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得了太孙青睐,现在又能得皇上青睐,这对刘江来说,简直跟做梦一样。
李亮笑道:“此乃殿下安排,咱家可不敢居功。最近几日,殿下除了操劳农庄建设,就一直等着都督进京。殿下既望都督能在海军事务上协助殿下,想必都督心中也有了章程。”
虽然摸不透李亮在太孙面前的作用,但是他既然已经说出了这番话,刘江也就只能让贴身的侍卫拿出了了来京途中写下的组建海军方略。
李亮也不避开刘江,就直接打开了细致观看。小舟行了大约半个时辰,抵达了长安斜街附近的会同桥,然后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李亮也堪堪将此方略看完,然后又递给了刘江说道:“都督果然是资历丰富,许多构想发人深省。不过,咱家以为,今日你倒不必拿出这份方略,我这里也有一份方略,你先看看再说。”
刘江内心抱怨,刚才半个时辰都耽搁了,如果早一点拿出来,也不至于没有时间看了。
不过这个时候,他也只能表达谢意,接过了李亮递过来的一叠竹纹纸。看了看封面,他就楞了住,因为这一份的方略,跟他写的名字竟然完全一样。封面上面都写着《海军筹备方略》。
一上岸,不顾路上行人,他就打开了这份方略看了起来,在见到太孙之前,他必须要把这份方略也大致看一遍,知道太孙的想法。
等一打开,他就被里面的内容给迷住了,这倒不是太孙的文采有多出色,而是相对于他拿出来的方略,太孙的这份方略要细致的多,许多他根本没有想到,根本没有在意的地方,竟然都事无巨细地写了下来。
一路走,一路看,来到府军前卫,他只是匆忙地洗了一把脸,换了一身正装,又让贴身侍卫帮他梳了头发,又拿出了调令,前往军部登记。
在去军部的路上,他依旧在仔细观看,越看也越是吃惊。跟这份方略相比,自己的那一份方略粗略的几乎如同生手所著。
他忍不住惊讶问道:“此份方略出自何人之手,此乃大才!”
李亮这才满意地笑道:“当然是出自殿下之手,除此之外,又有谁能在都督尚未履任之前,就写出这份方略?”
刘江看到方略中的一些新名词,其实已经猜到了一些。因为这个殿下喜欢创造一些新名词是出了名的。
在来京途中,他在邸报上就见到了太孙与工部诸臣的对话录,那里面太孙用的一些名词,都是前所未闻,但是相比原本用语,却更贴切。
仅仅只是凭借这一点,儒家已经没有人敢在说太孙不学无术,儒学不精了。因为在这些新名字的背后,就掩盖不住太孙思想里面的菁华,当今大儒也不敢说就能超过太孙。
虽然太孙提出来的要修改大明律,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建议还没有通过,他要求提高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也颇受各位大臣指责。但是,他要在自己的农庄修建十家研究院,要在江边修建一边水力作坊,却没有人敢再明着反对。
如今的太孙对儒家还颇有善意,也注意维护儒家的地位,要是把太孙得罪狠了,以后太孙登基,秋后算账,那就得不偿失了。
朱高煦的离京,让整个京城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了起来。有这样一个作威作福,不按道理出牌的王爷在京城,他着实祸害了不少人。
更重要的是,朝廷为朱瞻基选妃,距离比较近的那些女子,已经被家人送到了京城。
他们的到来成了京城的一道风景,那些闲帮每天都守在各处城门,得到了情报后卖给京城的各处茶庄,也能获取一些报酬。
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主要就是靠那些说书的,朱瞻基本来想过办报纸来引导舆论,但是这件事是把双刃剑,能伤人,更能伤己。
他现在还没有手握大权,更不能掺和朝政,就是办了报纸,不能控制,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报纸暂时还没有办起来。
不过大明虽然没有新闻管制,却也没有人敢胡说八道,乱传假信息,因为这个时代,胡说八道,乱传信息,面临的可能就是家破人亡。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但是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条线,这条线不仅仅是大明律,也是风俗人情,没人敢轻易越过这条线。
京城因为朱瞻基选妃变的热闹的同时,京师码头上,也迎来了一队来自辽东的将士。
刘江是正月十五接到圣旨的,传旨的內监从运河抵达山东,又骑马抵达登州府,然后转坐海船抵达金山卫。
刘江只在家待了一天,让副将和管家帮忙安顿家眷,自己率领三十个亲卫就率先回京复旨。
从辽东总兵到海军副司令,从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到海军大都督,不管是从职位上,还是从官衔上,这次都属于是升职。
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仅仅是在五军都督府,就有数十人,而且这个官职只属于虚衔。
但是如今调到了海军司令部,虽然不明白这个司令部属于是什么职衔,但是仅凭他保留了大都督一衔,而且海军除了他,再无其他都督,就能知道这个职位的成色有多足。
更何况,从苦寒的辽东,调到繁华的京师,不仅仅只是官职的晋升,也代表他终于走进了中枢。
从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犯下大错,他被发配辽东,他就以为,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
这次随军北征,作为先锋官,他吸取了第一次出征的错误,谨慎行军,勇猛杀敌,可是等到战争结束,他依旧被派回了辽东。
但是,突然之间,就接到了晋升的圣旨,还是海军仅次于太孙殿下的唯一都督,这如何能不让他惊喜。
根据內监所言,是太孙殿下主动向皇上索要的他。他自认这一次北征,与太孙的接触并不多。
甚至因为后来担任先锋官,并没有跟太孙一同上阵杀敌过。太孙为什么就看中了他呢?
作为一个从太祖时期就随军征战的老将,刘江能从顶替父亲的参军名额的小兵,一步步走到国之上将的位置,当然也不是一个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