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吴三桂统兵

振南明 一袖乾坤 2637 字 9个月前

时间长了吴三桂心里难免会有想法。

他降清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不是给人鞍前马后的。

如果是现如今这个待遇,那么他当初降清的意义何在呢?继续留在山海关做土皇帝不是挺好的吗?

难道就为了平西王一个虚头巴脑的名号?

所以吴三桂决定脱离阿济格的控制。

而脱离阿济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

只有战时将领的自主权是最高的,吴三桂迫不及待的要统兵打仗。

现在是乱世,他知道自己迟早会等来机会的。

果不其然,清军在四川大败,近乎全军覆没。

阿济格、多尔衮相继震惊,这些不可一世的满清贵族意识到明军并非是羸弱到不堪一击的。相反,明军有着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那时吴三桂便断言自己的机会来了。

原因无二,实在是清军八旗的士兵数量有限。

经过这一次大败短期内元气难以恢复。

可是仗还得打,多尔衮只能倚仗吴三桂这些汉人藩王。

而要论战斗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顺王绑在一起都没有吴三桂的大腿粗。

到头来多尔衮发现他一直冷藏打压的吴三桂成了唯一的选择。

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当然,吴三桂本人还是会在明面上表示对清廷的臣服的。

毕竟他献出山海关之后就决定了不可能再降明。

拉出去单干看起来美妙,但许多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首先就是粮秣问题。

在清军编制下吴三桂不需要为粮食操心,可要是单干这些都是需要他考虑的问题。

吴三桂不认为自己有渠道能够搞定这些,所以眼下他还是需要寄人篱下的。

等到他将来哪一天实力强大羽翼丰满,或许便是跳出去单干的时候。但眼下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能够离开阿济格的控制已经是最好的事情了。

吴三桂对阿济格的小动作视而不见,命令军队随时准备拔营前往湖广。

只不过在走之前他还要向阿济格讨要一份粮草。

按照规矩这批粮草肯定是该陕西来出的,只不过这一次吴三桂要留个心眼,绝不许阿济格再往里面掺沙子。

福建,南安侯府。

接到多尔衮的令旨,郑芝龙长出了一口气。

大清摄政王总算同意出兵。虽然派的是平西王吴三桂这个汉人藩王,但总归是让郑芝龙给桂王一个交代。

不然万一桂王恼羞成怒之下断了给郑芝龙的粮食供应,郑芝龙这十数万军队吃什么喝什么去?

郑芝龙立刻命人将这一消息送去广西告知桂王,同时表示自己也会随时响应桂王的号召。

当然怎么响应是郑芝龙说了算,最终解释权也在郑芝龙。

眼下还有一件令郑芝龙心忧的事,那就是海贸生意的萎缩。

相较于以往,郑家海贸税收大幅下降。

事出非常必有妖,郑芝龙当然不相信这会是因为海商们热情下降。

这其中的利润丰厚,即便要给郑家缴纳一笔不菲的海税,仍然可以赚的盆满钵满,傻子才不去做。

至于这其中发生了什么问题郑芝龙一时难以肯定。但他隐隐觉得这和朝廷有关系。

朝廷之前和郑家联合搞什么皇明贸易商会,现在已经撇开郑家单干。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个皇明贸易商会发挥的作用就是发展海贸。

海贸是郑家的根基,绝对不能被轻易的动摇。郑芝龙决定派人前去皇明贸易商会内部探听一番,看看这个小皇帝究竟想要搞些什么名堂。

除了这些唯独有一件事让郑芝龙放心不下。那就是他的儿子郑成功。

当然自己让儿子去南京证明是个极大的错误。

眼下小皇帝手中捏着郑成功便等于捏了一个人质,不到万不得已郑芝龙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敢答应桂王派大军响应的一个原因。

郑芝龙对这个儿子十分欣赏,一心想着把他从朝廷的魔窟之中救出来。

只要他的儿子一到福建郑芝龙便是全无顾忌,可以为所欲为了。

陕西,西安。

阿济格接到了多尔衮的一份令旨。

多尔衮调平西王吴三桂为征南大将军,率领十万绿营军以及本家兵攻打湖广。

这道令旨下的十分突然以至于阿济格根本来不及反应。

等到他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已经来不及了。

难道他还能强行留着吴三桂不成?

无奈之下阿济格前去询问吴三桂的意见。想不到这厮竟然欣然同意。

哎,他真是养了一只白眼狼啊。

有时候阿济格真的难以猜透这位同胞兄弟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