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们如果冲进这片树林,他们这些伤残疲惫之士,不用打,估计就束手就擒了。
这时就看见外把火把晃动,有鞑子扯着嗓子高喊,“快把这座林子包围起来,然后进去抓人。”
战马的嘶鸣声,鞑子的叫嚣声,大批军队的跑步声,他们在林子里面听的清清楚楚。
“怎么办?”柳春红,张耐,双喜,慧英,都看向官职最高的李全。
他们也不敢点火把,树林里黑黢黢的。
李全的伤受的最重,有箭伤,还有刀伤。好在包扎止血及时,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休息,他现在也不感觉那么疼了,好像适应了一样。
他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是这次行动的具体负责人,但是被困在这林中他也没有办法,接应他们的人,山海关的救兵,恐怕都指望不上,他们离开盛京至多几十里的样子,远水不解近渴。看来这次行动失败了,被抓回去或者就地斩杀是迟早的事情,李全心里就做了最坏的打算。
面对几将的疑问,李全道:“本指挥使已经看过了,这片林子不小,有山有岭,地形复杂,他们包围林子,需要不少的兵将,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即冲进来,肯定是人手不够,他们是在等待更多的人马。我们只管往里面撤,能撑几时算几时。”
“如果要被他们围上怎么办?”
“那只有以死相拼,绝对不能让他们抓俘虏!”
“那先生怎么办?”
李全没有回答,但是他知道,如果真到那个时候,他绝对不会让这个德国佬活着再被鞑子们弄回去的。
他们一直往林子里面走,实在走不动了,就休息一下。就这样,李全他们这一百多人,保护着被折腾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汤若望,往里走一程,休息一阵,一直到了天亮,鞑子们也没有进来搜林子。
后来他们才知道,天亮的时候,鞑子们竟然奇迹般地撤兵了。
柳春红,双喜,张耐,慧英等几将保护着汤若望和受伤的李全,出城之后过了护城河,把大批的清兵阻滞在护城河以内,他们沿着官道跑出几里地之后,便离开大道,往西南方向的山林小道跑来。
柳春红几将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来时六将总共带了2000名锦衣卫,现在跟上来的,连负伤的在内,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也就是四五百人的样子。
这几将一看这阵势,心里也没底儿了。只盛京这一战,他们就折损了34的人马,这里离大明朝的势力范围尚有七八百里,至少还有两座关城要过,盛京离锦州就是走小道捷径也超过400里,过了锦州一百多里便是宁远,过了宁远还有一百多里才能到山海关,如果他们再绕道山林避开关城,恐怕得有一千里的路要走,才能安全脱险,到达大明地盘。
这样看来就是黄德功他们派兵马来接应,恐怕也来不及啊。
“鞑子们追来了?”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这几员将仔细看,追兵不是来自身后,而是来自左右两侧,也不知道有多少鞑子,铺天盖地,万马奔腾,脚下的地皮都在颤抖。
柳春红,张耐,双喜,他们都是身经百战,一看这阵势,来的鞑子至少有上万人,才会有如此的阵势。而他们才四五百人,悬殊太大了,肯定不能恋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汤若望和李全所在的马车,现在几乎上要飞起来了,但是赶车的锦衣卫还嫌马慢,一个劲儿的向这匹马甩鞭子。
四五百名锦衣卫有骑马的,还有步行的,也全都没命的奔跑。现在他们这几百人已经下了关道,往前面的一片山林跑来。
这几百人在前面跑得急,两支鞑子的追兵,在官道上兵合一处,以漫天撒网之势,也都冲下关道,兜着屁股就追上来了。
来的这两支人马全是鞑子的八旗精锐,而不是绿营兵。带队的两员主将也不是一般人,一个就是洪承畴,另一个是索尼,明清时期要提起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牛逼轰轰。
这二将奉了多尔衮之命,各带5000八旗子弟,一个出西城一个出东城,向南城包抄,防止李全他们侥幸逃出城外。
这二将也真算没白来,别看盛京城内有那么多绿营兵,精兵强将遍地都是,防守如此森严,但是还是让李全他们侥幸逃出来了。
而且看这意思,他们还来晚了一步,如果他们能再来早来几分钟,就把他们堵在城门口了。
不过就剩下这点人了,二将带着1万鞑子的精英,把他们斩杀或者抓住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了,至多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