在了这里。
不管是用什么当原材料,炉温都很难再上升。
所以,古代的炼钢并不是后世的温度能够达到两千度的炼钢炉,不管是铁,还是钢,都是半液体,而不是真正的铁水或者钢水。
然后,这些铁需要人力来搅拌,锻压,增加碳含量,使之成为钢,所以这个过程,也叫炒钢。
这种工艺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增加火焰中的含氧量,使之温度上升。
虽然汉代就已经学会了使用水排来给炼钢炉增加空气,但是这种空气都是普通的空气,含氧量远远不够。
在没有发明氧气提纯设备之前,炉温就上不去。炉温上不去,铁水就不能变成真正的液体,因为铁的熔点在一千五百度以上。
这一点朱瞻基也没有办法解决,他就只能提醒这些工匠,多试验各种供气设备。
虽然只是一座普通的炼钢炉,但是反复进行顶吹,侧吹,底吹试验,甚至三种方法共同实施,来让炉内温度升高。
如今这座倒焰炉就被安装了三个水排,同时向炉内吹气,这种方式也的确有些效果,因为铁水的融化度比以前更好。
倒焰炉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炼钢炉,分为两个部分,炒炼室筑于地面以下,燃烧室筑于地面以上。
两室上下叠加,燃烧室底部正对炒炼室中心,风从燃烧室上部鼓入,再经由燃烧室底部火口直射到炒炼室中。燃烧室顶口用盖板封闭,保持温度。
像现在神机营的铜炮,几乎都是用这个方法浇铸出来的,但是贴的熔点更高,就少不了炒钢的程序。
今日又试验了两种方法,但是都没有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朱瞻基也没有气馁,临走时又提出了一种方式,就是利用水泥在地下浇铸一个燃烧室,再用耐火土隔热,在现在的炒炼室下面再多加一个燃烧室。
上下都有燃烧室,再用两个水排鼓风,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
他动动嘴,下面的人要累断腿,光是进行炉室的改造,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怕也难以完成。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刘伯温实际上并不像演义中说的那么神,他在大明的整个架构中,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是特别大。
要不然,他会只被封个伯爵,一个胡惟庸就能把他儿子害死,还把他赶回家。甚至还有传言,就连他的死,也跟胡惟庸脱不了干系。
大儿子被害死,二儿子又因为反对朱棣上吊自杀,刘氏还没有到第三代,就已经玩完了。
但刘伯温此人的才华和能力肯定是有的,毕竟家学渊源,官宦世家。要不然,整个刘家能从宋代发迹,经过整个元代,一直到明初还很牛。
刘杰今天的举动在官场上属于越界,是很不好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身为官场中人,自己不遵守规则,难道还指望小民们来遵守规则吗?
但是知道了他是刘伯温的后人之后,朱瞻基能够理解他了。
因为他二爷爷的关系,朱棣对刘家是没有好感的。皇帝的反感,也会让刘杰处境艰难。
作为刘家仅存的官场独苗,为了守护家族,不得不接受冷眼留在京城,而他想要出头,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
在会客室里,朱瞻基看了一眼面容有些憔悴的刘杰,心里满怀同情。
他今年也不过三十出头,相貌英俊,不过一点也不显得意气风发,反而有些老相。
因为留着不像文官的长髯,而是武将一样的短髭,要是在后世的娱乐圈,能当得上一个帅大叔的称号。
朱瞻基率先坐在椅子上,一指对面的椅子。“坐吧,有何事需要孤帮忙,你尽管说。”
刘杰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奏章,跪拜在地,双手举过头顶说道:“臣有幸位居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掌专利司一应事务,却始终不得专利司需关注要领,战战兢兢。今日拜见殿下,只为向殿下求一方略,解臣之忧。”
听到这里,朱瞻基明白了过来。
专利法是自己提出来的,朱棣对这个建议兴趣也很浓,因为他也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技术是可以发扬光大,造福百姓的。
如今工匠也好,商人也罢,包括那些治病的郎中,甚至的教书的先生,都喜欢留一手。
而专利的出现,虽然会在短期之内造成垄断,但是十年后呢?
当第一批专利到期的时候,大明就可以将这些新技术推广开,造福百姓。
不过这件事被交给了工部,朱瞻基虽然跟工部天天打交道,却也不能掺和他们内部事务,所以这件事他后来就没有再管。
现在刘杰上门求教,虽然不合规矩,但是朱瞻基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他肯想,肯钻研,想进步。
朱瞻基不怕他做错事,只怕他不做事,得过且过,耽搁了大明的发展。
所以朱瞻基的态度和蔼了起来,亲手接过了奏章,扶着他的手臂说道:“员外郎请起。令曾祖学究天人,瞻基虽不得一见,却也敬佩不已。快快请起,待我看完奏章,再与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