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高杰和卢象升的出身完全不同。
高杰是流寇出身,而卢象升是宣大总督是督抚大臣。
即便是高杰降明之后也只是做到了总兵。
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二人没有太多的交集。
可高杰就是打心眼里钦佩卢象升,钦佩这种忠直之臣。
崇祯朝的督抚无数,但真正能让高杰钦佩的只有卢象升、孙传庭二人。
二人都以身殉国,以至于李自成兵临京师时崇祯帝无人可用,这是何等的讽刺。
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来后,高杰甚至一度以为大明近三百年国祚就要毁于一旦。
所幸崇祯帝的嫡长子,东宫太子朱慈烺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让高杰重新看到了希望。
亲贤臣,远小人,整吏治,肃朝纲。
这绝对是英明圣君,中兴之主啊!
最让高杰感到欣慰的是,当今天子是积极的主战派。
即便是先帝崇祯,也曾经动过和东虏议和的念头。
而今上早在践祚之初就曾对六部九卿说过,敢言与东虏议款者死。
这是最直接的表态,有了天子的表态,高杰这些武将也敢甩开膀子和清军干到底。
高杰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他知道这天下是汉人的天下,不是东虏的天下。
要是让东虏取了江山,那神州大地的百姓便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了。
家国天下危亡之时总得有人站出来。前有卢象升、孙传庭,现在轮到他高杰了!
拿下广平府后高杰并没有多做停留,而是继续北进。
广平府的北面是顺德府,下领九县,距离京师一千里。
弘治年间全府在编民户有两万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二十五。万历六年时在编民户有两万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万一千九百五十七。
可到了崇祯十七年,顺德府全府在编民户只剩下了一万出头,口九万余人。
连年旱灾蝗灾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兵乱人祸。
崇祯年间东虏多次犯边破口,劫掠畿辅。属于北直隶下辖的顺德府也难幸免。
在崇祯十一年,这里曾经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战,交战双方便是满洲八旗与卢象升统领的明军。
崇祯十一年八月二十三,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军,封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率右翼军,并贝勒杜度等大举征明。
九月二十二,岳托从密云墙子岭破口入寇,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随后不久,多尔衮率领左翼军于九月二十八从青山关破墙而入。
两路大军最终在通州会师,直逼北京。
崇祯帝大为震惊,下令京师戒严。同时崇祯帝赐予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尚方宝剑,统领天下勤王兵马。
不过说是统领天下兵马,但卢象升真正能够统率的只有他从宣大带来的两万多兵马以及监军太监高起潜统率的数万关宁军。
明军兵马相较于多尔衮、岳托统领的八旗军并没有数量优势,但若是上下一心,在卢象升的带领下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可问题是这时的崇祯帝已经有了议和的心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清军私下接触,商量议和的细节。
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与监军太监高起潜忖度上意,知道崇祯帝想要议和,便对主战派的卢象升一再打压。要粮草不给粮草,要甲胄不给甲胄。
高起潜还以替大明保存家底的理由向卢象升提出分兵的要求。
卢象升在一再力争无果后无奈之下只得答应高起潜,由高起潜统领关宁军,卢象升统领宣大军。
明军就此分兵。
这次分兵后卢象升手中的兵力大减,不过还是主动出击,出京师,过涿州,抵保定,最终在庆都和清军展开了一场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