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二十国联军(一更)

在那里克伦威尔组建了强大的炮兵阵地,一架架欧洲炮车,根据地形地势排成了三排,每一排都有一百多辆,炮火构成了三层弧形,绵延十几里地的火炮阵线。

在四万炮兵军团后面,是十万强大的骑兵团,也呈弧形阵势摆开。也就是说,这一处阻击阵地,克伦威尔就投入了十四万兵力。

克伦威尔摆的明显是防御阵势,摆出了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架势,表面是这样,其实时则不然。

因为这一带的地形有丘陵,有盆地,有丛林,有沟壑,就是没有山地,但是这样的地形地貌,已经可以布置伏兵了。

剩下的20多万主力部队,成品字形埋伏在附近,而且附近有顿河,第聂伯河,伏尔加河,等等干流和支流,为水师进军这里提供了条件。

总之在这方圆一二百里的土地上,40万盟军已经为大明军队准备好了战场圈套,就等着明军往这里钻了。

这时离盟军阵地二十几里的地方则是大明远征军的营地。张献忠统帅的这支远征军,加上水师,特战兵营,还有朱由崧的御营,总兵力约十四万人。

单就从双方的兵力来看,可以用众寡悬殊来形容。

不过朱由崧对这一战也充满了信心,大明远征军士气正盛,欧洲列强组团来又能如何?早已是众志成城,运筹帷幄,明军的探子,加上锦衣卫,已经为朱由崧提供了详细的敌情。

与宋献策,张献忠商议以后,面对强敌,朱由崧已经有了破敌之策,这一战至关重要,如果能打赢了,不但沙俄的战事结束了,也能定鼎整个欧洲。

因此在御帐之中,朱由崧反复筹划着这一战的各个细节。

面对阿历克谢一世的疑问,荷兰公使付之一笑,让他自己在想像中找答案。反正他就是代表荷兰政府表示不同意联合对大明朝用兵,表示这是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

包括阿历克谢在内,其余19个国的公使,都对荷兰公使嗤之以鼻了,有的甚至讥笑荷兰被大明朝打怕了。他们之所以如此在意这个荷兰,是因为荷兰在当时也算是世界强国了,海上的马车夫这一绰号不是白当的,有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参与,没有这样一个国家的参与,当然不太一样。

但是任凭你有千言万语,我只岿然不动。

在这个会上,荷兰公使表现的很出色。虽然在其他各国的眼中,是十分的不堪。到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位荷兰公使和他的荷兰国王都是睿智的,现在这位荷兰公使,面对各位的期望和激将法式嘲讽,只是大度地一笑,然后摇了摇头,公然退出了21国会议。

走了一个荷兰,不算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只要有英国和法国在,沙皇君主阿历克谢心里就有底。

因为当时英国的统治者克伦威尔名声已经传出来了。

另外,法国也出现了几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就是路易十四,这个在位72年的君王,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之一,建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对外发生了三次重要战争,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不过当时的路易十四还是个13岁的少年,法国的大权还掌握在他的母亲之手。

其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是17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性之一,法国的摄政王,她与马萨林共同摄政,这位意大利人是安娜的老情人,也是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

两个人不但在床上配合得当,政治上两个人也是珠联璧合,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治愈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创伤,又挫败了投石党,对外联合英国,反对西班牙,奠定了路易十四专政的基础。

阿历克谢当然知道他们的名声,也乐意与这样杰出的人物合作。

很快,在沙俄、英、法等人的倡议下。在其余十几个国公使的一致响应下,欧洲20国联军成立了。

这个强大的军事组织,短短的一个月内就纠集了40万军队。40万人马以东道主沙俄的人数最多,有10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