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中,比他年龄大的将领也有,但是能比他资历老,权势大的将领,却一个也没有。
永乐元年,他镇守宣府,永乐五年,镇守北平,永乐七年,镇守开平。
第一次北征,郑亨督护运输兵饷,并在出塞后统领右哨,追击本雅失里,大破阿鲁台,论功第一。
随后被朱棣大赏,又委以重任,镇守宣府。
在北地九边地区,郑亨的功绩无人可比,大名威震北元。
朱瞻基现在获得了他的认可和支持,等于在北征军内部,已经笼络到了最大一股势力。
三月初一,最后一批北征军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朱棣虽然身体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骑不得马,只能坐车前往。
不过北平和张北之间道路通畅,又全部是骑兵,只用了三日,就抵达了张北。
在张北草原,朱棣升起大帐,大赏三军,大军出征。
五十万大军被分成了两条路线,东线由柳升领军,经由后世的锡林郭勒盟,向东北方向直抵翰难河乔巴山。
在那里,柳升将会与如今臣服大明的阿鲁台汇合,向和林进军。
中路大军则经由后世的二连浩特,向和林进军。
三月五日,休整好的大军由前锋营开路,伙头军随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行军。
的确是浩浩荡荡,东路军差不多二十万人,中路军差不多七十万人,人人肩扛手拉。
若不是个个都穿了军装,这根本不像打仗,而像是逃难。
但是,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军事集团了。
北元人虽然个人战斗力更强,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总共不到三百万人马,跟大明完全没法比。
若是他们不跑,跟大明硬对硬,十个换一个,也能把北元人耗的一个不剩。
七十万人组成的大军组成了大约十里宽的军阵,一路向北。这幸亏是草原,要是山区,恐怕要拉几十里长。
三月的草原刚发了嫩芽,但是这些草也远远不够十几万军马和挽马吃的,进入草原以后,军阵越拉越宽,最后形成了上百里宽的一股洪流。
而北元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兀良哈人早已跑的不见人影,瓦剌人也都收缩了战线,想要依靠草原和沙漠来耗费大明军队的体力。
不过,中路大军为了跟东路大军形成配合,行军速度慢的惊人,一天只有一二十公里的速度,进行平推。
除了前锋军和斥候军,所有的大军都是交叉行军。今日左掖在前,就会休息一天,然后让后军变成前军,这样的轮换行军既保存了体力,又稳如泰山。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样的行军速度,耗费的粮草太多了一些。
二月二十一日,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他们将经后世的二连浩特,直接向瓦剌人王庭库伦和古都和林进军。
隶属于朱瞻基的幼军和羽林左卫的斥候营,也随着他们一同出发
而一应粮草,辄重,还有专门的医护兵,工匠营也都随着大军出动。
留在北平的军队只剩下了不到十万人的纯骑兵部队,他们将与三月初,才会出发。
在指挥部的参与,朱瞻基对这支大军的每一步调动都了如指掌。他也不顾自己太孙的身份,对大军的每一处安排,都谦虚地询问其原因。
这不仅让他获得了这个时代大军调动的基本知识,更让军中将领对他的印象格外好。
一个好战,并且不怕战争,愿意接触军队“粗人”的太孙,是很受军中将领喜欢的。
这也让朱棣满意无比,只有一个朱高燧不开心。
只因为一个名分,他百般拉拢军中将领而不得,而朱瞻基只是稍微放下身段,就让所有将领趋之若鹜。
他原本以为朱棣会将朱瞻基留在北平,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带着朱瞻基一起前往草原。
不过,他比朱高煦要隐忍的多。对皇位的渴望也没有朱高煦那么强烈,因为他很清楚,在他跟皇位之间,还有无数的障碍。
如果没有太好的机会,他绝对不会暴露自己的意图。
他现在最好奇的,就是朱瞻基为什么跟锦衣卫走的如此近,他到底在利用锦衣卫干些什么?
朱瞻基拥有四个锦衣卫侍卫,这件事并不稀奇,就连他自己也有一队锦衣卫侍卫。
但是从朱瞻基来到北平,指挥同知塞哈智,指挥佥事庄敬已经到了别院数次,每一次都有大批人马随行。
跟锦衣卫走的如此之近,父皇还不计较,这让朱高燧疑惑不已。
他很清楚自己的父皇,在皇权面前,没有父子感情一说。
大兄太子因为受到文官推崇,他隔三差五就要敲打一番。
二兄汉王因为受到武将喜爱,从靖难之后十余年,一点掌握兵权的机会也没有。
锦衣卫是父皇手里的一把利刃,他向来不允许任何人向锦衣卫伸手,凭什么这个初出茅庐的侄儿,就敢毫无忌讳地跟锦衣卫接触?
朱高燧绝对不信只是因为父皇偏爱孙子,这里面绝对有他不知道的原因。
可惜的是,他身边的锦衣卫侍卫隶属北平千户所,根本不知道从应天府发来的任何消息。这件事只有来自应天府的庄敬一伙知晓,就连塞哈智似乎都不知情。
越是查不到,他也越是好奇,他感觉,自己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朱瞻基却没有精力去猜自己这个三叔的小心思,他已经被繁忙的军务给占据了全部心神。
自二月十六,大明在北平升帐,朱瞻基开始接触大明军务,这相差了六百年的不同战争模式,就让他要要一点点重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