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出征之初朱瞻基与朱棣的长谈之后,朱棣决定给阿鲁台一个机会,顺便也想看看对方的诚意。
但是他也不敢大意,所以派了四年前把鞑靼人打废的柳升的神机营与他们汇合。
对付鞑靼人,柳升的神机营有了经验和心理优势。鞑靼人也畏惧柳升,所以由他主持东线,朱棣还是很放心的。
出征之前,朱瞻基也代表朱棣前往柳升的神机营犒军,此次犒军不涉及银钱,只是宣读了由胡广撰写的出征书,吃了一顿肉饭。
这个出征书其实就是所谓的正义之战宣言,哪怕现在是大明率先出军,也要给自己贴上正义之师的标签。
朱瞻基也借这个机会,观看了如今全世界应用最广的火炮和火铳。
如今的大炮全部是铜管,最小的不过五斤重,最重的却有七八百斤,口径在一百一十毫米左右。
神机营编制只有五千人,但是在朱棣的支持下,如今却达到了近两万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炮兵,四分之一是火铳兵,另有四分之一是骑兵,还有一部分是工匠和服务人员。
火炮可以用铜铸,火枪却是用铁匠打造。枪管采用了双层铁管封闭,外面用铁条箍紧。
相比后世的土铳,因为工艺的问题,还要落后许多。
不过在子弹方面,如今的工匠却开发出来了独弹和散弹,大炮更是有开花弹。
朱瞻基原本还想借机会卖弄一下自己的黑火药知识,可是如今接触了才知道,原来在明初的时候,黑火药已经有了超过三十种不同配方。
火铳,火炮,包括烟花和鞭炮,虽然都是用黑火药,但是每一种黑火药的配方都不一样,都是最适合其用途的配方比。
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但是绝对不缺少试验精神。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只能靠经验来操作,而留不下书面的知识。
这个发现也让朱瞻基改变了原本的计划,他决定不再研究黑火药,而是直接过渡到硝化棉方面来。
因为硝化棉是黑火药之后,最合适的枪炮用火药。
不过这个时代,硫酸和硝酸的获得都很难大规模生产。
前世的周游进行过基础工业的整体投资,对三酸两碱都有一些了解。
在唐代,道士们就通过干馏石胆(胆矾)而获得硫酸。
但是硫酸易得,硝酸难求。
因为全世界硝石的储量都不大,除了智利和印度以及西北地区,其他地方都很少。
道士们获得硝石的最主要渠道,主要就是通过煮厕所的土,而且这种方法获得的硝石纯度很低。
而火药的改进,却是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必不可少的基础。
朱瞻基也在考虑,未来要不要带着郑和先去一趟美洲,把安托法加斯塔那里的硝石矿给开发出来。
二月十六,朱棣在北平原燕王府,现行在所召开朝会。
原来的燕王府就成为了大明新的政治中心,大半个朝廷的文武官员举行了第一次大朝会。
朱瞻基原以为自己跟这次的朝会毫无关系,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让他也参加了这次的朝会旁听。
因此,他的幼军和羽林卫的斥候比试,他也根本没有机会旁观了。
不过,为了怕那些幼军不尽力,他委派了李亮代替他出席这次的比试。
这次的朝会主要内容就是处理北征事务,但是也处理了一些这段时间的朝廷的大小事务。
行在所这里就变成了整个北伐军的司令部,大小命令从这里发布了出去,整个北平也因此开始活跃了起来。
当天下午,都督刘江、朱荣就被朱棣任命为前锋,明日率先离开北平,由中路踏上了前往大漠的行程。
朱瞻基也旁听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联合做出的战争计划,第一次正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调兵遣将。
在后世,周游的手下有十万保安,超过两万人的雇佣军团。
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有自己的军事卫星,有自己的通讯网络,也有自己雄厚财力支撑起来的后勤部门。
不管是天气,运输,弹药供应,食物供应,都有超级计算机统一统筹。
可是这个时代,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需要靠人力来堆。
就连最基本的交通网络,现在都没有,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人烟的地区。
所以,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是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战争,统筹安排跟过家家一样好笑。
北征的第一步是在张北集合,朱棣在大军出征大漠之前要进行大阅兵,这种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唯一的目的是鼓舞士气。
后世的士兵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争,可是现在呢?大部分人当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朱棣的御驾亲征,第一步就是阅兵,给士兵发银钱,只有这样,士兵才有战斗的动力。
以后世的运输条件,从北平到张北县,不过两百多公里,四百五十里左右,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但是现在,步行却需要整整十天。
士兵带着自己的武器,一天正常行军只有三十公里。即使现在道路通畅,也只有四十公里,如果想要再快,只会把士兵累垮了。
这个时代的军人忍受能力绝对高于后世,但是身体条件有限,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了几顿,身体能有多好呢?
在草原作战还是好的,有专门的辄重营。像沐英他们在西南打仗,山高路窄,士兵们需要自己背着兵器,背着干粮和被褥,一天行军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就已经是极限了。
这次北征,几十万大军行军,每一个卫的后勤供应,休息场地,粮食配给,医疗治疗,突发状况应对,全部需要用人来安排。
光是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的通讯,就需要百分之五的士兵来专门负责,这个数字是朱瞻基一开始根本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