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段路程有四百公里,八百里地,但是大明坚持将所有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进行提炼。为了让运输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经在计划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开平前屯卫,然后又到北平的路。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楞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
西域十七国的使者进京,在京城又掀起了一股采购风潮,来自马鲁古的香料,因此价格上涨了一成。
这还多亏了是郑和的船队刚回来,要不然,依照须臾各国的购买力,香料的价格还要上涨更多。
这主要因为帖木儿等国在西方抢劫了太多的金银,而这些金银在本国内也没有消费市场,所以除了修建寺庙,他们只能来大明购物。
而香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简直是无价的宝贝。他们喜欢烤肉吃,而烤肉的时候放一点香料,就能让烤肉的味道更香。
应天府的七月虽然热,但是城里面的几家烤肉馆,每天都被这些西域人给承包了。
內监当然是因此开心不已,虽然现在一些勋贵也跟随船队带回了一些香料,但是內监的贸易才是大头。
从永乐十三年的夏天开始,香料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大明与西域各国贸易的第四大贸易品。
第一大当然是丝绸和布料,不管是西域的穷人还是富人,也都是要穿衣服的。
而第二大就是茶叶,茶叶是西域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他们的药,无一日能缺。
第三大贸易品原本是铁器,现在变成了瓷器。蒙古人将铁器打造技术传播到了西域,现在大多数西域国家已经能自己打造铁器,所以瓷器现在变成了主要贸易品。
不过从陆路前往西域,运输不便,所以西域人购买的瓷器,大部分是精品瓷器,而不是日用品。
这一项反倒是帖木儿国的使者没有太大兴趣,因为郑和在船队已经抵达了忽鲁谟斯,并且给他们带去了成船的瓷器。
只有那些如吐鲁番这样的国家,才会从陆路运输瓷器。
香料是朱瞻基要求郑和船队这次必须交易的货物之一,原本郑和与內监还有些想不通。因为香料在马鲁古国那边简直到处都是,价值也不高。
大明人虽然喜欢香料的浓郁香味,但是这些佐料大明几乎都有替代品,不管是花椒,八角,桂香大明自身都有,而丁香,肉豆蔻的口感,大明人也不是太习惯。
这些香料抵达大明以后,朱瞻基就让内库封存了起来,准备等下一次出使西洋的时候,把这些带过去。
这个时代,在欧洲的香料价格几乎是与黄金同重。欧洲人疯了一样在寻找各种香料,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他们疯狂地寻找香料的来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人疯狂寻找新大陆的动力,主要就是为了香料。
而且,朱瞻基也首次干涉了内库的贸易,直接将不值钱的香料,价格标注了百倍。
在马鲁古,一口铁锅就能换一石香料。因为公斤还没有普及开,大明主要还是以石来作为度量衡。
也就是说,一口铁锅可以换一百二十斤干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