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战争的意义

但是同时,他很清楚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威,那就是军队这个暴力集团。

在这个生产力低下,信息不畅通的年代,控制了军队,就等于是拥有了最有效的武器。

只要皇权牢牢把控了军队,任何对手,任何敌人,都无法撼动皇权。

而解决了军队问题,战争问题,也等于是粗暴地解决了政治问题。

在这种稳定的基础上,再一点点地解决政治问题,让局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就是朱瞻基想要做的。

那么,在这样的时候,大明的武力系统,绝对不能任由朱棣就这样白白消耗。

因为想要解决草原问题,只是靠打,是没有太大效果的。

劳师动众来打人家,人家直接起来跑了,你能怎么办?

草原问题,打肯定是要打,但是更关键的还是治理。

“皇爷爷动用五十万大军,十几万匹军马,四十万民夫,十万匹驮马,远赴万里来打一场仗。如此大的军力,瓦剌人当然要跑,绝对不会跟我们正面作战。而如此多的人,如此大的负担,也注定了我大明的战争不能持久。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为难的循环。人少了,打不过,人多了,对方跑。所以只靠战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回到了我问皇爷爷的问题,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我大明打这场战争,想要获得什么结果?”

这个时候,朱棣也认真地说道:“最次的结果,是想削弱瓦剌的实力,不让他们一统草原。较好的结果,当然是想把瓦剌和鞑靼都归顺大明。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想把草原也变成大明的牧场。”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么,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一切手段达到最好的目的,所有的行动,包括战争,都应该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为了威慑而战争,为了面子而战争。”

“基儿有何妙策?”

朱瞻基笑道:“孙儿这次出征,才在皇爷爷的允许下接触军务,孙儿现在连各军的将领是谁,有何能力都不知道,能有何妙策?”

这话说道朱棣有些惭愧,因为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意思在行事,他可从来没想现在就放弃大权。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说道:“不过,孙儿认为,大军不可轻易出动,出动耗费的就是无数的钱粮。而是因为将军力和政治因素联合起来,对草原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慑,稳步蚕食草原的势力。”

朱棣却说道:“是到如今,箭在弦上不可不发,大军一直不动,就连三军将士也会不满。”

“皇爷爷要打当然也可以,但是,也要注意战争与政治目的的配合。”

虽然每一个字朱棣都听得懂,但是朱瞻基说道话,每一次都要让他想一想才能明白在说什么。

偏偏朱瞻基的用词虽然生僻,却似乎中能用简单地话把意思表现的非常明显。

他呵呵笑道:“好,我很想知道,如何把战争与政治目的联合起来。”

在大一统的儒家时代,任何行为都必须要包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标签。

哪怕是战争,也要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师,仁义之战。

朱棣想要打击瓦剌,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现在势力崛起,跟鞑靼的势力不平衡了,需要削弱,这样让他们跟鞑靼继续斗争下去。

要不然朱棣疯了,四年前打鞑靼,现在又过来打瓦剌。

保持草原的势力的平衡,不让一家独大,这就是朱棣的目的。

但是掀起这场战争,朱棣当然不会这样说,只会以不服王化的名义来教训瓦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北元分裂的一个部落,现在竟然敢跟中央王朝作对,就该接受一下教训。

可是要让儒家耍嘴皮子,或者是教化民众可以。让他们真正来策划一场战争,或者是构划一个完整的方略,他们就会一推二做五,这非我儒家的责任。

他们什么事都会插一手,不然就是暴君,昏君,可是遇到事,需要担责任就会推脱。

当然,这是他们本身的限制,也是时代的限制。

他们就相当于是一家公司里面拿技术入股的股东,什么都要按照我的来,赚钱我要分,亏钱就是你无能。

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真正去考虑,他们那一套技术落伍了没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搞技术革新。

等到公司破产了,倒闭了,他们想要技术革新也晚了。

朱棣虽然不喜欢儒家,但是也不得不用儒家的一套来治国。因为在封建王权时代,也只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才是一个帝国稳定的基础。

何况,舆论也掌握在儒家的手里,他可不想在史书上,自己变成一个昏君。

讨伐瓦剌人,自然也有儒家为他制作了一篇道德之师,仁义之师的诰文。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就顺嘴说道:“原由是瓦剌大汗不服王化,目的吗,当然是想把瓦剌打服,至于意义嘛,我倒没有仔细考虑过。”

朱瞻基笑了起来,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个爷爷这是在考验他了。

在宫中朱瞻基不知道,但是出发这几天来,每天朱棣都跟一帮大将,朝廷文臣在商讨战争的各个细节,怎么可能没有仔细考虑过。

朝廷的文武大臣来了一半随驾,这些人,可都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

不过他喜欢这种考验,因为通过这种考验,他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阐述出来,影响朱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皇爷爷虽然说的对,却一点也不全面,根本没有说清楚战争的本质和大明打这场战争的终极目的。我在闲暇之余,也对历代以来发生的战争进行了一番分析,列出了战争本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