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秦拱明却觉得有些遗憾。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庆王朱帅钦诈降,这样等清军入城的时候发动奇袭全歼之。
可朱帅钦担心诈降会引起朝廷的猜忌坚决不同意,秦拱明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等着清军主动来攻城。
他让士兵们坚壁清野,坚守城中不出,给清军一种德州兵力空虚的错觉。这样清军势必会毫不犹豫的攻城。
秦拱明对守住德州自然是有信心的。但他想做到的不光是守住德州,更是借此消耗尽可能多的清军。
八旗精锐的数量有限,死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亦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如果能够全歼这五千多兵八旗兵,对清廷来说绝对是个极大的打击。
但这不是秦拱明一个人能做到的,还需要清军将领的“配合”。
偏偏觉罗巴哈纳十分谨慎,在权衡过后直接选择了退兵。
如此一来这只清军还是保存了不少实力的。
秦拱明麾下的这两万人若都是白杆兵等精锐,还可选择出城追击。但其麾下大部分都是团练乡兵,守城还是可以的,与八旗兵野战基本就是送死。
是以秦拱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觉罗巴哈纳和石廷柱率领部众撤离。
这一仗过后,相信清廷对于山东的虚实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山东的重视程度也会随之提高,难保不会做出兵力调整。
若是其把兵力向东线倾斜,欲求先取山东,那秦拱明和高杰的驻防压力也会随之大增。
不过这些都不是需要立刻考虑的问题。眼下刚刚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秦拱明要做的就是派人清点斩首清军士兵的首级数,然后向朝廷报捷。
自三月京师陷落先帝殉国以来,朝廷一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几乎每天传来的都是坏消息。
朝中诸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其实也是没底的。这种时候实在是太需要一场大捷来振奋人心了。
德州保卫战的胜利关乎的不光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会影响整个天下战局。
此役更是打破了八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让朝廷君臣能够挺直腰杆跟东虏干到底。
说到底大明立国三百年,在百姓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正朔所在。
如今李自成势颓困守关中,张献忠龟缩四川一地。也就是南边的大明朝廷有实力和东虏分庭抗礼。只要朝廷能够拿出保护子民的决心与实力,民心便会倾向于朝廷并为之所用。
(感谢书友东京网友的3000币打赏,感谢书友飘空游的100币打赏。求推荐票。另外推荐一本书,《史上最强崇祯》,比较爽的一本皇帝文。)
觉罗巴哈纳面色阴晴不定,狠狠空抽了一记马鞭。
战况和他预想的很不一样。
原本他以为有石廷柱的汉军镶红旗在西城牵制,他再派出真满洲正蓝旗勇士攻城,便能一举拿下北城,从而控制整个德州。
谁曾想城头的守军比他想象中顽强的多。
一度满洲白甲兵甚至都冲上了城头,本该迎来一场一边倒的屠杀,结果却硬生生的被守军化解,几十名白甲兵无一幸免!
这太匪夷所思了!
德州城中真的兵力空虚,只有乡兵、衙役守城吗?
觉罗巴哈纳不这么认为!
从他们攻城开始,守军表现的一直很镇静从容,应对也都很到位。
这绝不是一些新兵蛋子能够做到的。
觉罗巴哈纳认为德州城中一定有一只犀利的军队!
该死的王鳌永、方大猷!
此刻觉罗巴哈纳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二人生吞活剥了。
若不是这二人扯谎,向摄政王说什么德州兵力空虚,可一举破之,摄政王又怎么会派旗兵前来收取山东。
八旗兵是大清的精锐,满打满算一共只有十万人。
这十万甲兵死一个少一个,绝对经不起和明军对耗。
是以摄政王才会定下以绿营兵作先锋攻掠的策略。
所谓绿营其实就是原本明朝的官军,投降之后并不打散整编而是直接由原将来统率,替大清卖命。
就拿畿辅、河南的绿营兵来说,摄政王让他们去山西和李自成部交战,借以消耗李自成的实力。
而像收取山东这种‘美差’自然是留给自己人了。
可现在觉罗巴哈纳却发现这绝不是什么美差,而是一个送命的苦差事。德州城中一定驻扎了精锐兵马,先是示弱引他们攻城,再借机消耗折损大清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