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的人少了围不住,派的人多了粮食消耗是个很大的问题。
若是攻城方派出上万人围一个几百人防守的棱堡,围上个半年粮草要消耗多少?
而棱堡内的守军,完全可以储备几百人一年乃至更久的口粮。
怎么看,都是攻城方吃亏。
若是棱堡群,则更为恐怖,可以有效阻止骑兵推进。要想把这些钉子全部拔除,恐怕得倾尽举国之力。
当然,棱堡的强大是建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只有搭配犀利的火枪,棱堡才可以把优势发挥到最大。
这也是朱慈烺这么急着设立火器司,打造优质火铳的原因。
棱堡可以提供交叉火力,如果再搭配犀利的火铳,无疑可以起到机枪交叉扫射的作用。
棱堡、火铳,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若是把火铳换成了弓弩,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当然,棱堡不可能是绝对无敌的。
它的诞生是因为旧式火炮的出现,它的消失是因为开花弹的广泛使用。
朱慈烺现在自己都研制不出开花弹,满清自然也不可能制出。
所以,棱堡在这个时代就是无敌的。
最关键的是修筑棱堡所需要的费用实在是太低了。
一座几十人、几百人驻守的棱堡花费不到一座县城的十分之一,以大明朝廷现在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在山东北部修筑一片棱堡群,彻底把满清军队阻隔在外。
满清不把这些棱堡尽数拔除,便是想劫掠棱堡群后方的村庄、镇子都不可能!
(第二更,求推荐票!感谢书友柔之虎的500币打赏,感谢书友喜欢历史课的200币打赏,感谢书友陈帝扬的100币打赏)
德州大捷给整个大明帝国带来的欢欣鼓舞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不过朱慈烺却没有一直沉浸其中。
作为一个灵魂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他十分清楚此次满清派来收复山东的只是一只偏师。
如果多尔衮被这次德州大败刺激,改变了整体战略,将兵力往东线倾斜,明军就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朱慈烺当然不会对满清抱有任何幻想,他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将一切可能的情况考虑在内。
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满洲人便一直缺乏攻城能力,故而多是用间,靠内应制造混乱打开城门,兵不血刃的拿下城池。
这种战术自然是有局限性的,皇太极也正是看到了这点才组建了乌真超哈——一只配备大量火炮的军队。
皇太极的战略眼光还是很毒辣的,他知道明军的优势在于火炮,那么只要八旗军能够在这一项上追赶上明军,便可以在与明军的对决中处于全线优势。
宁锦防线给皇太极制造了极大的阴影,他自然无比迫切拥有一只重火炮军队,轰开坚固的城墙。
可惜只有辽东一地的满洲人缺乏制炮技术,即便皇太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亦不能让乌真超哈的火炮媲美明军。
直到登州之乱的发生,孔有德叛明降清,带去了大量登州的火炮。
这些火炮都是葡萄牙雇佣兵从壕境(澳门)带来的佛郎机炮,属于同时代最先进的火炮。
有了这些样炮,皇太极便可以命辽东的匠人们进行仿制。虽然仿制出来的重炮不及佛郎机人的原装货,但比之原先的粗糙火炮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至此,满洲人的火炮已经不输于明军。
原本历史中崇祯十七年孔有德等三顺王随清军入关,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攻打李自成。
他们和吴三桂部一起作为先锋为满洲人冲锋陷阵。
其中吴三桂、尚可喜等军追随阿济格由大同向榆林进兵,从陕北南下西安。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则在多铎的带领下,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
李自成的应对是派李过、高一功守陕北,自己则亲率大军死守潼关。
最终潼关失守,李自成自知西安守不住,再次做出大撤退的决定。这之后被清军一路穷追猛打,最终死在了九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