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午的时候,她们一个个才散开,因为都知道,朱棣要来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跟金阔和余先使了一个眼色,两个人各自抱着一个大盒子跟在朱瞻基的后面上了二楼。
李亮也已经准备好了,将两个矮几摆在了一处光线透亮的窗口,然后去守在了楼梯口。
几个人的脸色都非常沉重,看着朱瞻基依旧平静的脸孔,才觉得有些安心。
余先的单子最小,忍不住颤抖着声音说道:“殿下,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朱瞻基瞪了他一眼说道:“何为欺君?这可是事实。你们都给我镇定一点,别给我露出马脚。”
想了想,他觉得余先和李亮这两个人经历的事情少,在朱棣面前还真的有点不够看。
所以他又说道:“你们两个到楼下守着,等皇上来了,也不用守在这里。”
余先如蒙大赦,立即说道:“奴才去看看午饭准备好了没有。”
等他们下楼之后,朱瞻基带着金阔就打开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面装了一个大球,另一个箱子里面却装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小球。
同时,还有一叠毛边的羊皮书,上面写满了弯弯绕绕的文字。
朱瞻基熟练地先将大箱子里面的那个大球给抱了出来,然后安装在了一个稍微倾斜的支架上。
这个球体是用南洋红木雕成,红木沉重,这个直径差不多五十厘米的球体也显得格外沉重。
从外形看,这个球体外面涂满了各种不同颜色,还被雕刻出来了这个地球上大部分的地形图和海洋。
是的,这是一个地球仪。
而且,这个地球仪还是一个包括了全世界大概地形的地球仪,平原是浅绿色,森林是深绿色,高山是白色,高原和沙漠是黄色,而河流和海洋是蓝色。
这个地球仪耗费了朱瞻基差不多断断续续一年的时间,在下马桥农庄里雕刻而成。
在现代的时候,他发射了自己的卫星,也到过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所以如果只是雕刻一个大概的地形图,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当然,想要多精确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还故意疏忽了大明的地形,只是把欧洲和美洲,大洋洲,非洲,给标注的特别清楚。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一个地球仪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地球仪只能用无价之宝来看待。
现在的人们,大部分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平面上,一直要到一百年后,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才逐渐知道了人类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球体。
而为了让朱棣“合理”地看到这个地球仪,朱瞻基也是耗费了一番心思,一直到他夏天的时候抓到了一个不知道哪里的外国人,条件才算成熟。
一个月前,朱瞻基让金阔关了那个洋鬼子两个月后,直接处死,然后假装翻译出来了一点“旅行日记。”
羊皮书是周南用西班牙文写的,翻译的文字则是他先抄了一些中文,然后让金阔抄下来的。
之所以费尽周章,就是想让朱棣相信,这个地球上,还有无数的地方等着他去征服。
两艘挂着內监旗子的平底楼船停在了石头城码头,一帮在码头讨生活的苦力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从宁波市舶司运贡品的船。
这种船不是他们能指望去赚点苦力钱的,这里面的东西都是要直接运进宫的,可不敢让他们接手。
他们也不敢赚这样的钱,要是一不小心摔了个箱子,那可就是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海船到了这里是进不去秦淮河了,要么把这些东西直接装车运进内库,要么就是直接用小船转运进宫。
正当他们猜测着船上装了些什么的时候,一队羽林卫已经封锁了整个码头。
大船上面运装的一个个箱子和绸缎,被一帮小太监转运到了十多艘小船上。小船在河里划,岸两边都是大队人马沿途护送。
“这肯定又是哪国进献的宝贝,要被直接送入宫中的了。”
“那些襊尔小国有何宝贝?我大明天宝地灵,什么宝贝没有?有时候也就看个新鲜而已。”
这个时代的大明可是天朝上国,数十个小国无不以能给大明进贡为荣。就连码头干活的苦力,也瞧不起那些不知偏到哪里去的小国家。
另一个人反驳道:“也不能这么说,忽鲁谟斯国贡献给太孙的几十匹宝马,不就很不错,太孙爱若珍宝,还想改良我大明的马种。”
“山高地远的,哪里还没有一点好东西。像那个奴儿干都司,听说冷起来鼻子都能冻掉,但是偏偏能出那种救命的人参。”
船队沿着秦淮河一路前行,抵达皇城南的的一个河汊,这里被修建了一道船闸和城墙。
检阅了通关凭证后,船队被放行,行走不远,又遇到了第二道船闸,这里被皇宫的城墙整个围了起来,船队只能从城墙下的河道进入。
应天府的皇宫里面是有河的,被称作御河。
御河东南两个方向与秦淮河连接,北面连接琵琶湖,流水不断。
在皇宫内部,御河呈一个t字形,最北是御花园,然后通过西宫,抵达皇宫南侧武英殿。
河道从武英殿这里就变成了东西走向,流经午门和奉天门之间,到了文华殿,又流经经籍库,出了皇宫。
大臣们上朝,进了午门,还要过金水桥,然后才能进入奉天殿。
船队过了金水桥的旁边,朱瞻基就已经等在了岸上。
金阔一个跃步上了岸,就拜倒在朱瞻基的面前。“太孙殿下吉祥,老奴想死你了。”
朱瞻基一脸恶心地说道:“就你这丑脸,天天念叨我,我还不要做噩梦啊!”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瞻基的动作却很亲密,亲自扶起了他。“你在宁波干的很不错,我很满意。”
金阔躬身说道:“老奴不过是按照殿下方略行事,不敢居功。”
“能安守本份,尽心尽责,我已经很满意了。”
永乐七年,郑和下第二次下西洋回来,朱瞻基就把金阔派到了宁波担任市舶司镇守太监。
一方面是帮朝廷收日本,朝鲜的海税,另一方面就是帮朱瞻基在宁波这个朝廷的通商口岸扎下一个钉子,赚一点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