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孝庄和多尔衮(二更)

汤若望的问题,宁完我问计洪承畴。

“中堂大人是在笑话在下吧。汤若望只愿意在此传教,其他的什么都不愿意做。在下要是有招儿,堪遭摄政王爷白眼乎?”

说话间,两个人来到了洪承畴府。

在一处院子里,宁完我见到汤若望。

这个个头高高,满脸胡子,一身汉服的汤若望,对宁完我不屑一顾。宁完我开始游说了,把当年游水洪承畴那一套本事拿出来了,死皮赖脸不怕挨骂,祖宗奶奶家族三代,让汤若望随便问候。

但是汤若望始终不为所动,只有一句话:“给我个地方,我要办学收徒,要不然就把我送回北京。”

汤若望不是中国人,当然也不会忠于大明。但是他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已经是半个明朝人了。大名有吸引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一个基督教徒,他愿意把教义留在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文明古国,并传承发扬下去。

客居大明多年的生活,他也接触了很多亲密的朋友,有官场上的,还有民间的。徐光启就是其中之一,两个人曾经一见如故,交流,数学,农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大明的皇帝崇祯帝,也算是对他不薄,还让他在明朝为官,官舍教堂,让他得以收徒讲学。

汤若望作为回报,和徐光启等人研制火器,一次就为崇祯帝生产了几十门红衣大炮。这些红衣大炮,拉到关外的战场上,曾经把满清鞑子轰得七零八落。

后来鞑子入关,崇祯帝被逼自杀。鞑子推行血腥的奴役政策和杀戮政策,并把汤汤若望强行掠走掠走,损毁他的教堂,杀了他的教徒,烧了他的教义。

在这种情况下,汤若望当然对满清鞑子充满了仇恨,对大明朝感情颇深。

虽然洪承畴及时制止了鞑子们的野蛮行为,并对他以礼相待,但是汤若望依然对满清鞑子没有什么好印象,当然也不愿意为他们办事,在汤若望的眼中,满清鞑子不过是塞外偏邦,是野蛮的代名词。特别是现在他们又被驱赶到了关外,汤若望对他们,更是嗤之以鼻了。

宁完我始终是无功而返,不敢来见多尔衮,只好来见顺治帝和孝庄太后。

听说这个德国佬不愿意为大清国效力,洪承畴打算让他想想办法,多尔衮轻蔑道:“此等小事,还用得着本王出马,宁完我?”

“臣在。”宁完我赶紧躬身施礼应诺道。

很明显,宁完我把自己当臣,把眼前的这位摄政王,已经当成昔日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了。

现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已经不在了,顺治还是个懵懂少年,清朝的大权就落在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手里。

而且现在没人和他争权,肃亲王豪格已经死在战场上,豪格的几个老婆也被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瓜分。

豪格的铁杆儿支持者,鳌拜也命丧沙场,大清已经没有人能制约这位摄政王多尔衮。当年不看好多尔衮而支持豪格和鳌拜的两旗精英很多都转了向,支持了多尔衮。

大清皇室内斗暂告一段落,当然现在是多尔衮完胜,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因此在宁完我的眼中,多尔衮现在就等同于大清的帝王,他随时都可以废掉小顺治取而代之。

“洪大人现在可是我大清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你可有办法让这个汤若望为我大清效命?”

多尔衮这几句话说的洪承畴脸一红一白的。

宁完我当然也听懂了多尔衮的意思,洪承畴曾经是大明朝堂之中位极人臣,崇祯帝最信任的人,宁锦之战被俘之后曾经誓死不降,但是现在,在大清朝堂之中也身居要职。何独一个汤若望耶?

“臣愿意一试。”宁完赶紧再一次躬身施礼。

“不是一试。”多尔衮刷拉一下把身子转过来,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宁完我,让宁完我不敢抬头正视,“我给你三天时间。”

在多尔衮眼中,宁完我不难啃下这块骨头。当年的洪承畴不也是不肯投降吗?对付洪承畴宁完我有的是办法,难道对付一个汤若望就没有办法了吗?

现在范文程这条走狗不走了,在这些没有节操的汉臣当中,宁完我一人独大,不但是弘文馆大学士,还是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太子太傅,已经是三朝老臣的他,人生又得到了一次改变。