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生日

徐景昌闻言笑道:“殿下幼军北征一战,震惊天下。如今人人皆知幼军所传虽无军略,却有军技,无数勋贵家族无不心动。只是幼军训练刻苦,军纪严明,所以众人尚在观望。我儿显忠今年已十五,自幼文韬武略无所不授,却因年岁还小,他母亲也舍不得送入军中。今日盼殿下能将他收入幼军,再捶打几年,以便此后也能成为栋梁之才,为国效力。”

对于勋贵子弟,朱瞻基未尝没有拉拢之心。如今的勋贵可不是土木堡之后的勋贵,在朝堂之中,他们与文臣的力量对比并不在下风。

不过如今的勋贵大部分也是青黄不接,能打善战之人不是被朱元璋杀了,就是老弱病残,而他们的后代大多锦衣玉食,娇生惯养。

朱瞻基也在犹豫,他既想拉拢勋贵,却又怕军纪严明,这些二代,三代们受不了这个苦,最后好事变成坏事,一个个对他朱瞻基心怀不满。

所以他也一直没有这方面的动作,却不曾想,徐景昌这个人虽然没有多大作为,却舍得将他的嫡子送入幼军吃苦。

“定国公可知幼军军纪严明,即便显忠表弟是定国公世子,在军中也不会受到任何优待?”

徐景昌笑道:“我今日既然跟殿下提出此事,自然已经有了计较。殿下不必在意他的身份,既入幼军,自当是幼军一员,不必优待。”

这个时候,徐显忠也躬身行礼说道:“显忠虽年幼,却也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既入幼军,定当遵纪守法。”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我一见显忠表弟就甚为欣喜,这事我就应了下来,十五日我会去农庄巡事,且让显忠表弟来找我。”

这个时候,彭城伯张昶和惠安伯张升也都带着几个孩子站起身来。“瞻基既然允了定国公,也不能忘了自家表弟,武威兄弟虽不若定国公世子英武不凡,却也能吃苦耐劳,不以军纪为苦。”

“既然如此,十五日我就在农庄举办一场幼军新人挑选演武,凡京中勋贵,皆可报名。能入幼军者,我自当一视同仁,用心栽培。”

既然勋贵们有这个心思,双方就是干柴烈火。大不了对待勋贵子弟不像对孤儿们那么严苛,稍微放宽一点标准。

笼络住了京中权贵,也就等于稳定了自己的继承权。

训练一两年,等出海的时候在带上一批勋贵子弟,那么即使自己不在京城,有了这些人质在手,也没人能挖自己的墙角。

见朱瞻基答应了下来,众人都是喜气洋洋,不过朱瞻基倒也没有时间一直陪着他们,不一会儿,魏国公等其他勋贵府上也都阖府出动前来贺寿,朱瞻基都要一一接待。

临近午时,李亮有些神色疑惑地低声汇报说道:“殿下,蜀王携王妃等亲眷也来给殿下贺寿,已得陛下允可。”

朱瞻基愣了住,如今的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按辈分是朱瞻基的爷爷辈。自己这个孙子辈生日,怎么也轮不到他来给自己过寿啊!

而且这件事还得到了朱棣的允许,那背后就更有蹊跷了。

他想了想问道:“去探访一下随行人等,此事不会如此简单。”

(一百章了,撒花庆祝!可惜不能加更了,我尽量在上架的时候多更一点。)

二月初九,这一天是朱瞻基的生日。

去年的十七周岁生日,朱瞻基在北征的途中,只有内侍给他下了一碗长寿面。

今年张氏本欲大办一场,但是又恰逢朱高炽旧疾复发,让张氏也没有了操办的心思。

朱瞻基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是不是如此多病,但是现在,朱高炽就是一个病篓子。

他三天两头的生病,虽然死不了,但是也给追随他的文臣们,在前途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太孙,虽然父亲卧床,生日不再大办,但是一些至交亲戚,还是要到宫中祝贺。

朱瞻基的兴庆宫虽然更大,但是现在里面的机密文件太多,防守严密。

所以跟张氏合计了一番,生日宴会还是放在了文华殿举行,也是在外臣面前显示一番父慈子孝的机会。

朱高炽对朱瞻基这个儿子的情感非常复杂,首先朱瞻基从小跟祖父亲近,性格也跟祖父相似,尚武轻文,这让朱棣很是喜欢,朱高炽却感到跟这个儿子隔了一层。

但是,他又不能不承认,这个儿子比他期待的还要出色。虽然在对待文人的态度上,父子俩有一些差异,但是没有根本性的矛盾。

而且这个儿子很得军中将士和勋贵的喜爱,因此也争取过来了大批将士偏向,等于是削弱了汉王朱高煦的力量。

如今他的太子位置稳定,不得不说有这个儿子的功劳。自地球仪一出,朱棣就开始了对这个孙子的大力扶持,朱瞻基又到军中历练了一番,如今的威势更胜于他。

所有这一切,既让朱高炽欣喜,又不免感到失落。因为在这个儿子的映衬下,他这个太子父亲未免有些太平凡了。

朱瞻基这日一早就过来了文华殿,亲自伺候了朱高炽服药,然后又请张氏在病床边坐下,恭恭敬敬地向他们磕了三个头。

看着面前年仅十八岁(实岁十七岁),却比常人要高出一头的儿子,张氏的心里满是满足。

丈夫身体不好,又性好女色,对她这些年也就仅剩维持夫妻之间的面子了。

丈夫指望不上,但是儿子却能指望的上,自然也让她把心思大半转移到了儿子面前。

参拜之后,张氏留了父子两个说些贴己话,自己开始忙着张罗中午的酒宴了。

皇上一早就派人来说了,今日也要来参加酒宴,可不能出了什么纰漏。

朱瞻基跟朱高炽也细致诉说了一番海军的组建情况,朱高炽虽然对军事无爱,却也知道军队的重要性。耐心听朱瞻基说了各处的安排,还叮嘱他不要轻视了军中的德化。

所谓德化,也就是后世的政治思想工作,朱瞻基当然知道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