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捷

振南明 一袖乾坤 2361 字 9个月前

难道天子真的有渠道打听到吴军的动向?

这也太可怕了吧。

还好他没有生出复叛的心思,不然以天子的深不可测,他这一众兄弟还不得都死无葬身之地。

“哦,原来是如此。吾皇圣明啊。”

李过冲着南京的方向拱了拱手,怅然感慨道。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今上的雄才大略便是秦皇汉武也比之不及。有圣上在,大明何愁不能中兴啊。”

黄德功这番话倒不是拍马屁而是实话。

朱慈烺继位后所作所为天下人都看在眼里,天子的改革整顿使得暮气沉沉的大明朝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和生机,经过几次与鞑子的对决,如今明清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隐隐发生了转变,反倒是明军占优了。

当然,现在距离发动全面反攻还早,不过大明文武官员心中都是信心满满。

李过心里则是五味杂陈。

老实说他打小便过着苦日子,后来连苦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便跟着叔叔李自成造反。

那个时候他对大明的官员、大明的体制,甚至是大明的皇帝都恨透了。

当时他也骂出过狗皇帝不得好死的话。

在他看来崇祯不过是个欺软怕硬,只知道盘剥穷苦百姓的昏庸之主。

但是当今天子给他的感觉全然不同。

且不说天子的雷霆手腕,便是其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替他卖命,靠的也不仅仅是皇帝的身份而是人格魅力。

这么看来大顺覆灭的不冤。即便大顺没有亡在鞑子手里,迟早也得亡在大明手里。

大明荡平虏寇是迟早的事情,事到如今李过自然没有什么不臣的想法,只想着早些给子孙铺路。

他清了清嗓子道:“李某听说陛下在南京城中办了皇明军校,择选优良子弟教授学问。犬子虽不成器,李某也希望能举荐他去皇明军校就读,好生历练一番。”

黄德功如何听不出李过的言外之意。

他这是急着表态,要与大明共存亡啊。

李过就这么一个义子,李来亨若是去了南京,李过便断然没有谋反的可能了。

“李将军实在太过谦了。素闻少将军善于骑射,若能入皇明军校就读,势必会更上一层楼。李将军便不要犹豫了,赶快给陛下上奏疏吧。”

黄德功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一番,吴三桂完全没有准备。

这还真是风水轮流转。

想当年顺军围攻山海关眼看着就要拿下,多尔衮率八旗突然杀出一举扭转局势。

而现在清军围攻李过、高一功,突然杀出的却是黄德功,近乎完全一样的节奏。

李过显然也注意到了清军的变化。

原本清军已经发起总攻,现在却突然撤走,肯定是发生了什么。

李过趁机高呼道:“冲出去,都跟着本将冲出去。”

人的求生本能在这一刻彻底爆发,那些已经抱着必死之志的明军骑兵又有了斗志,就连气力也增强了几分。

吴三桂显然不打算和突然杀出的黄德功部硬碰硬。

清军此时已经消耗了太多的气力,硬碰硬吃亏的肯定是清军。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吴三桂深谙此道,所以跑才是上策。

只是黄德功部也是骑兵,吴三桂想跑谈何容易。

刚看出清军逃跑的意图,黄德功便命儿郎们紧追了上来。

吴三桂见状连忙命令一部分军队殿后,自己则率着心腹精锐先行一步。

不得不说吴三桂逃跑的本领却是一绝。

当初他在辽东任职期间就是出了名的逃跑将军。

和后金的几次大战中,别人都是命丧沙场,惟独吴三桂能够全身而退。

若说他一点过人之处没有,那是不公允的。

但这点过人之处放在沙场上只能保命却不能取胜。

不过眼下吴三桂显然不在意这场战斗的胜负。

到处都是喊杀声,黄德功麾下虎贲大军憋了这么久终于找到了发泄机会。

加上他们士气高涨,吴三桂派去殿后的军队被杀的丢盔弃甲,连连逃窜。

随着清军的撤退,李过也看清了局面。

原来有一支明军赶来增援,怪不得鞑子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