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送信过来的锦衣卫千总曹旭:“指挥使大人如今在何处?”
“大人接到情报就已经进宫,让卑职前来给殿下送信。”
检阅已经基本结束,朱瞻基跟陈礼说道:“幼军训练结果让孤还是满意的,今日杀两头猪,晚上给士兵加餐。今日各个单项的前三名,各赏银二两,其余士兵一人五百钱。”
众将士闻言雀跃不已,整齐下拜,拜谢朱瞻基。
安排好了农庄的事务,朱瞻基才带着马家叔侄一起回城。在东华门分开后,朱瞻基有些迫不及待地返回了皇宫。
他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对东瀛下手,想要寻找一个对东瀛下手的机会。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就要对东瀛下手,不要说文武大臣,就是朱棣也不会同意。
而现在不用他特意去创造,机会就来了。
只要能说服朱棣,他就能借着这个机会,展开对东瀛的行动了。
而朱棣不难说服。虽然东瀛是不征之国,但是只要有一块遮羞布,朱棣也会毫不犹豫地动手。
因为在地球仪上,朱瞻基标注的那个银山,可是让他心动不已。
在他们北征的时候,锦衣卫的探子就已经在出云国那里找到了那座银山,虽然还不确定储量有没有“麦哲伦”说的那么大,但是足以让朱棣心动了。
有了那座银山,大明以后就再也不会缺银子了。
皇宫南部是锦衣卫和內监共同巡视,朱瞻基一进宫门,就问值守的大汉将军王礼:“指挥使出宫了吗?”
“禀殿下,指挥使大人在武英殿,尚未出宫。”
朱棣的行踪,除了贴身太监,任何人不能窥探,也不能刻意去问。但是纪纲既然入了宫,还没有出去的话,问他的行踪就可以了。
大发了两个师父回去,朱瞻基带着李亮他们沿着皇宫小河边的林荫道来到了武英殿,却发现这里依旧有不少文武大臣。
这个时候,朱瞻基身为太孙也不能进去,只能按捺住自己的心思,先返回了兴庆宫。
不过走的时候,他把李亮留了下来,只有他,才有资格跟朱棣说话。
“金大伴,给我把东瀛的情报全部搬出来,孤要认真看一遍。”
不一会儿,金阔就带着八个小太监,抬出了四箱资料。“殿下,关于东瀛的情报全在这里,一箱是锦衣卫汇报上来的,另外三箱是內监过去跟东瀛贸易期间搜集的信息。”
“多安排几个人,把关于出云国,室町幕府和倭寇的情报找出来。”
(今日进山,明日更新可能会延误,先跟大家请一下假,待在山里安顿好了,老妖专心码字。)
一个怯怯的声音传了过来。“太孙……殿下,小民做完了。”
朱瞻基楞了一下,回首看着门口的马迪,心中满是震撼。“你全部做完了?”
他对数学本来就不精通,能记得的方程式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其中有几个都是多元一次方程式。
比如测定亚洲和南美洲之间的航行时间,这可不是在平面在上测试,因为地球是一个圆形,两点之间并不是直线最近。
这里面要考虑弧线变化,时区变化,航行速度,才能精确计算出两点直线航行的时间以及抵达时间。
即使在现代,一个大学生想要准确计算出各种条件下的结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现在的人了。
而现在时间才过去了不到一个时辰,他就把十几道题全部解了出来。
看着这个有些怯懦的小家伙,朱瞻基真的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快拿来我看看……”
十几道题目都整整齐齐地写出了答案,虽然中间所有解题方式朱瞻基有些也看不懂,但是结果无一错误。
在这个时代,想要找文采斐然的人,一找一大把,但是像马迪这样的数学高手,几乎没有。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虽然数学的发展在元代以前取得的成绩非常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数学过分的轻视使得科技的进步变得举步维艰。
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可以明显看出,数学和人文科技一样大多数都是注重直观的总结、经验的归纳,而缺少严谨的思维与逻辑。
这也是许多人评价中国古代只有算数,没有数学的根本原因。
算出一个结果,所有动算数的人都有可能做的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整理出相应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悲哀。
所以,朱瞻基对马迪这样的人很重视,特别是,他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还具有可塑性。
抬起头来,朱瞻基看着马迪,笑了起来说道:“孤的幼军如今还缺一个数学教习,你愿意来幼军吗?来了之后,除了担任教习,你还需要跟他们一起学习和训练。”
马迪看了看马致才,连忙拱手作揖说道:“小民愿意。”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好,明日你就搬到农庄来住,跟他们一起训练,同时,准备一下你的数学知识体系,由浅到深教会这些幼军。你如今才十五岁,待你束发,孤会给你一个好前程。”
朱瞻基的幼军如今可成了一个香馍馍,因为在北征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将近两百个幼军全部被要走。
但是这还不够,全大明不算卫所,就有两百七十多个军卫,一百多万大军,加上卫所,军队人数超过了两百八十万。
等于说,幼军的这不到两百人,连一半的缺口都没有填满。
他们又注意到了朱瞻基在农庄还剩下的这四百多个幼军,哪怕丙子连的人还不当大用,但是已经训练了四年的乙字连,如今也已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