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选妃

除非是真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烘烤焦炭的师傅,他们知道该如何把煤经过高温烘烤变成焦炭,但是你要让他们说出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

一切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他们也只是遵循经验的指导,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煤经过高温烘烤之后就会更耐烧,烧的温度也更高。

在后世,高温炼焦只是基础工业,并且还把焦炭分成了冶金焦炭、铸造用焦和化工用焦三大类。

但是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工业基础。他们唯一掌握的,只是简单去除煤炭的杂质,进行简单的煤炭焦化。

朱瞻基在前世也没有接触过这些基础的产业模式,哪怕是炼钢的平炉,高炉,他都还亲眼见过,但是炼焦从来没有接触过。

所以,他也根本给不出任何提示或者建议,只能利用目前的技术。

在这里耽搁了一个时辰,那些工匠在朱瞻基面前一个个哆哆嗦嗦,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朱瞻基提出的分级的问题。

这样一来,炼焦这方面,也就卡不住兀良哈人。

不过,技术上控制不了,并不代表经济上控制不了。

只要大明掌握了定价权,只给兀良哈人留下不多的利润,他们永远就只能给大明打工。

朱瞻基有些失望地离开了煤山,离开之前,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如今并不起眼的煤山。

没有建设紫禁城,这里的规模就不会扩大,几个海子也都没有清理淤泥,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后世的景山了。

不过,如果大明解决了草原问题,也根本没有必要建设北平了,这里以变成了内地,军事地位也会大大降低。

刚出了煤山,就遇到了迎面而来的李谦。李谦笑容满面,距离还有十几米就抱拳恭贺道:“老奴恭喜殿下,陛下已经下旨,要为殿下选妃了。”

朱瞻基已经满了十六岁,要不是这次北伐,生日一过就会把选妃提上议程,所以他也没有半点惊讶。“想必这次选妃是李太监掌管大礼仪了,还望李太监为我多选几个美人。”

李谦嘿嘿笑道:“老奴来找殿下,也是想要问问殿下的喜好,这样我们在挑人的时候,也能多留意一下。”

按照朱元璋的大明律,皇子皇孙选妃基本就是一拨一拨来。

不过朱棣只有三个成年儿子,都已经结婚了。孙子辈的,除了朱瞻基,最大的朱瞻壑也才十二岁,还不到选妃的年纪,所以这次选妃,基本上就是为朱瞻基一个人服务。

选妃共分八关,第一关是海选,全国范围内选五千人,朝廷支付路费,到京城来进行第二轮选拔。

第二三轮选拔时,宦官们选择一个较大场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后,把那些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便被淘汰。

剩余的大约两千人会进行第四轮的精选。这一轮,太监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这一步又会淘汰一千名少女。最终留下的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选拔。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画上了句号,后面就是宫女和后妃,包括皇帝,皇子们的选拔了。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棣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方的推波助澜。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全都是背后的推手。

武将宣传朱瞻基,目的是为了标榜朱瞻基的尚武之心,拉近他们跟太孙之间的关系。

文臣宣传朱瞻基,目的则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读书人,对朱瞻基要警惕。

一个敢直接冲上战场,杀死四十三人的太孙,可不是一个文臣理想中的皇帝。

跟他的父亲朱高炽相比,这个皇位的继承人有些太能干了。

但是,即便是知道这些,朱棣也不能因此治任何人的罪,因为那些文臣也能迅速地转变立场,标榜自己是因为崇尚朱瞻基才宣传他的。

他扭头问道:“太孙今日在做甚?”

李谦躬身说道:“太孙今日倒也起的不早,醒来就吩咐李少监为侍女准备避孕药,想必是因为内力小成,肾水已固。”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甚好,太孙也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诏……”

听闻此言,李谦并一众随行太监立即跪拜下来。

朱棣想了想说道:“如今大胜归来,且给民间四月庆祝时间。着内宫监,印绶监,都知监,以李谦为首,组建选妃仪仗,分赴各地为太孙选妃。自明岁一月起,全国停止婚娶,为太孙选妃五千,准予发放来回路费,着其父母护送入京。”

“是!”

朱棣又扭头跟张贵妃说道:“如今后宫以你为尊,这件事你也要操心一二,与太子妃把好关,为太孙选一门好亲事。”

张贵妃笑道:“太子妃这几年就一直在操心此事,妾身会帮她打好下手,拾遗补缺。”

“选妃以温顺敦厚为优,不过太孙主见分明,你们也多问一下他的喜好。”

张贵妃忍不住笑道:“陛下胸怀天下,这种屋内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女人来操心吧。”

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又问李谦:“可曾有太孙今日行程安排?”

李谦回禀道:“今日休整,太孙却闲不下来,准备前往煤山考察烧炭一事。都知监已经协同李少监做好了安排。不过,今日一早,赵王殿下就去见了太孙殿下……”

他回头看了一个小太监,对方立即递过来了一份报告,他看了看,又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来一看,纸上面记录了今日朱高燧与朱瞻基的谈话重点,让朱棣一看就明白了朱高燧的意思。

不过他可不像朱高燧,摸不清朱瞻基的心思。只是想了想,他就明白了朱瞻基为什么会不在乎手里控制的商路,愿意转让给朱高燧一部分商路。

因为朱瞻基根本不在乎这份产业,他在乎的是整个大明,整个天下。

一个胸怀广阔的朱瞻基,是极其符合朱棣的期望的。同时,他也对小家子气的三儿子,更看不上眼了。

“这件事你们不要管了,让太孙自己处理。待王彦回来,让他过来见我。”

王彦是司礼监大太监,在他之前,司礼监也只是十二监中一个稍微重要的部门,真正的权力最大的部门是内宫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