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朱瞻基的农庄建设,包括工业区建设,也都需要这两位尚书来出谋划策。
不过,他绝没有想到,今日这两位尚书竟然联袂而来。
显然,他们两个对于这次可以光明正大跟他这个太孙接触的机会也相当重视,所以都想亲自来见上朱瞻基一面,近距离接触一下他。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在朱棣允许朱瞻基可以亲政之前,他们根本就不能跟朱瞻基接触。
军权朱棣可以放权,因为只要人心所向,制度完善。任何一个元帅,将军领兵权受到限制,就只能执行应该执行的命令。
他们只有自己的亲兵可以百依百顺,除此之外,连一个小兵都很难指挥的动。
但是朝政不一样,因为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影响的都是国本。
有时候即使明知道一项决策是错误的,为了维护朝廷的颜面,也不能朝令夕改,只能将错就错。
一项错误的决策,可能需要无数的代价才能弥补。
所以在任何时代,皇帝即使能放一些军权出去,也绝对不会让人插手朝政。
新年期间,朱瞻基农庄的这台机床就出名了,一台可以用人力加工木头的机器,硬是在京城被传播成了太孙可以借用鬼神的力量,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这样一来,民间都对朱瞻基这个太孙更信服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回到农庄的时候,两位尚书带着一帮工部的官员就正围着这台机床研究着其原理。
许多东西就是一层膜,不明白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捅破了会发现原来这么简单。
这些专业人士只是观察了这一会儿,就已经摸透了其原理,众人纷纷议论着这台机床可以发挥的作用。
更多的人反而对轴承更加感兴趣,因为机床的功能还比较单一,想要实用还需要继续研究。
而这个小东西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能实际运用的。如今的大明有无数的牛车,马车,只需要加上这个东西,就能提高一半以上的装载量和运输量,并且节约了人工。
所以这个小东西吸引了大部分人在议论纷纷,看到朱瞻基带着马致才回来,众人纷纷按照官职的高低与朱瞻基见礼。
这个时候,最激动的就是马致才了,原本这些官衙里他只能仰望的大人物,却因为他现在跟在朱瞻基的后面就对他另眼相待。
吴中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等朱瞻基跟众人一一行礼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殿下,轴承此物可谓利国利民,只是臣观此物制作复杂。不仅钢球需要圆润,在钢环内外打磨卡槽更是不易,想要大量生产,怕是不易吧?”
马致才在应天府有房子,马家的人暂时住在他家,不过朱瞻基在农庄的河边给他家也划了一块地,作为他们以后的住宅。
这个农庄在朱瞻基的整体规划中,将会是一个科技研究中心。只是因为距离明孝陵太近,不能随意动土,所以想要建窑,还需要另外选址。
自朱棣打消了迁都的计划之后,钟山从皇宫北侧的山麓,一直延伸到最东面,这片差不多十平方公里的向阳山麓,就被确定为了皇室山陵。
除了朱元璋,徐皇后也被安葬在这里,而朱棣也为自己建好了陵寝。
因为钟山的面积不大,南麓只有十平方公里,所以这里的陵寝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也间接地减轻了民众负担。
更主要的是,因为地方小了,朱瞻基曾经故意在朱棣面前说朱家的子子孙孙都将以钟山为寝,那么,非位重后妃就不能葬在钟山。
虽然他没有提取消后妃陪葬的陋习,但是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自秦皇以后,帝皇就逐渐取消了后妃殉葬的陋习,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捡了起来。
这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恶心的法律之一,将活人殉葬,绝对是对生命权的最大侮辱。
朱棣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他能考虑这件事,朱瞻基就觉得是件好事。待过几年,他的身体不好,自己逐渐掌权的时候,肯定会取消这条法律。
另外还有就是裹脚,虽然现在的裹脚只是修整脚型,但是在那些恶心的腐儒的发展下,裹脚最后往畸形方面发展。
这也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这两条法律,是朱瞻基最恶心的,也是当权以后,绝对要修改的法律。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规划中的农庄将会被修建成多座研究院。符合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的行业,都将会得到大力推进。
比如他已经确定建立的,就包括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个研究院虽然不能代表当今的全部领域,却是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直接利用的。
这个时代,其实不缺少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但是都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
当推广无利可图的时候,许多技术的广泛应用,都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就比如天文学,彗星,卫星,民间学习这些知识就是犯法,只能为皇家服务。
而另外有一些技术,却是刻意的垄断。大明的瓷器烧制就分了官窑和私窑,官窑的技术却对不能泄露给私窑,违者可是要掉脑袋的。
如今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转不是整体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单线经济模式,这也是如今大明经济的最大病症。
想要全部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朱瞻基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缓慢进行推动,逐渐改善整个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