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人驻守南京尚且有些捉襟见肘,如何能够再往外调拨。
看来扩军事宜刻不容缓了,若是手中有一只五六万的亲军,便是哪个军头也不敢把朝廷小看了去。
之前朱慈烺之所以没有招募太多的新兵是因为担心银子吃紧。毕竟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一个人一张嘴,一万人便是一万张嘴,能生生把本就不充盈的内帑吃空了。
但现在经过几轮查抄,内帑中堆放着上千万两银子,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花光的,扩军也就没了顾忌。
等到朱慈烺和郑家的海贸合作步入正轨,朝廷仅靠海贸一项一年便能有数百万两的收入,完全养得起一只数万人的军队了。
而眼下调黄得功部到滁州、和州驻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黄得功是勇卫营出身,对朝廷忠心耿耿,其部又是除了高杰部以外最强大的一只军队,调一部分监视二刘可以让他们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朱慈烺此举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可能的把二刘逼去袭扰敌占区。
河南如今在清廷手中,二刘不能去徐州、滁州、和州,那就只能去袭扰河南了。
别管他们是光明正大的去还是化妆成马贼流寇,都会让清廷在河南本就薄弱的统治动摇。
也许朱慈烺现在还无法像收复山东那样收复河南,但他却不介意不断的打游击战骚扰清廷后方。
哪怕是小规模的骚扰也好,只要能够不时给清廷放一放血,他们就会陷入深不见底的泥潭之中。
在如今小冰河的时代背景下,北方常年干旱,粮食歉收很严重。
清廷接收了河南、京畿地区就要养这些地方的投降军队。
而如果当兵的吃不饱饭那可是会闹事的,哗变一旦发生便会像海啸一般席卷,清廷即便是弹压下来也会精疲力竭。
当然二刘若是能够和清军大战一场就更好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会消耗二刘的实力。
清军和二刘拼的两败俱伤,朱慈烺坐收渔翁之利绝对是最理想的结果。
ps:感谢书友荷塘v听雨的1000币打赏
(第一更,求推荐票,求支持,老坤要被挤下榜了)
只要多尔衮的战略重心一日不向东南倾斜,朱慈烺便不必太过担心。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局势和原本历史很相似,只不过南明已经在山东站稳了脚跟。
“粮秣军饷之事朕便全权交给本兵去办了,山东这仗不但要打,还要把东虏打痛!”
朱慈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为此他必须向清廷挥舞一番拳头,告诉多尔衮大明也不是好欺侮的。
历史上南明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软了。政治软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手的轻视。满清可以毫无顾忌的把全部兵力投入西线,拿下关中解除后顾之忧后再腾出手来灭掉南明。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在多尔衮心中钉下一根钉子。
“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所能,力保山东粮秣军饷供应。”
陆振飞稍顿了顿道:“还有一事臣不知当不当讲。”
“但说无妨。”
“启禀陛下,徐州发来塘报,说萧县一代发现大股敌骑,有千骑之多。徐州方面判断这些人是马贼。”
路振飞面上满是忧色。
如今山东方面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后院起火绝不是什么好事。
朱慈烺却是并不怎么惊讶,轻叩了叩手指道:“如今留守徐州的是高卿的外甥李本深吧?”
路振飞愣了一愣,旋即道:“陛下英明,如今守备徐州的正是李本深。”
“此人虽然武略一般,但有个优点那就是十分谨慎。所以高总兵才会在尽遣主力北上的情况下放心把徐州交给他。”
李本深这个名字对朱慈烺来说再熟悉不过。
在原本历史中此人在高杰被杀后与李成栋一起降了清,充当满清的急先锋一路残杀同胞,绝对当的起为虎作伥四个字。
只是在这个时空,高杰已经收取了山东,李本深似乎暂时没有降清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